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雪峰,錢燕君,陳 敏
(1. 華東療養(yǎng)院健康體檢中心,江蘇 無錫,214065; 2.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醫(yī)院,江蘇 無錫,214035)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1]指出,心血管疾病(CVD)在居民疾病死亡事件中的構成比占40%以上,且CVD發(fā)生率與死亡率持續(xù)上升,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幽門螺桿菌(Hp)作為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的革蘭氏陰性微需氧菌,在中國的發(fā)生率為40%~60%[2],Hp感染與胃癌、消化道潰瘍、冠心病、糖尿病及腦梗死等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3-5]。研究[6-7]顯示Hp的感染可能促進血管氧化應激反應,引起血管炎癥反應,促進血管粥樣硬化。本研究探討體檢人群Hp感染與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關系,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行頸動脈彩色超聲檢查且被確診為頸動脈斑塊的健康體檢人群286例為頸動脈斑塊組,選取同期未被確診為頸動脈斑塊的健康體檢人群314例為對照組。記錄2組受試者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血壓、日常運動頻率、飲食特點,其中運動頻率分為頻繁(每周有氧運動時間不少于3 d)、偶爾(每周有氧運動時間1~2 d)、幾乎不運動(每周有氧運動時間少于1 d),飲食特點分為葷素均衡、素食為主及葷食為主。測量受試者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計算體質量指數(shù)(BMI)。
Hp檢測(13C呼氣試驗)使用德國Helifanplus型呼吸測定分析儀(DOB>4.0為Hp陽性)。頸動脈彩超采用百勝MYLAB9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測儀。清晨采集空腹血3~4 mL,采用日立7170A型全自動生化儀檢測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本研究共納入600例健康體檢人群,頸動脈斑塊組與對照組人口學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人口學資料比較
頸動脈斑塊組Hp感染發(fā)生率為41.96%(120/286),高于對照組的30.25%(95/3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BMI、腰圍、吸煙史、高血壓、HDL-C、FBG及Hp陽性與頸動脈斑塊形成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以是否發(fā)生頸動脈斑塊形成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結果顯示,頸動脈斑塊形成與體檢人群的BMI、吸煙史、高血壓及Hp陽性有關。通過建立3種回歸模型顯示,Hp陽性OR值分別為1.666、1.642和1.596,說明Hp陽性受到其他相關危險因素的影響程度較低,因此Hp陽性可作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可導致頸動脈血管狹窄,腦部的血供將隨著斑塊的嚴重程度不斷改變,嚴重時可引發(fā)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血管動力學出現(xiàn)紊亂后,血管內皮損傷將增加其通透性,加劇血管內皮的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引起動脈粥樣硬化[8]。因此,早期對頸動脈斑塊進行檢查與定位對后期精準干預并降低遠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于頸動脈斑塊高風險人群的早期預警及健康教育也同樣重要。研究[9]顯示Hp感染的人群出現(xiàn)頸動脈斑塊的風險較高,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設計探索體檢人群中頸動脈斑塊形成與Hp感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體檢人群中Hp感染的人群出現(xiàn)頸動脈斑塊的概率是非Hp感染人群的1.596倍。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可能與Hp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有關。目前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進展性炎癥反應,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與血管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研究[10]表明炎癥反應影響粥樣斑塊形成、破裂及脫落以及血栓形成的整個過程。臨床研究[11-12]發(fā)現(xiàn)人頸動脈粥樣斑塊中存在Hp及Hp DNA,同時檢測到細胞間黏附分子-1,證實了Hp感染與炎癥反應相關。Hp感染可降低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可導致斑塊破裂及脫落,最終引起頸動脈血管狹窄,誘發(fā)缺血性腦卒中。Hp感染可產(chǎn)生氧化應激反應,同時產(chǎn)生多種炎癥因子如白介素-6(IL-6)促進自由基的產(chǎn)生,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管損傷會促進脂類物質沉淀,加速動脈粥樣硬化[13]。研究[14]表明炎癥反應導致Hp感染人群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高于非感染人群,對于頸動脈斑塊患者進行抗Hp治療后,結果顯示斑塊的形態(tài)、血流動力學及血脂指標均得到改善。
表2 頸動脈塊形成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3 頸動脈斑塊形成與Hp感染相關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BMI較高、吸煙史及高血壓同樣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與張旭等[15]研究結果一致。研究[16]顯示超重或肥胖人群患Hp感染的概率高于BMI正常的人群,而BMI較高的人群往往伴隨血脂或血壓異常,種種因素必將增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風險,因此對于此類人群應注重早期運動指導,盡可能將體質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吸煙作為心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危險因素,可能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及脂質代謝紊亂,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因而對于長期吸煙的人群應重點進行健康宣教,鼓勵減少吸煙次數(shù)。研究[17]顯示高血壓與頸動脈斑塊形成顯著相關(OR=1.731,P=0.041),本研究表明高血壓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更加顯著(OR=1.921,P=0.008)。高血壓會使動脈血管壁彈性降低,血管內皮受損會導致血管活性物質如一氧化氮、內皮素等分泌失調,造成頸動脈內膜增厚[18-19]。對于空腹血糖異常人群,本研究結果顯示血糖升高與頸動脈斑塊形成顯著相關(OR=1.647,P=0.008)。動脈壁結構因血糖異常出現(xiàn)變化,表現(xiàn)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血管內皮受損,血小板聚集增加,黏附分子過表達,將不斷增加斑塊形成的風險[20]。因此,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糖尿病患者進行控糖管理將有助于延緩頸動脈斑塊的形成。
綜上所述,體檢人群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BMI、吸煙、高血壓、Hp感染等有相關性,對于Hp感染人群應重點關注頸部血管斑塊形成,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處理和治療,盡可能地降低頸動脈斑塊發(fā)生風險,降低遠期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