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崗 薛文 張文輝 張旭 馬鑫 錢耀文
1.寧夏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院,寧夏 銀川750000;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00;3.西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
在脊柱骨折中以胸腰椎骨折為常見,約占脊柱骨折的50%左右[1],脊柱骨折可以引起脊髓損傷,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方法不當,會嚴重致殘甚至危及生命,是脊柱骨折治療難題[2]。很多文獻報道采用經傷椎6 釘內固定效果優(yōu)于跨傷椎4 釘內固定[3],但是其與跨傷椎長節(jié)段8 釘內固定方式治療胸腰椎骨折孰優(yōu)孰劣目前尚無更多報道。本文收集甘肅省人民醫(yī)院住院患者資料,比較經傷椎短節(jié)段6 釘內固定與跨傷椎長節(jié)段8 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抽取我院骨科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4 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3 例,采用經傷椎6 釘內固定)和對照組(41 例,采用跨傷錐長節(jié)段8 釘內固定)。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8 例;年齡23~69 歲,平均(48.44±9.78)歲。骨折原因:墜落傷18 例,車禍傷19 例,其他原因6 例。骨折部位:T10 骨折1 例,T11 骨折3 例,T12 骨折15 例,L1 骨折14 例,L2 骨折10 例。神經損傷程度ASIA 評分:A 級1 例,B 級3 例,C 級11 例,D級17 例,E 級11 例。損傷類型:A1 型18 例,A2 型9例,A3 型13 例,B2 型3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5 例;年齡24~55 歲,平均(44.70±9.66)歲。骨折原因:墜落傷16 例,車禍傷21 例,其他原因4 例。骨折部位:T10 骨折0 例,T11 骨折1 例,T12 骨折17 例,L1 骨折13 例,L2 骨折10 例。神經損傷程度ASIA 評分:A 級0 例,B級3 例,C 級10 例,D 級14 例,E 級14 例。損傷類型:A1 型15 例,A2 型10 例,A3 型9 例,B2 型2 例,C1 型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術前MRI 確定為單節(jié)段骨折。②既往無胸腰椎疾病史。③無身體其他部位骨折。④同意接受手術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術前MRI 確診為雙節(jié)段或多節(jié)段骨折。②既往有胸腰椎疾病史。③本次脊柱骨折合并身體其他部位骨折。④傷椎的椎弓根發(fā)生斷裂、陳舊性壓縮性骨折,多節(jié)段椎體骨折,病理型骨折的患者。⑤患者身體狀況較差無法耐受手術者,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并發(fā)癥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者。⑥患有骨科疾患者,包括骨質疏松和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1.4 手術方法 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俯臥位,用棉墊懸空腹部,先用C 型臂進行定位以確定具體傷椎棘突位置。消毒、鋪巾、貼無菌薄膜,以定位點為中心,逐層切開直至暴露傷椎和關節(jié)突,向兩側做適度前行剝離,自動拉鉤牽開固定,將傷椎和關節(jié)突充分暴露,插入定位針確定傷椎及相鄰上下椎體,對照組(跨傷錐長節(jié)段8釘內固定):確定傷椎上下各兩節(jié)椎體,在傷椎上下各兩節(jié)椎體椎弓根內插入定位針;觀察組(經傷錐節(jié)段6釘內固定):經傷錐上下再各一節(jié)椎體插入定位針。C型臂X 線下透視見定位針及進針點準確,依次鉆孔,建立工作通道,探查椎弓根后依次擰入各螺釘,選擇合適長度釘棒連接釘棒,擰入釘帽,撐開器撐開壓縮椎體,如存在椎體后壁骨折塊進入椎管,則行開窗減壓,效果滿意后止血、切除損傷嚴重組織、沖洗、縫合。送麻醉恢復室。
1.5 術后處理 術后給予臥床休息,預防性抗感染、保護胃黏膜、補液等處理。術前有神經癥狀者給予神經營養(yǎng)藥物支持治療。24 小時切口引流管引流液小于50mL 時拔出引流管,術后2 周拆線,術后1 月佩戴腰圍適當下地活動功能鍛煉。
1.6 術后并發(fā)癥處理 術后觀察組患者出現1 例背部切口輕度紅腫,有少量清亮液體滲出,給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送細菌培養(yǎng)、換藥等處理后,最終甲級愈合。觀察組患者出現1 例腦脊液漏,給予補液、加壓包扎等處理后好轉。對照組出現1 例腦脊液漏患者,同樣給予相應處理后好轉,觀察組無切口愈合不良情況。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均無斷釘斷棒、松動、后凸畸形等情況發(fā)生。
1.7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手術前后Cobb 角、椎體壓縮率、神經功能評分表(ASIA)、疼痛評分量表(VAS)評分情況。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影像圖 觀察組采用經傷椎6 釘內固定,影像資料見圖1~圖4。對照組采用跨傷錐長節(jié)段8釘內固定,影像資料見圖5~圖8。
2.2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術中補液、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費用、時間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費用、時間的比較()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P n 43 41手術時間(min)105.25±17.76 144.00±31.85 0.027術中出血(mL)136.25±74.86 186.00±52.08 0.015術中補液(mL)1 466.25±324.11 1 765.00±391.29 0.019住院費用(元)40 177.26±2198.63 51 181.26±2365.70 0.032住院時間(天)12.10±4.27 12.10±4.27 0.06
圖1 術前X 線側位片
圖2 術前MRI
圖3 術后X 線正位片
圖4 術后X 線側位片
圖5 術前X 線側位片
圖6 術前MRI
圖7 術后X 線正位片
圖8 術后X 線側位片
2.3 手術前后Cobb 角及椎體壓縮率 兩組患者術前Cobb 角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Cobb 角度、椎體壓縮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后凸Cobb 角及椎體壓縮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后凸Cobb 角及椎體壓縮率比較()
組別 n 后凸Cobb 角(°) 椎體壓縮率(%)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43 41.68±4.58 4.13±0.75 20.97±2.70 5.17±0.65對照組 41 41.38±4.43 7.77±1.19 20.67±2.84 6.93±1.33 t 1.07 16.86 0.82 7.63 P 3.49 0.028 2.37 0.018
2.4 脊髓損傷恢復情況按照ASIA 評分 末次隨訪時觀察組與對照組均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ASIA 評分顯示脊髓損傷患者部分有恢復到B,C 級,其余病人均轉至E 級。兩組患者比較術前、末次隨訪ASIA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和末次隨訪ASIA 評分(分)
2.5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末次隨訪VAS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同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和末次隨訪時VAS 評分(分)
隨著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多,脊柱骨折發(fā)生率也隨之增加。其中,脊柱骨折中以胸腰椎骨折多見,一旦發(fā)生骨折,往往會引起脊柱穩(wěn)定性降低、脊柱畸形、脊髓受壓、神經損傷等情況[4],針對胸腰椎骨折,臨床治療主要目的就是恢復脊柱穩(wěn)定性,減輕疼痛,使患者早日下地,減少骨折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胸腰段椎體骨折,根據骨折嚴重程度、神經受壓情況等的不同,具體治療方案也不同,對于穩(wěn)定骨折、不伴有或輕度伴有神經癥狀的病人以及老年病人不能耐受手術者,保守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案。但是對于骨折較嚴重、伴有脊髓受壓、神經損傷者,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辦法有兩種,一種是經前路,可以很好地進行減壓,但同時也會引起較大創(chuàng)傷,另一種是經后路,具有易于操作,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但相比經前路而言難以進行減壓。
自Dick 等[5]提出內固定裝置后,跨傷椎短節(jié)段(4釘)固定逐漸成了常用手術方式,4 釘固定術的短期臨床療效滿意,但遠期易出現斷釘、斷棒、退釘及矯正度的丟失,甚至出現后凸畸形等情況[3,6],主要原因是:①椎體骨折后傷椎呈壓縮狀態(tài),雖然手術恢復了椎體間高度,但椎體間存在間隙,這些間隙由纖維組織填充,無法達到骨性愈合,不能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②跨傷椎4釘固定存在懸掛效應,增加了內固定松動或斷裂的風險,且有文獻報道內固定取出后脊柱矯正度丟失的現象亦較為普遍[7-8]。在胸腰段區(qū)域,椎體前方所承受的壓力是后方張力的4 倍,因此懸掛效應更加明顯。本研究中,對照組41 例患者行跨傷椎長節(jié)段固定,隨訪中均未出現斷釘、斷棒、松動、后凸等情況。考慮是由于增加了固定椎體節(jié)段,有效分擔了傷椎上下兩節(jié)椎體所承受的軸向負荷,降低了內固定系統(tǒng)的應力集中,從而減少了后凸畸形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由于4 釘內固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沈文哲[9]等報道了傷椎置釘技術在胸腰段骨折中的應用后,更多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并且通過生物力學實驗研究[10],發(fā)現傷椎置釘內固定術力學能力更加堅固,能增加抗屈能力和軸向承載能力,因此傷椎置釘技術逐漸成了值得臨床醫(yī)師應用的方法。與跨傷椎相比,經傷椎固定有6 釘支持,縮短了力臂,改善內固定系統(tǒng)的應力分布,降低跨傷椎固定引起的懸掛效應和四邊形效應,增加了抗旋轉能力[3],從而被廣大臨床醫(yī)師所采用[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43 患者均采用經傷椎6 釘內固定術,術后測椎體壓縮率和后凸Cobb 角均較術前明顯改善,組內比較術前與術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與張景林等[13]所報道的治療效果一致。隨訪期間,43 例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良好,均無內固定松動、脊柱后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但是臨床上部分骨折患者椎體破損較嚴重,椎弓根受損,無法行經傷椎椎弓根置釘術,針對此種類型骨折,我院骨科醫(yī)師采用跨傷椎長節(jié)段8 釘內固定,增加傷椎兩側椎體固定節(jié)段,力爭達到與經傷椎固定同樣的治療效果,或者帶來更好的效果。目前尚無針對跨傷椎長節(jié)段8 釘內固定與經傷椎6 釘內固定的對比研究報道。
本研究發(fā)現:①觀察組患者在手術相關指標、住院費用、術后cobb 角、術后椎體壓縮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紤]到觀察組由于固定節(jié)段較少,切口較小,所以手術用時及術中出血等優(yōu)于對照組;對照組因用釘數較觀察組多2 枚,故費用較高;觀察組采用經傷椎內固定,因為在傷椎椎體內植入2 枚椎弓根釘,相比于跨傷椎內固定,其使傷椎椎體體積增加,即刻增加了椎體前緣高度,明顯降低了椎體壓縮率,減小了后凸cobb 角,所以兩組術2 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②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前cobb 角、術前椎體壓縮率、術前VAS 評分、術后VAS 評分、末次隨訪VAS 評分、ASIA 評分比較無差異。術中如若發(fā)現有骨折塊突入椎管壓迫脊髓,不論何種方法,均進行徹底減壓,解除骨折塊對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術后均給予止疼、神經營養(yǎng)藥物支持治療,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所以兩組患者比較VAS 評分及ASIA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經傷椎6 釘置釘術不僅在治療效果上優(yōu)于跨傷椎8 釘置釘術,而且能明顯縮短患者的治手術時間、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補液量,降低了住院費用,因此臨床上在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時,如果患者傷椎體椎弓根完整,應行經傷椎置釘術,此法值得臨床醫(yī)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