焦聿墨,馬林通,王 鼎,趙 鵬*
(1.陜西省漢中市三二○一醫(yī)院 血液科,陜西 漢中723000;2.漢中市南鄭區(qū)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
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是臨床上高發(fā)的兒童惡性腫瘤疾病,一般占兒童惡性腫瘤疾病發(fā)病率的20%以上,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2]。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見的類型,但是由于該疾病涉及數十種特異染色體異位形成一種融合基因,而多種融合基因也導致了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發(fā)病機制的復雜性,從而給臨床醫(yī)師治療形成了巨大的困難[3-4]。本次研究分析伴有髓系抗原標記的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液形態(tài)學、流式免疫表型特點,為臨床醫(yī)師治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三二○一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0例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8.24±1.19)歲;病程5個月-28個月,平均病程(14.38±2.17)月。納入標準:①患兒經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確診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②患兒年齡在12歲以下;③患兒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免疫性缺陷、系統(tǒng)性疾病患兒;②患兒有全身性感染性疾??;③個人原因中途退出研究患兒。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相關倫理標準。
1.2 方法
1.2.1血液形態(tài)學檢測方法 采用組織化學染色法進行染色,采用非特異性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及氟化鈉、綠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試劑均購于廣州官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對患兒血液進行檢測,采用小鼠抗人IgG型抗體作為同型對比,檢測過程嚴格按照臨床檢驗標準進行。
1.2.2流式免疫表型檢測方法 采用標本中原始細胞數≥30%或者幼稚細胞數≥30%的2 mL肝素抗凝骨髓對標本單個核細胞進行分離;另外采用免疫熒光法進行標記,檢測過程嚴格按照臨床檢驗標準進行;熒光標記采用藻紅蛋白/異硫氰酸熒光素/CD45-PC5,抗體購于廣州極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B系列包括CD19、CD10、CD22、CD20、Lambda、Kappa、CD13、CD17、cyIgM、CD33、CD34、MPO、cyCD79a;T系列包括CD7、CD5、CD2、cyCD3。當檢測結果顯示髓系抗原陽性細胞≥20%、淋系抗原陽性細胞≥30%、干抗原陽性細胞≥20%、祖抗原陽性細胞≥20%、胞漿染色抗原陽性細胞≥10%則為陽性。
1.2.3觀察指標 (1)B細胞抗原表達情況:統(tǒng)計陽性以及陰性B細胞抗原表達情況,指標包括CD10、CD79a、CD22、CD20、CD19,計算構成比。(2)髓系抗原陽性患兒細胞形態(tài)情況:統(tǒng)計細胞形態(tài)典型、細胞形態(tài)不典型類型CD抗原表達的關系。(3)骨髓原始、幼稚細胞形態(tài)情況:統(tǒng)計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未診斷類型患兒CD抗原表達的關系。
1.2.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計量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B細胞抗原在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中的表達情況CD10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陽性表達35例(58.33%)、陰性25例(41.67%);CD79a陽性40例(66.67%)、陰性20例(33.33%);CD22陽性27例(45.00%)、陰性33例(55.00%);CD20陽性31例(51.67%)、陰性29例(48.33%);CD19陽性50例(83.33%)、陰性10例(16.67%)。
2.2 髓系抗原陽性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細胞形態(tài)與CD抗原表達CD13、CD117、CD33細胞形態(tài)典型與CD13、CD117、CD33細胞形態(tài)不典型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中概率為Fisher精確概率),見表1。
表1 髓系抗原陽性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細胞形態(tài)與CD抗原表達
2.3 骨髓原始、幼稚細胞形態(tài)不典型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細胞形態(tài)與CD抗原表達CD117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表達顯著高于CD117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表達,CD3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表達顯著高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兒表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1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表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骨髓原始、幼稚細胞形態(tài)不典型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細胞形態(tài)與CD抗原表達
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效果、臨床特征以及患兒預后結果差別較大,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漸上升的趨勢[5-6]。臨床學者[7-8]認為影響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效果的因素較多,其中年齡、性別、細胞免疫表型、染色體核型對患兒影響較大。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較為復雜,臨床學者[9-10]認為細胞形態(tài)學雖然診斷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隨著診斷要求的不斷提高細胞形態(tài)學診斷不能滿足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幼稚和原始淋巴細胞在機體的造血組織中會發(fā)生無限增殖,破壞機體血液平衡,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1-12]。目前診斷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主要應用免疫學、細胞形態(tài)學等,但是尚未有較為明確、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診斷效果存在差異,因此臨床醫(yī)師在診斷過程中可能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嚴重影響患兒的治療[13]。本次研究探討伴有髓系抗原標記的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液形態(tài)學、流式免疫表型特點,為診斷、治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提供參考結果。
本結果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CD10、CD19a、CD22、CD20、CD19陽性表達,可能原因是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在細胞形態(tài)學中具有小原始粒細胞的特點,能夠觀察到偽足;另外部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原始粒細胞形態(tài)變化較多,且細胞可能會出現瘤狀突起,相對于原始單核細胞體積較大的情況更容易忽略[14]。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D117表達顯著高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及未診斷患兒,未診斷患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CD33表達顯著高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未診斷患兒CD13表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原因是原始粒細胞和原始淋巴細胞在骨髓細胞分類中具有容易辨認的特點,其中原始粒細胞和原始淋巴細胞的核仁、細胞漿、細胞核等均有明顯不同,另外原始單核細胞可見胞漿顆粒,可見偽足,因此原始單核細胞不容易辨認,臨床醫(yī)師在診斷時極難判別[15]。
綜上所述,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伴髓系抗原表達骨髓細胞涂片檢測中幼稚細胞形態(tài)、原始細胞形態(tài)存在異質性和多樣性,與髓系抗原陰性的細胞形態(tài)存在一定差異,判斷時存在較大難度,需要結合其他指標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