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翠
語文要素是隨著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一起誕生的新名詞、新概念,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有別于以往各版本的一大亮點。這套教材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組織單元教學內(nèi)容,教師只要找準了語文要素,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準解讀語文要素,準確定位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感受語言,內(nèi)化語言,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語文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精準解讀,準確定位
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使用的“指南”。每個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就是本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2019年秋季,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全國全面啟用,多數(shù)教師使用該教材的時間較短,對教材編寫理念和編排意圖的把握、教學內(nèi)容的研讀、教學策略的探究均處于摸索階段。在此過程中,教師出現(xiàn)了不少困惑和問題。因為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表述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不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呈現(xiàn)。受理解能力、個人素養(yǎng)等因素影響,面對同一個語文要素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重點定位不準、教學設計偏離單元核心目標等問題。有些教師雖然對語文要素解讀得較準確,教學目標也制訂得很合理,卻因缺乏教學經(jīng)驗,沒有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因此,精準解讀是語文要素真正落地的關鍵。
抓住關鍵詞是讀懂語文要素的重要方法。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雖然都是“借助關鍵語句”,但不同的是三年級上冊是“理解一段話”,下冊是“概括一段話”,一個詞語的差別體現(xiàn)的是從“知道”到“會”的學習過程。學生在二年級只需掌握字詞、積累詞語、讀懂句子的意思即可,如果讓一個剛上三年級的學生概括一段話的意思,對他們來說難度較大。所以,只要學生能借助關鍵語句理解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概括出來。經(jīng)過一學期的練習,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已經(jīng)可以自己概括段落大意了,充分體現(xiàn)了從理解到輸出的過程。
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幾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由“思想”和“感情”兩個詞語構(gòu)成,思想一般指人對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認識,感情指人或動物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第二個關鍵詞是“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心句,是指直接表明寫作目的,能夠表達課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想法的句子。有的關鍵語句在文章中只出現(xiàn)了一次,有的反復出現(xiàn),有的沒有一目了然的關鍵語句,需要學生從文章中歸納概括。第三個關鍵詞是“初步體會”,要求學生能夠初步體會本單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即可。教師如果將這個單元語文要素的三個關鍵詞解讀準確了,教學目標自然就明晰了。這個單元有三篇課文,《鄉(xiāng)下人家》一文的關鍵語句是“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出現(xiàn)在文章的末尾,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充分體會作者對鄉(xiāng)下人家的喜愛和對鄉(xiāng)間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短齑啊愤@篇文章的關鍵語句是“這時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這句話出現(xiàn)在文章的中間,體現(xiàn)了作者對童年鄉(xiāng)下生活的美好回憶。而《三月桃花水》一文的關鍵語句在文中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第二次是“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第三次是“地上草如茵,兩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前兩次出現(xiàn)在文章的中間,后一次出現(xiàn)在文章的末尾,表達了作者對三月桃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編者選文很是用心,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時逐步了解關鍵語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
由此可見,教師只要找準了語文要素中的關鍵詞語,就明確了教學的主線,了解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和方向。
二、顯化“隱在”,找到抓手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統(tǒng)編語文教材已經(jīng)在努力建構(gòu)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xiàn)和教學中并不刻意強調(diào)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既然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隱在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要讓它顯化出來,將它落實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中。我們都知道,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的編寫體例,這個單元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這個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整合,教師要想讓這個單元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就要牢牢把握該單元的人文主題,落實該單元的語文要素。
筆者通過反復研究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語文要素隱藏在單元導語、課文、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題,以及略讀課文的導語、語文園地中。從三年級開始,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就編排了單元導語。通常,人文主題出現(xiàn)在單元導語的上半部分,我們形象地稱之為“頂天”,語文要素出現(xiàn)在單元導語的下半部分,我們則稱之為“立地”,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就是這種既頂天又立地的雙線并行結(jié)構(gòu)。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介紹事物”,其中的語文要素是“了解基本說明方法,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本單元《太陽》和《松鼠》兩篇課文就是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介紹一種事物的典范。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鯨》和《風向袋的制作》進一步了解了說明方法,教材在語文園地中也對本單元課文的說明方法進行了梳理與總結(jié);初試身手板塊要求學生嘗試運用說明方法練習寫作;單元習作板塊要求學生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介紹清楚某一個事物。
學生由學習說明方法到運用,再到總結(jié)提煉,最后再應用說明方法進行寫作,這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由此可見,在一個單元中,導語、課文、課后題、語文園地等教學板塊就像一個團隊,都是圍繞著語文要素進行合理的分工,承擔著不同的教學任務的,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因此,教師只有找到了“隱在”的語文要素,才能準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目標。
三、前后關聯(lián),統(tǒng)整設計
雖然一個單元的導語、課文、習題、語文園地等教學內(nèi)容是圍繞語文要素分工的,但它們各司其職又相互作用。因此,備課時,教師就要前后聯(lián)系,整體設計。例如,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時最多,教師就可以以閱讀教學為抓手,統(tǒng)領口語交際、單元習作、語文園地等,同頻共振,共同為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精準發(fā)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園地是單元語文要素的總結(jié)與梳理,是一個單元的靈魂。備課時,教師可以先研讀語文園地中的內(nèi)容,仔細分析語文園地圍繞單元語文要素提出了哪幾點要求,總結(jié)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分別是在哪篇課文中落實的。在口語交際、語段運用和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本單元和前面學過的方法進行實踐,使學生的知識在快樂讀書吧里再次得到延伸與拓展。這樣一來,一個單元各教學板塊之間就前后打通了,而不是各自為政了。
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分析教材時,我們可以先看看此單元的交流平臺,交流平臺中給出了概括段落大意的三種方法:一是抓關鍵句,二是改造關鍵句,三是提醒學生不要機械、僵化地認為第一句話就是概括一段話的關鍵句。教師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應相應的課文,如哪一篇課文是講這個方法,哪一篇課文是要落實另一個方法。本單元《花鐘》的課后練習板塊明確提出了讓學生默讀一至二自然段,說一說這兩段話的大概意思;《蜜蜂》一課用圖示的方法,要求學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兩個練習都指向了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
在講授《花鐘》第二自然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這一段主要表達了什么意思?我們可以抓住哪句話來概括?根據(jù)慣性思維,學生普遍會認為第一句話“不同的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應該是可以概括的。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呢?原來,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本段的第一句話——一組自問自答的設問句。那么,這句話能不能用來概括這段話意思呢?經(jīng)過閱讀本段后面的句子,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昆蟲活動的時間相吻合,這樣學生就會明白,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時不能照抄課文原句,遇到不同的情況要靈活提煉、概括?!痘ㄧ姟返诙匀欢蔚闹行木渚褪怯蓛删湓捄喜⑻釤挾傻模骸爸参镩_花的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以及昆蟲活動的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弊鳛橐幻處?,要在單元主題下,深入解讀教材,弄清楚單元內(nèi)各教學板塊之間的關系,站在整體的角度將同一單元的教學資料進行有機整合。
總之,在統(tǒng)編小學一年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只有精準解讀語文要素,讓教材“隱在”的語文要素顯化,圍繞語文要素,統(tǒng)整設計,潛心落實,科學、合理地使用好語文教材,才能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