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華, 賀兵, 敬宏圖, 劉忠偉
(湖南工業(yè)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湖南株洲412008)
目前已有了許多對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的研究成果,但在已發(fā)表的文獻資料中,還未能見到圖1所示末端從動件按一定規(guī)律往復運動的凸輪連桿組合機構基于解析法的具體設計。
在凸輪連桿的設計中,凸輪輪廓曲線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了凸輪連桿機構的穩(wěn)定性,因此凸輪輪廓曲線的設計成為研究重點。常用的凸輪設計方法有解析法和圖解法,圖解法設計精度低的說法是針對傳統(tǒng)的圖解法而言的,但利用仿真軟件輔助設計時,則具有精確度高、設計周期短等優(yōu)點[1~3]。如張磊[4]利用Adams設計滾子從動件凸輪輪廓曲線,鄭彬利[5]用AutoCAD與Excel設計凸輪輪廓曲線,黃文權[6]利用Creo對凸輪機構進行反轉(zhuǎn)設計,王亮[7]采用圖解法利用SolidWorks設計滾子盤形凸輪機構。
利用仿真軟件的圖解法,能夠得到精確的凸輪輪廓,但是只能對某一固定參數(shù)的機構進行設計,當機構參數(shù)發(fā)生改變時,需要利用仿真軟件重新建立模型求解,并且不能對凸輪壓力角進行檢驗。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解析法并借助MATLAB對圖1所示凸輪連桿組合機構進行設計。解析法可以對凸輪輪廓曲線的坐標值進行精確的計算,當從動件運動比較復雜,計算復雜時,用MATLAB軟件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凸輪輪廓曲線的解析法設計[8]。
凸輪連桿組合機構如圖1所示,凸輪為主動件繞C點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AD桿上B點處的滾子在凸輪槽中滾動,并帶動AD桿繞A點擺動,AD桿通過連桿DE使滑塊按一定的運動規(guī)律上下往復運動。在實現(xiàn)相同滑塊行程和運動規(guī)律的條件下,凸輪連桿機構的凸輪和壓力角比單凸輪機構的小得多[9],因此圖1所示凸輪連桿組合機構在末端執(zhí)行部件按一定運動規(guī)律往復運動的機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義。
如圖2所示,以C點為原點,過C點的水平線為x軸,過C點的垂直線為y軸,垂直xy平面向外為z軸建立坐標系。已知參數(shù):C點坐標,A點坐標,AB的長度,BD的長度,DE的長度,滑塊在最高點時E0點的坐標,滑塊從最高點開始下降的距離為S,最高點到最低點的距離即行程為SM。
滑塊在運動的過程中,E點的縱坐標yE=yE0+S。設AE=L,AB=a1,BD=a2,θ為AD和x軸的夾角,β為AE和過A點做平行于x軸的直線的夾角。滾子中心點和凸輪理論輪廓的交點為B。確定好設計參數(shù)之后便可進行設計理論公式推導。
圖1 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示意圖
圖2 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的結(jié)構簡圖
1.3.1 凸輪輪廓極坐標極徑的確定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
求得B點的坐標后,便能求得凸輪輪廓曲線極坐標的極徑r。需再求得極徑對應的極角才能求得凸輪的理論輪廓曲線。
1.3.2 凸輪輪廓極坐標極角的確定
如圖3所示,當凸輪轉(zhuǎn)過角度φ2時,凸輪相對于B點處滾子轉(zhuǎn)過的角度為φ1。由圖3可知φ1顯然不等于φ2,在求解凸輪輪廓曲線時是利用B點的運動軌跡進行求解,所以我們需要求得凸輪相對于擺桿上滾子轉(zhuǎn)過 的 角 度φ1,求解過程如下。
圖3 凸輪轉(zhuǎn)角
則凸輪相對于擺桿上滾子轉(zhuǎn)過的角度為
式(11)中出現(xiàn)了“±”,故須按以下兩種情況確定:1)當AB桿與BC所成連線的夾角小于90°時,如果AB桿轉(zhuǎn)動方向與凸輪轉(zhuǎn)動方向相同為減,相反為加;2)當AB桿與BC所成連線的夾角大于90°時,如果AB桿轉(zhuǎn)動方向與凸輪轉(zhuǎn)動方向相同為加,相反為減。
設計凸輪機構時,除了要求從動件能實現(xiàn)預期的運動規(guī)律外,還希望凸輪機構結(jié)構緊湊,受力情況良好,而這與壓力角有很大關系。因此無論凸輪機構中壓力角α是一個重要參數(shù)[10],當機構中壓力角α較大時,會導致導路中摩擦阻力大于有用分力,因此凸輪加給從動件的作用力多大,從動件都不能運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自鎖。在計算凸輪壓力角時,由于擺動從動件回程的許用壓力角[α]較大(70°~80°),不需要檢驗回程壓力角,所以只需要計算推程壓力角,并保證其不超過許用值。
如圖4所示,凸輪的壓力角α1為滾子中心所做理論輪廓線的法線n-n與AB桿的運動方向線之間的夾角。設AB桿的運動方向線的斜率為k1,法線n-n的斜率為k2,與法線n-n垂直的直線斜率為k3,由2條相互垂直的直線的斜率相乘為-1得:
圖4 凸輪壓力角
應保證α1的最大值不超過許用值,即α1max<[α1],可取[α1]=45°。
應用MATLAB編程計算,求得凸輪推程壓力角最大值α1max,檢驗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則需重新設計。
在Adams中建立凸輪連桿模型,并給予滑塊一個驅(qū)動,設置滑塊的運動規(guī)律,然后通過連桿帶動搖桿擺動,再在凸輪轉(zhuǎn)動中心設置一個轉(zhuǎn)動的正方體,轉(zhuǎn)動的正方體必須能使?jié)L子在范圍內(nèi),通過描點的方式使凸輪的理論輪廓線刻畫在轉(zhuǎn)動的正方體上,從而得到輪廓線,將Adams中凸輪理論輪廓曲線的數(shù)據(jù)點導出,用文本文件保存并導入MATLAB中,然后再用MATLAB編程算得的輪廓線進行比較,如果兩者重合,則證明MATLAB編程的輪廓線為正確的。
圖2所示的凸輪連桿組合機構,根據(jù)整體工藝要求,已知在凸輪的一個轉(zhuǎn)動周期中,從動件需實現(xiàn)1次升降、2次暫歇。各個連桿的長度由整體結(jié)構可確定。已知參數(shù):C點的坐標為(0,0,0),A點的坐標為(-371.65,-70,0),AB的長度a1=365 mm,BD的長度a2=325 mm,DE的長度為160 mm, 滑 塊 在 最 高 點 時 ,E0點 的 坐 標 為(318.63440706,109,0),滑塊從最高點開始下降的距離為S,根據(jù)實際需求,滑塊的行程SM=38 mm。
滑塊運動規(guī)律為:下降→暫歇→上升→暫歇。設凸輪的轉(zhuǎn)過的角度為φ,已知凸輪的升程角φ1=40°,近休止角φ2=140°,回程角φ3=40°,遠休止角φ4=140°。
為減少剛性柔性的沖擊,本機構采用凸輪的多項式運動方程進行求解,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連續(xù)下降的過程中只需要考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連續(xù)即可,第一段下降可以采用三次多項式方程,而第二段需采用五次多項式方程。在升程角這段,為方便更改數(shù)據(jù),設計計算壓力角的大小,第一段升程采用五次多項式運動方程,第二段也采用五項式運動方程。
根據(jù)表1和已知參數(shù)利用MATLAB進行輔助計算,求出滑塊運動規(guī)律方程。
圖5 凸輪理論輪廓曲線
圖6 凸輪升程壓力角
表1 位移分配表
根據(jù)求得的運動規(guī)律方程及式(1)~式(11),應用MATLAB進行編程計算,求得凸輪輪廓曲線坐標,并畫出凸輪的理論輪廓曲線,如圖5所示。
應用MATLAB根據(jù)式(12)~式(15)進行編程計算,求得該凸輪推程壓力角最大值為α1max=36.1301° ,符合要求,如圖6所示。
已知滑塊的運動規(guī)律為多項式運動規(guī)律,用滑塊帶動連桿運動,即反轉(zhuǎn)法得出凸輪軌跡。首先建立連桿及滑塊模型,給予合適的約束。然后給滑塊一個上文中所求得的多項式運動規(guī)律。隨后在凸輪的繞轉(zhuǎn)中心位置創(chuàng)立一塊正方形板,給正方形板一個繞其中心以-360.0d *time的轉(zhuǎn)速轉(zhuǎn)動的運動。最后進行仿真得到凸輪理論輪廓線軌跡如圖7所示。
將Adams中的理論輪廓線的數(shù)據(jù)點導入MATLAB,與MATLAB編程算得的輪廓線進行比較,凸輪輪廓對比如圖8所示。
結(jié)果顯示,二者軌跡完全重合,證明求解理論過程正確。
圖7 Adams仿真
圖8 凸輪輪廓線對比
1)為了解決凸輪連桿設計中末端從動件按一定運動規(guī)律往復運動的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的設計問題,采用解析法對圖1所示凸輪連桿組合機構進行求解,并推導出該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的設計理論公式。
2)利用MATLAB和Adams驗證了設計理論公式的正確性,并借助MATLAB強大的數(shù)值計算能力,方便得到了凸輪輪廓曲線,并對其壓力角進行了檢驗。
3)在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的求解方法中,解析法對于快速求解某一類凸輪連桿組合機構更具優(yōu)勢,采用解析法推導出該類凸輪連桿組合機構的設計理論公式之后,利用MATLAB對設計理論公式進行編程,在求解同種類型的凸輪連桿組合機構時只需調(diào)用程序,并修改相關設計參數(shù)便能快速求得需要的凸輪輪廓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