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紅
曾經以為,對于小學生來說,道德與法治課程根本沒有那么重要。何況那么小的孩子,怎么會懂得在這門課程中學會生活的經驗,學會如何生活呢?通過自己這兩年對孩子們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我發(fā)現自己是有些錯誤了。現就對這兩年的教學來談一下品德課程中的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一、學會吸引學生的目光
曾經看到陶行知先生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道德與法治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低年級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學《春天里的發(fā)現》這一活動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讓學生了解春天“不僅美而且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樂趣。最后,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春天,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二、學會更好地使用教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是一門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學校和地方特色的課程,因此,與典型學科課程的教科書明顯不同的是,教材為教師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富有特色的本地區(qū)、學校和班級的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同時,教科書的內容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不在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而是成為引發(fā)兒童活動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圖講解。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社區(qū)、自然、環(huán)境設施、人文景觀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fā)現等等,各種節(jié)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從兒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發(fā)掘出課程的寶貴資源。
三、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
許多課程的教學中,都強調情境教學。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jié),適當創(chuàng)設一定的道德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象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認識的升華。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功能。
四、多讓學生參與實踐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無止境的認識世界。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反復培養(yǎng)、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它遇到好的條件,可以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否則會退到原來的狀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小學生尤其容易激動,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課后走出教室,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他們不穩(wěn)定的一面就暴露出來。因此,對他們的思想教育要長期抓,反復抓。實踐活動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行動陣地。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活動的同時,可以與少先隊活動,班隊活動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德育的整體功能,鞏固和發(fā)展了課堂教學的成果,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如在設計《我愛我家》時,設計了四個塊面的活動——親子游戲、采訪爸爸媽媽、回憶成長往事、用行動去關心父母。這四個活動并非隨意拼湊,而是遵循這學生內在情感線索,由對家庭成員的了解到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艱辛、不易,直至到從內心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從而愛父母、愛家庭,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情感升華的過程??梢赃@么說,活動對于《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來說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得到發(fā)展這方面應該注意什么呢?以《我愛我家》這一系列活動來看,首先活動的主題來源必須使學生所關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實踐意義。因為只有當學習發(fā)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即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發(fā)生聯系時那種學習才是有效的。而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家庭,這是學生最早接觸的社會小環(huán)境,他們是通過家來認識社會,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最初的道德感、責任感的。當《我愛我家》這一主題一經確立后,我便圍繞這一主題設計了活動方案,開展了許多活動。比如讓學生去了解家庭成員的年齡、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紛紛說了自己愿意幫助父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時,他們其實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親,個別孩子甚至對家長的嚴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顯課堂上所說的對父母的關心不是發(fā)自內心的。雖然按照教材的編排活動可以結束了,但我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抓住契機將活動繼續(xù)向縱深開展。因此有了《我愛我家》系列活動之二《我的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fā)現許多孩子對于家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顯得既熟悉又陌生,對于父母的認識則停留在淺層次上,而對于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自己應負的責任則全然不知。面對終日為自己奔波勞累的父母,他們甚至覺得最辛苦的是他們自己。因此設計親子游戲,激發(fā)起他們了解父母的欲望,圍繞著他們對父母提出的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家長都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回答,從而立體地、全方位地凸現了一個個辛勤工作,關愛家庭的父母形象。由游戲而產生的對心靈的觸動到自主的去了解,這些都是在活動中不斷動態(tài)生成的新的內容。因此,常常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教育,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
道德與法治在本質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條,而是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生動素材。兒童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他所面對的現實生活開始的,生活中的許多情景和時間都蘊涵了豐富的道德內涵,如家庭生活中蘊涵著家庭倫理,集體生活中蘊涵著團結、友愛與合作。。
總之,要想真正教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教師就應該多想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在探索中求進步、促發(fā)展,我堅信只有自己心中擁有太陽,才能給人以陽光,只有掌握了愛的藝術,你的心血才會澆灌燦爛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