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嘉
(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新聞敘事是媒介依據(jù)自身需求實現(xiàn)新聞價值的一種動態(tài)表達過程。新聞敘事所建構的社會知識、形成的社會規(guī)范被社會認可并成為社會共識后,就變成了整個社會人群的“共識”,即形成了對社會的基本利益、價值及問題的看法。②何純:《新聞敘事學》,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40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理念,正借助媒介新聞敘事的推動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已經(jīng)成功舉辦兩屆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作為我國政府主辦的高規(guī)格論壇活動,以展現(xiàn)“一帶一路”取得的成果、凝聚各方合作共識、共商合作舉措、推動國際合作、實現(xiàn)合作共贏為宗旨,是“一帶一路”理念發(fā)展歷程中的標志性節(jié)點,是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重要敘事之一。
新聞敘事框架中,序列是比事件更高一級的敘事單位,多個新聞事件按照一定邏輯有序排列,便形成序列,多個序列可構成一個故事。③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年,第120頁。本研究認為,序列位于新聞事件和完整故事之間,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下簡稱論壇)而言,論壇召開即為主體事件,與論壇召開的前期預熱階段和后期總結階段的衛(wèi)星事件分別構成三個序列,它們又共同構成一個故事——“一帶一路”的新聞敘事。兩屆論壇均受到世界各國媒體的高度關注,特別是海外華文媒體?!叭毡緰|方新報”網(wǎng)站(www.LiveJa‐pan.cn)是隸屬于日本文華傳媒株式會社的華文媒體?;谛蛄袛⑹?,本研究以“一帶一路”為關鍵詞,在“日本東方新報”網(wǎng)站全文檢索論壇召開前后各10 天的新聞敘事,即第一屆論壇于2017 年5 月14日—15 日召開,共檢索到當年5 月4 日—5 月25 日樣本64 篇,前期預熱序列22 篇,主體事件序列16篇,后期總結序列26 篇,組成“故事一”;第二屆論壇于2019 年4 月25 日—27 日召開,共檢索到當年4月15 日—5 月6 日樣本76 篇,前期預熱序列38 篇,主體事件序列31 篇,后期總結序列7 篇,組成“故事二”。本研究從敘事主體、敘事文本、敘事話語切入,逐層分析“日本東方新報”兩個故事的敘事框架,助力海外華文媒體講好“一帶一路”的中國故事。
新聞敘事主體是敘事過程中的發(fā)聲者,是敘事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的立場、視角和態(tài)度決定了新聞事件的不同敘事框架。新聞敘事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可能是個體,但是“一個新聞敘事文本的隱指作者總是一個集合體,這個集合體才是真正的新聞敘事人”。①何純:《新聞敘事學》,第28頁。在本研究中,“日本東方新報”就是這個“集合體”,即“一帶一路”兩個新聞敘事的主體。受海外華文媒體的特殊性制約,這個“集合體”具有多重組合的結構特點。
海外華文傳媒既是中國傳媒的延伸,又是所在國傳媒體系的一部分;它不僅存在于世界各國的華人聚居地,也存在于華人所在國的大眾社會。②程曼麗:《關于海外華文傳媒的戰(zhàn)略性思考》,《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3期。雙重社會身份決定了“日本東方新報”這個“集合體”內(nèi)部至少含有三類隱指作者:該報編校集合體、中國媒體、日本其他媒體。海外華文媒體對于中國重大事件的報道大多會使用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wǎng)的稿件,所以我們將三類隱指作者分為兩大類,即中國媒體和非中國媒體。
故事一中,兩類敘事主體發(fā)力基本均衡。非中國媒體的敘事主體中來自“日本東方新報”編校集合體的報道有24篇,日本其他媒體報道的有5篇,共29篇。中國媒體的敘事主體以中新社為主,共35篇報道。故事二中,中國媒體的敘事主體報道數(shù)量激增,有60篇,仍以中新社居多。非中國媒體的敘事主體的報道只有16 篇(其中來自“日本東方新報”編校集合體的有10 篇,來自日本其他媒體的有6篇),而且集中出現(xiàn)在前期預熱序列前5天,分布極不規(guī)律。敘事主體不只是事件信息的提供者,還是信息解釋者和輿論引導者。原創(chuàng)敘事數(shù)量多少可以折射出敘事主體表達意愿的強弱,甚至可以看到敘事主體講故事的態(tài)度。
海外華文媒體敘事主體的多元組織構成有利于實現(xiàn)客觀表達和意見均衡,但是“日本東方新報”似乎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故事一中,中國媒體、非中國媒體基本形成均分敘事主體話語權的格局,但是故事二中的非中國媒體失語嚴重。而且從三類隱指作者細分來看,兩個故事中以日本其他媒體(共同社和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為敘事主體的報道只有11 篇,與以中新社為敘事主體的大量報道相比在數(shù)量上相差甚遠。多重的敘事主體結構并未建構起多元、均衡的話語空間。
荷蘭學者梵·迪克(Teun A.Van Dijk)提出的新聞圖式結構假設,從理論上相對完整地分析了新聞文本要素的構成(如圖1所示)。本研究據(jù)此對兩個故事的敘事文本框架展開分析。
新聞標題具有概述的功效,可以對新聞敘事主題產(chǎn)生表達和暗示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對圍繞論壇展開的兩個完整故事進行概述分析,為便于闡述直接用“敘事主題”替代眾多報道中的“概述”(導語+標題)要素。
圖1 新聞圖示結構
1.敘事主題的政治屬性和經(jīng)濟屬性
相對其他敘事文本要素,敘事主題的研究是對文本相對宏觀層面的總體內(nèi)容和意義的理解與詮釋。①王士宇:《中國體育的媒介鏡像——敘事學視角下體育報道的話語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年,第110頁。兩個故事緊緊圍繞“一帶一路”的宏大議題展開,以實現(xiàn)增進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理念的了解、推動日本政府參與“一帶一路”、宣傳“一帶一路”取得的成就、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發(fā)展為目標。依據(jù)敘事時不同的切入角度,通常可以將宏觀主題劃分為如下六類:政治主題、經(jīng)濟主題、文化主題、外交主題、科技主題、社會民生主題(詳見表1)。
表1 兩屆論壇敘事主題分類統(tǒng)計(單位:篇)
數(shù)據(jù)顯示,從“一帶一路”的政治、經(jīng)濟屬性角度直接切入敘事的主題占比最高,兩個故事都在70%左右。另外,故事一比較關注文化教育主題,用12 篇報道著重講述了教育領域的互惠互通、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傳播、共享教育資源等故事。故事二的文化教育主題敘事驟減75%,只有3篇。外交主題中反映“國際評價”的最多;其次是反映中日活動與交往的報道,主旨上為日本營造了“一帶一路”系“大勢所趨”的國內(nèi)外輿論環(huán)境。從科技角度切入的敘事,只有故事二中的5篇,主要展示在成功舉辦“一帶一路”知識產(chǎn)權高級別會議的帶動下,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指數(shù)不斷攀升,科技水平飛速發(fā)展。兩個故事中均沒有反映百姓生活、風物人情等社會生活的內(nèi)容,沒有從社會民生主題切入的敘事。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通”理念,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mào)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力求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qū)域合作的格局。從宏觀來看,“五通”主要涉及政治經(jīng)濟領域,然而從微觀來看,任何“一通”都必然關涉百姓民生。其中“民心相通”強調(diào)“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開展區(qū)域合作必須具備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持,加強人民友好往來。然而“民心相通”內(nèi)容在故事一、二中卻較少提及,主題切入角度基本是硬新聞的“大刀闊斧”式,缺少貼近生活的個性化敘事。
2.情景Ⅰ——背景敘事由普及信息到制衡言論
如圖1所示,“故事”包含“情景”和“評價”兩個層面,“情景”由“背景”和“情節(jié)”構成。背景一般指新聞事實發(fā)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是為了配合重大事件或新聞人物的活動而設置,具有說明、補充、襯托、深化新聞主題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新聞背后的新聞”。單篇報道中有背景介紹,序列報道中也要有背景新聞。本研究中選取的背景敘事是集中在兩屆論壇召開之前呈現(xiàn)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領域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以及由“一帶一路”取得的成就構成的社會條件等。
故事一有22篇背景報道,其中9篇為“衛(wèi)星”事件,8篇為經(jīng)濟背景新聞,集中反映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交通、經(jīng)貿(mào)、教育、政治等領域取得的成就。這些背景新聞有助于讓世界正確認知“一帶一路”理念的本質(zhì),加深了解“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以及普惠性政策內(nèi)涵。成就報道用事實說話,是向縱深宣傳“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手段,可以實現(xiàn)背景消息的認知、闡釋功能,引導主體事件正面輿論的形成。
故事二的26 篇背景報道集中出現(xiàn)在2019 年4 月23 日、25 日兩天。原因是《日本擬派遣專家?guī)椭侵蘧徑鈱θA債務》(2019 年4 月15 日)和《安倍下旬出訪歐洲 擬加強對華政策合作》(2019 年4 月18日)兩篇來自共同社的報道,形成了所謂“中國威脅論”的社會輿論,“日本政府有意拉攏對中國抱有不滿的相關國家,要求歐盟警惕因中國出現(xiàn)分裂,有意謀求歐盟保持團結”。①《安倍下旬出訪歐洲 擬加強對華政策合作》,《東方新報》2019年4月18日。針對這種負面聲音,“日本東方新報”4 月23 日—25 日通過15 篇背景報道予以制衡,如來自中、韓、柬三國的聲音《“一帶一路”建設造成債務陷阱?中方:偽命題》《韓國“一帶一路”:摘下有色眼鏡、實現(xiàn)共贏》《“一帶一路”帶來債務危機?柬埔寨首相洪森:謬論》等。此時,日本政府已經(jīng)參與到“一帶一路”之中,并且受益匪淺,媒介敘事重點不再是“一帶一路”取得的成就,而是用大量的、多種聲音的背景敘事交匯出“一帶一路”的共贏本質(zhì),及時轉(zhuǎn)向?qū)Α爸袊{論”等負面輿論的制衡。
3.情景Ⅱ——迫切關注日方動態(tài)的結果敘事
“情節(jié)”由故事的“主體事件”和“結果”共同建構,本研究中的“主體事件”即是“一帶一路”兩屆論壇的召開,故將“結果”作為情節(jié)敘事的重點分析要素。本研究中主體新聞事件造成的結果,包括兩屆論壇本身取得的進展、簽署的協(xié)議、政策解讀、各國態(tài)度以及產(chǎn)生的直接影響等,集中出現(xiàn)在后期總結序列中。
“日本東方新報”非常關注日本政府對于“一帶一路”的態(tài)度變化。故事一中后期總結序列報道18 篇,其中評價報道10 篇,有4 篇來自日方,總體上反映出日本官方、學者專家以及社會輿論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認可態(tài)度。故事二中后期總結序列報道有9篇,核心內(nèi)容是日本政府將推出四大經(jīng)濟政策,包含與中國一起在第三國開發(fā)合作領域的意愿,呈現(xiàn)出日方既受到利益誘惑又要提防中國的意圖。其中沿線國家相關態(tài)度報道6篇,與日方有關4篇,集中在2019年4月26日。結果敘事基本反映出日本政府官方、專家學者對于中日良好關系的期待,肯定加入“一帶一路”對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也將論壇的直接影響力敘事納入結果敘事之中,相關報道并不多。故事一中,中新社的報道《安倍對亞投行示好美國表態(tài)助日消減疑慮》(2017年5月17日)表明論壇結束后,日本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微妙變化。故事二來自共同社的《日本擬G20 提發(fā)展中國家基建投資原則》(2019 年4 月29 日)《G20 峰會:日本擬向發(fā)展中國家投資新原則》(2019 年5 月1 日)兩篇報道也展現(xiàn)了論壇的影響力。日本欲在2019 年6 月的G20 峰會上推出日本在發(fā)展中國家的投資新政,日本原首相安倍晉三將“透明性”“對象國的財政健全性”等四大新原則作為與中國“一帶一路”展開合作的條件,也有著為了與中國攜手在第三國合作開發(fā)而完善基礎的意涵。也就是說,兩個故事的結局都預示著日本政府將重新考慮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jīng)濟政策,將有條件地加入“一帶一路”倡議。
4.評價敘事的權威性
評價敘事是指依據(jù)一定標準對主體事件作出的判斷,具有直觀的媒介導向作用。對于主體事件的評價相對集中在后期總結序列敘事中。
故事一中的后期評價敘事有10 篇,其中日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的評價敘事有4 篇,分別是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學者凌星光對“一帶一路”的利好分析,以及安倍晉三對二階俊博與習近平主席會談的肯定性評價。鳩山由紀夫評價“一帶一路”為日企擴大了市場機遇;凌星光認為“一帶一路”將令世界經(jīng)濟潮流發(fā)生歷史性變化。他們的評價總體上反映出日本政界、學界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認可的態(tài)度。故事二中的評價敘事有6 篇,與日方有關4 篇,其中第三方澳大利亞智庫認為“一帶一路”可以為日本提供經(jīng)濟機遇;二階俊博積極評價“一帶一路”,并表示“處理中日關系,不看美國臉色”;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也肯定地評價“一帶一路”發(fā)展意義重大。
縱觀兩個故事的評價者,除了上述日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之外,還有國僑辦、外媒、聯(lián)合國秘書長、五國經(jīng)貿(mào)部長、新加坡華商領袖、國僑辦主任、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智利總統(tǒng)等“位高權重”者,他們的身份特征決定了其觀點具有天然權威性。同時,他們的評價無須刻意渲染,真實可信,導向積極,能夠代表所屬國家和機構的態(tài)度,其國際影響力不言而喻。
敘事話語是新聞事件的外衣,是故事的承載形式,同樣可以傳遞媒介意圖。設置報道議程,一般包括敘事結構、視角、節(jié)奏和語詞4個二級要素。
1.文體結構中規(guī)中矩
“敘事結構主要是指文本內(nèi)部的敘述方式安排,為文章結構;另一個是指互文性的文本間的文體方式的安排,為文體結構。”①董小英:《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275頁?!安煌侣勎捏w的命題場組合”就是將不同新聞體裁的文本統(tǒng)一在一個大標題,即大的事實框架之下,類似于組合報道。②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第187頁。鑒于本研究就是建立在“大的事實框架之下”的整體性敘事框架分析,文本間互文性強,所以選擇“文體安排”作為文體結構分析的切入點。
新聞文體是新聞報道的結構方式與話語體式,本研究中主體事件的時效性、政治性較強,新聞文體以消息報道和新聞評論為主。消息被稱作新聞報道中的“輕騎兵”,“倒金字塔”結構和簡短的篇幅使其能夠準確及時傳達信息,成為新聞報道的主力文體。在檢索的全部樣本中消息報道124篇,占比88.57%。與消息報道相比通訊更生動、具體、靈活,可以達到深入人心的宣傳效果,一般認為通訊敘事相對靈活、深刻,有利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是兩個故事中都沒有使用這種文學性較強的敘事文體。
現(xiàn)有文體中,兩個故事共有新聞評論11篇,政策解讀5篇。這兩種文體共同的特點是具有深度闡釋功能,為了能夠讓讀者充分理解“一帶一路”的內(nèi)涵,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主旨演講,相應的解讀、分析十分必要。新聞評論主要以述評的方式出現(xiàn),夾敘夾議的結構避免了枯燥生硬,如《“一帶一路”倡議落地 引領中國轉(zhuǎn)型升級》(2017年5月12日)。評論的標題以其明顯的問題意識吸引眼球,如《落實對外開放,為什么強調(diào)“一諾千金”》(2019年4月29日)、《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2019 年4 月26 日)、《全球化遇阻“一帶一路”建設如何重塑國際貿(mào)易》(2019 年4 月26 日)等使用的設問句標題,令論述有的放矢,觀點一目了然。
另外,兩個敘事中配圖新聞和圖片新聞共有19篇。從受眾閱讀需求來看,新聞圖片具有還原場景真實的能力,可以增強新聞的客觀性。圖片的視覺張力可以向受眾傳遞“一帶一路”更豐富的內(nèi)涵信息,達到以小勝大、以少勝多的效果。然而,兩個故事的敘事并沒有給予新聞圖片足夠的發(fā)揮空間??傮w來看,敘事文體的使用四平八穩(wěn),中規(guī)中矩,缺少靈活、生動、具體的敘事方式,沒有突破性的嘗試。
2.民間敘事視角的缺失
任何敘事文本,在展現(xiàn)外在客觀世界的時候,必須選擇一個觀察者的視角去找尋素材,最后通過不同媒介的過濾、整合和生成,用一定的表現(xiàn)手法將其表達出來。①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第67頁。新聞敘事中的“敘事視角”不等同于“聚焦”,“敘事視角”是指誰在觀看,“聚焦”則是指什么被觀看;前者盡可能體現(xiàn)的是新聞的客觀與公正,力圖展示出一個“真實的世界”,后者則將敘事眼光投射到新聞事實的“有意味”處,從而敘述出一個“意義的世界”,二者相輔相成,并以此引導接受也就是引導輿論。②何純:《新聞敘事學》,第42頁。
從本研究的序列敘事來看,報道主體通過聚焦將多個信息整合起來,呈現(xiàn)出一個他們想要的故事框架,敘述出一個“被看”的“意義的世界”,而“什么被看”則體現(xiàn)在前文的主題敘事中。敘事視角來自故事中的話語主體,“盡可能體現(xiàn)的是新聞的客觀與公正”,比如前文提及的對“一帶一路”聯(lián)合聲明評議的“旅日學者凌星光”,《聯(lián)合國:“一帶一路”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一文中的“聯(lián)合國”。本研究將敘事視角劃分為:媒體視角、政府官方視角、專家學者視角、民間百姓視角、企業(yè)或機構視角5 大類(詳見表2)。
表2 兩個故事中的敘事視角統(tǒng)計(單位:篇)
故事中以中國企業(yè)或機構、媒體和政府官方的敘事視角占據(jù)主導地位。故事一中日本專家學者的視角比例較高,是中國專家學者的兩倍之多。專家學者作為各領域的頂尖人物,他們思維嚴謹,分析客觀深入,其見解和評論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解讀可以起到很好的意見領袖作用,滿足受眾更快速、準確地理解、接受“一帶一路”主旨和各項政策的需要。他們從各自利益需求出發(fā),普遍認可“一帶一路”的互惠互利,主張日方積極參與,實現(xiàn)共贏發(fā)展。故事二中日本政府官方視角的報道比例有所增加,由8篇增至10篇,專家學者的視角明顯減少。企業(yè)或機構的視角比例較故事一有所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故事中的敘事視角“非富即貴”,均沒有“民間百姓”的發(fā)聲機會,忽略了對于“一帶一路”意義最有說服力的普通人的視角。另外,故事二日方視角僅出現(xiàn)13 次,不及總數(shù)的20%,中日雙方的話語權失衡,出現(xiàn)了敘事視角的單向度偏差。
3.敘事節(jié)奏的跳躍變化
敘事頻率、節(jié)奏都與敘事時間有關。故事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以一定的秩序出現(xiàn),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本研究選擇論壇召開期間前后各10 天的報道為敘事樣本。一定時間內(nèi),圍繞主體事件展開敘事報道篇數(shù)的多少為新聞敘事頻率;敘事節(jié)奏是指敘事過程中事件密度呈現(xiàn)的輕重緩急,由具體敘事在單位時間上的分布情況決定。從敘事總量來看,兩屆論壇相關敘事出現(xiàn)的頻率相差不大,故事一64篇,故事二76篇,但是在每一個故事所包含的內(nèi)在序列節(jié)奏上卻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性。兩個故事的敘事數(shù)量與時間交織成的節(jié)奏曲線如圖2所示:
故事一中,三個序列的敘事邊界不清晰,混亂到看不出任何規(guī)律,完全沒有設置議程的章法韻律可言。最后一天的敘事總量猛增,形成非常突兀的高峰值,應該是試圖彌補前兩個序列敘事中總量之不足,但對于輿論的形成已為時晚矣。故事二中,主體事件序列部分形成了密集的敘事,事件前后序列敘事分布均衡,數(shù)量差異不大??傮w上節(jié)奏舒緩有致,波峰波谷的呈現(xiàn)清晰有序,能夠滿足新聞輿論生成規(guī)律的需要。
兩個故事中與日本相關的敘事各15篇,但是從與所在序列總體篇數(shù)的比例來看,前期預熱序列中故事一(31.3%)高出故事二(17.5%)近一倍,后期總結序列雖然都在27%左右,但是敘事節(jié)奏卻完全不同(如圖3所示)。故事一后期總結序列與故事二前期預熱序列中對日本的關注度相近,故事二的后期序列敘事整體偏弱,這與日本此時已經(jīng)加入“一帶一路”不無關系。
4.語詞的官方色彩
新聞話語是新聞敘事主體對新近事實進行的重新編碼建構的過程,其語詞的選擇和使用受到媒介性質(zhì)、報道原則、媒體立場以及受眾水平的限定。本研究中兩個故事的敘事主體偏重政府屬性,主題以政治、經(jīng)濟領域的硬新聞為主,所以使用的語詞相應也具有較多官方色彩。
我們以日本相關敘事為分析樣本,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具體語詞使用上,故事一中多以“合作”“改善”“呼吁”“會見”“示好”等動詞,搭配“關系”“意向”“肯定”“機遇”“平臺”等賓語,表達意愿行為;故事二中多以“搭上”“投資”“評價”“緩解”等動詞表達具有結果意義的動作,搭配的賓語以“快車”“機遇”“關系”“發(fā)展”“危機”等為主。兩個故事的核心語詞傳達出由意愿心理到結果行為的轉(zhuǎn)變。同時,所用語詞是比較宏觀的正式用語,通過表3兩個故事中的日本相關敘事標題可見一斑。
圖2 兩個故事新聞敘事節(jié)奏比較
圖3 兩個故事的日本相關敘事節(jié)奏比較
表3 兩個故事中的日本相關敘事標題
7 8 9 10 11 12 13 14 15旅日學者凌星光評“一帶一路”論壇聯(lián)合聲明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與習近平會談日本向“一帶一路”論壇派重量級訪華團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日本有意向加入亞投行二階俊博:日本對一帶一路盡全力提供合作日本學者呼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安倍會見二階俊博表達改善日中關系意愿中日專家呼吁日本加入亞投行亞行年會閉幕 日本展現(xiàn)對華合作姿態(tài)澳大利亞智庫認為“一帶一路”為日本提供經(jīng)濟機遇日本貨物在廈門搭上“一帶一路”快車習近平晤二階俊博 冀日方更積極參建“一帶一路”河野洋平率團訪華 玉城丹尼盼習近平訪沖繩安倍下旬出訪歐洲 擬加強對華政策合作駐福岡總領館舉辦“日本企業(yè)與中國改革開放及‘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日方期待習近平6月出席大阪G20峰會李克強會見出席第五次中日經(jīng)濟高層對話的日本政府官員日本擬派遣專家?guī)椭侵蘧徑鈱θA債務續(xù)表3序號 第一屆 第二屆
資料來源:“日本東方新報”網(wǎng)站(www.LiveJapan.cn)。
相關日本敘事的語詞反映出話語主體的政治意圖,官方色彩濃郁。但是故事一中《安倍親筆信訴四點希望》的敘事用語別具一格,頗有看點?!坝H筆信”由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親手”轉(zhuǎn)交習近平主席,“還特意囑咐說‘懇請您現(xiàn)在就看’,習近平主席便當場打開信封,讀完了這封長達三頁附有中文譯文的親筆信”。這段文字中的“特意”“懇請”“當場”“親筆”“長達”等狀語、定語修飾出了積極互動的現(xiàn)場感,敘述了日本政府滿滿的誠意。這樣生動的細節(jié)敘事在兩個故事的敘事中“獨一無二”。
另外,語詞使用上缺少受眾意識,基本沒有考慮到海外受眾的閱讀需求。海外華文媒體的受眾群體以海外華僑、留學生、關心中國發(fā)展的所在國人民為主,他們對“一帶一路”信息的需求,不僅是宏觀的政治宣傳信息,更需要一些深度了解,如參與途徑以及獲利可能等明確而具體的中級框架信息,甚至是一些個案的微觀信息。而且,過于生硬的語詞形態(tài)、自上而下的敘事方式也都不符合上述受眾的接受心理。
縱觀兩個故事的敘事框架,故事一的敘事文本數(shù)量相對均衡,敘事節(jié)奏卻出現(xiàn)了嚴重的紊亂;故事二的敘事節(jié)奏有所調(diào)整,科學規(guī)范了很多,涉及故事情節(jié)大致走向和基本邏輯發(fā)展的衛(wèi)星事件增多,起到均衡言論、補充和豐富主體事件的作用。但是,敘事視角單向度傾向明顯、敘事文體單調(diào)、用語生硬等問題是兩個故事不可回避的硬傷。
海外華文媒體是“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最佳窗口,要尊重所在國主流文化,以為當?shù)氐恼?、?jīng)濟、文化和社會信息溝通服務為目的,擔當起傳播中華文化、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責任。新聞敘事就是要通過判斷選擇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并與輿論導向要求相配合。講好“一帶一路”故事,海外華文媒體首先要做好定位,利用哈貝馬斯“交往實踐”理論提出的多元文化交融共處的主體間性思維,消除主客二分的對立關系,平衡所在國和母國的關系,用交互原則取代主從原則,建立與所在國和母國間共生的交互主體關系,均衡兩國相關敘事的話語權,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
交互主體還是一種包容、開放的主體關系,日本作為我國的鄰國以及地區(qū)大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不斷提高,各項政策相應發(fā)生變化,中日兩國之間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日益復雜化,①盧昊:《日本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變化、特征與動因分析》,《日本學刊》2018年第3期。所以相關敘事也應該能夠反映出日本政府態(tài)度變遷引起的受眾情緒反應,即屬性議程中的情感屬性。情感屬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公眾對“一帶一路”的態(tài)度層面,兩個故事中略帶情緒、態(tài)度體驗的敘事僅有《日本農(nóng)協(xié)和多個縣組團在北京推薦美食》一篇,在“民以食為天”的煙火氣息中突出了“一帶一路”元素,可讀性很強,而以民生為主題和視角的敘事卻一篇都沒有。海外華文媒體應該在相關敘事中增加多元的敘事視角,走出轉(zhuǎn)載權威媒體的瓶頸,俯身關注“一帶一路”對百姓民生的切實影響力,用豐富的文體形式、靈活的敘事語言、均衡的敘事頻率呈現(xiàn)出生動、全面的媒介故事,用柔性的“一帶一路”敘事方式吸引更多讀者,提高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