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菁怡
從“親情價”的源流來看,商家最早將“親情價”使用在廣告詞中。在日常生活中,每當商店進行促銷時,我們總能看到類似于“感恩回饋顧客,全場親情價”的廣告語?!坝H情價”不是指親情的價格,親情是無價的,它指的是親人們才能享受到的優(yōu)惠價,商家用來表現(xiàn)自己的商品價格低廉。它的含義本質(zhì)上和優(yōu)惠價沒有很大差別,只是“親情價”相比優(yōu)惠價在心理上更具情感吸引力。當顧客看到“親情價”時,會聯(lián)想到親友之間的情誼,便會放松對促銷優(yōu)惠的警惕、增加購買欲,商家便可達到擴大銷量的目的。實際上,商家和顧客之間沒有什么真正的親情可言,“親情價”只是反映了一種買賣雙方的信任關(guān)系,它是一種商業(yè)營銷手段。
但是,最近朋友圈流行的“親情價”,不再是商業(yè)上買賣雙方之間交易的價格,而是真正親人之間的報價了,往往是指子女在買了東西之后給長輩(常常指父母)的報價?!坝H情價”是指一件東西不管有多貴,在告訴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報低價。生活中,子女孝順父母而買了禮物給父母,但是因為父母往往會為價格較貴感到心疼,所以很多子女只能撕掉吊牌謊稱這是商家促銷的產(chǎn)品。新的“親情價”就和商家使用的“親情價”之間有了巧妙的聯(lián)系。子女和商家在動機上,稱商品價格低廉都是出于“親情”。不同的是,商家使用的“親情價”沒有所謂的親情,其親情只是拉近與顧客距離的委婉用語,為優(yōu)惠價蒙上一層情感色彩;而朋友圈流行的“親情價”中,“親情”是真正的親人之間的情感。子女使用新的“親情價”是出于對父母感情的考慮,而在父母面前謊稱所購買的商品價格低廉。
事實上,子女對父母報“親情價”一般出于兩種目的:第一,子女給自己買了價格比較高的物品,為了避免被父母責怪亂花錢而報低價;第二,子女買了價格貴的物品給父母用又怕父母心疼而報低價。兩種情況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一樣的,都是在父母面前不管多貴的東西通通報低價。在生活中新“親情價”的具體運用可以是:當父母看到你的一件衣服很漂亮然后問起價格的時候,如果這件衣服是1000元,那么可以回答:“商店打折時候買的,很便宜的,只要100塊?!碑斎?,報低價的程度可以隨機應(yīng)變,一般是在父母心理上能接受的范圍內(nèi)。
新的“親情價”能夠在朋友圈流行,其實是子女體貼父母的表現(xiàn)。父母養(yǎng)育子女不易,子女忙于工作無法常伴,就想要在物質(zhì)上彌補??紤]到父母的情感,善意的謊言讓父母安心,由此“親情價”也變得溫情十足。但是如果是盲目購買超出自己經(jīng)濟能力的物件而擔心受父母批評的話,還是需要端正自己的消費觀。理性消費,莫要把“親情價”作為擋箭牌,讓“親情價”中的親情變了味。
摘自《南方農(nóng)村報》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