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張振福出生在安徽省界首市馬集鎮(zhèn)大張村。父親是十里八鄉(xiāng)的能工巧匠,會木雕,會編織,還會捏泥人,農閑時經常給人家新蓋的房屋刻字雕畫。小時候,父親出去干活常常帶著他,耳濡目染,他就開始比照父親的樣子刻木雕、捏泥人。他把豬、狗、公雞的形象捏出來,讓它們排隊,還特意捏了一個小人手拿鞭子訓練它們。大人們看后很驚訝地說:“這孩子捏得還真像!”就這樣,捏泥巴成了張振福兒時最大的興趣。慢慢地,街坊四鄰都知道老張家的二小子子承父業(yè),也會捏泥人。那時候張振福最得意的就是不管他捏出什么,小伙伴們都瘋一般地搶,愛不釋手,像得了寶貝似的。
小學畢業(yè)后,張振福來到當時擔任河南省鄲城縣服裝廠廠長的伯父家中,開始在鄲城讀初中。在學校,他聰明好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很受老師喜愛,而課余時間還是癡迷泥塑,只要一放學,他就會飛快地跑到小河邊挖上一塊泥,和好,就開始捏泥人。他還喜歡畫畫,找到一本“小人書”,如獲至寶,廢寢忘食地把一個個人物畫在紙上。一次上地理課,他突然想起剛看過的《神筆馬良》連環(huán)畫,就憑著記憶在本子的背面畫起來。老師發(fā)現(xiàn)了,走到他跟前沒有訓斥,而是語重心長地說:“你喜歡畫畫是好事,但首先要學好文化,沒有文化,怎么能畫好畫呢?”???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張振福。此后,課堂上,他認真聽講;課余時間,他一心畫畫、捏泥人。他立志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上美術院校,學習泥塑藝術。
初中畢業(yè)后,張振福想上高中,可為了解決工作問題,他報考了中專學校。1984年,17歲的張振福以優(yōu)異成績被沈丘師范學校美術專業(yè)錄取。
在沈丘師范美術班,張振福如魚得水。他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還堅持把每天的課程用泥塑記錄下來。盡管一些同學對他整天與泥巴打交道頗有微詞,但老師支持他,告訴他“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道理?!杜@煽椗贰蛾P公挑袍》《三國人物》等作品也就陸續(xù)出現(xiàn)在張振福的手下。1987年元旦,學校舉辦大型美術展覽,他的泥塑作品《桃園三結義》榮獲一等獎。
回憶這段往事,張振福不無感觸地說:“我7歲就迷上了泥塑,一干就是幾十年,這輩子和泥巴結下了不解之緣?!?h3>“把創(chuàng)作定位在黃土地系列,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
1987年,張振福從沈丘師范畢業(yè),被分配至鄲城縣城郊中學擔任美術教師。
學校以文化課為重,美術課不多,張振福有不少時間可以用來創(chuàng)作。他一頭鉆進泥人堆里,常常通宵達旦,捏時還要聽著音樂。盡管音量開得不大,可夜深人靜,還是多多少少影響他人休息。加上他有時顧不上為學生批改作業(yè),這就引起了一些同事的不滿,漸漸地,人們對這個留著長發(fā)的“另類”有了非議。校領導也認為張振福不務正業(yè),批評他:“你捏這些泥人干啥?千萬別因為玩耽誤了工作?!保?/p>
由于“不務正業(yè)”,長得眉清目秀的張振福找不到對象。相親的姑娘一看到他家里到處是泥巴,堆滿了泥人,再加上他每次都要強調的“不準影響阻撓捏泥人”的要求,都以為他精神不正常,戀愛一再受挫。直到淳樸善良的劉鳳蘭出現(xiàn),接受了他令人哭笑不得的“約法三章”,他的婚姻大事才算有了著落。
張振福癡迷泥塑,還有股韌勁,不僅一門心思捏泥人,還不忘復習功課。兩年后,他考上了河南教育學院美術系,繼續(xù)深造。當他畢業(yè)返回鄲城,不僅帶回了4年苦讀的滿腹經綸,還帶回了一堆新創(chuàng)作的泥塑作品。他的《三國演義》系列人物泥塑,近200個人物,造型迥異,栩栩如生。布展時,200個學生每人懷里小心翼翼地抱著一尊人物泥塑,排成長長的隊伍,從城郊中學步行十幾里走進縣城,途中不時引起人們的好奇詢問和簇擁圍觀,構成了鄲城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一道奇特的文化風景。
1995年,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對雕塑藝術的理解,張振福又跑到北京,拜在中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著名畫家、雕塑家韓美林門下。大師的教導,使他的專業(yè)水平突飛猛進,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
然而,隨著藝術水平的提高,張振福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取向產生了質疑,“難道我就一直捏古代人物,一直模仿別人的東西嗎?”他帶著疑惑去請教西安美院院長、著名雕塑家陳啟楠先生。陳院長告訴他:“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要搞自己熟悉的東西。”一句話,讓張振福茅塞頓開。
張振福對豫東農村的風土人情非常熟悉,一幅幅極為生動的生活場景漸漸在他腦海浮現(xiàn),漸漸變得清晰。他找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從那時開始,他把視線瞄向了自己身邊,粗獷豪放的彪形大漢、年輕嫵媚的村姑少婦、頑皮可愛的閨女小子……成為他泥塑的主體。他的創(chuàng)作由此變得鮮活、親近、富有生命……
張振福把他的泥塑作品命名為“黃土地系列”。
走進“張振福泥塑藝術館”,一股濃烈的泥土芳香撲面而來,張振福多年精心創(chuàng)作的800多件泥塑作品,占滿了600多平方米的展廳。
你看,這一尊《干杯》,兄弟二人頭裹羊肚手巾,腰系一根大帶,赤腳盤腿相對而坐,捧起酒碗,表現(xiàn)出農民的豪爽大氣;那一尊《今天的收獲》,精壯漢子挑著打撈的魚滿載而歸,一臉喜悅,咧開大嘴歡暢地大笑;這一尊《碾子》,年輕的鄉(xiāng)村少婦懷抱吃奶的孩子,坐在碾子上悠閑地歇息,臉上布滿舒心的笑容;那一尊《尋找從前的影子》,老態(tài)龍鐘的男人挽著同樣滿臉皺紋的老伴,陷入年輕時相親相愛的美好回憶……栩栩如生的泥人,讓人們的思緒不由回到當年那個值得懷念的年代,回到那古老的鄉(xiāng)村,感受淳樸的民情民風,還有那可親可敬的父老鄉(xiāng)親。
長期的農村生活,使張振福對腳下這片熱土、這方人有著深深的了解和深切的熱愛。張振福的泥塑作品,采取夸張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用泥土將豫東人生活中的動感瞬間定格,表現(xiàn)的是農民淳樸善良的性情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把30多年的豫東變化“搬進”自己的工作室,藝術再現(xiàn)了農村的生活場景,用800多個泥塑人物創(chuàng)作了一部“中原民俗風情文化史”。
一尊尊獎杯、一摞摞獲獎證書,鮮花、掌聲、榮譽接踵而來,張振福憑著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被譽為“中原泥人張”。談起這一切,張振福也有感嘆,“我曾經有過放棄,也想過改作他行,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我在豫東農村長大,深深愛戀著這方土地和人民,為他們造像是我的責任,我會一直走下去!”
用帶有泥土芬芳的藝術形式,真實再現(xiàn)豫東農村的生活場景,客觀記錄那片土地上的喜怒哀樂,詮釋農民的平凡與偉大,留住漸行漸遠的豫東民俗風情。這,也許就是張振福孜孜不倦、永不放棄的藝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