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冠宇
趙镈,陜西省府谷縣人,1906年生。他在上中學時便投身革命,192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他在北平、天津一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其間曾兩次被捕,坐牢七年。
1936 年,他被中共中央北方局營救出獄。出獄后,趙镈先在冀東工作,不久調任津南特委書記。他以小學教員為職業(yè)掩護,活動于津浦鐵路兩側,致力于恢復黨組織的工作。1938 年秋,調任冀魯豫省委黨校校長。1939 年初,調任魯西區(qū)黨委組織部長兼黨校校長。
1940 年春,趙镈又調任為魯南區(qū)黨委書記,時值日軍侵入中國腹地,蔣介石又接連掀起反共高潮,魯南抗日根據地創(chuàng)建不久,外受日偽的重重包圍,內有國民黨頑軍和土匪的破壞搗亂,情況復雜,斗爭艱苦。趙镈卻知難而進,經長途跋涉,沖破敵人層層封鎖,歷盡艱難險阻,到達魯南。他堅決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關于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各項指示,與羅榮桓率領的八路軍115 師緊密配合,依靠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建立了黨的各級領導機構,統(tǒng)一了各地的抗日群眾組織,成立了魯南各界人民抗日救國會,建立了地方武裝領導機構,壯大了抗日武裝隊伍,還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了專區(qū)、縣等各級抗日民主政權,從而使魯南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fā)展。
趙镈在魯南忘我地工作,僅一年多的時間,各項工作蒸蒸日上,根據地迅速擴大,對日偽頑造成了嚴重威脅。他們把趙镈看成眼中釘、肉中刺,急欲除之。
1941 年9 月,日軍以“分進合擊,鐵壁合圍”的戰(zhàn)術進行“掃蕩”。魯南區(qū)黨委機關轉移到臨(沂)郯(城)蒼(山)邊聯縣中部的銀廠村。10 月27 日凌晨3 時,國民黨頑軍突然對魯南區(qū)黨委、軍區(qū)機關進行襲擊,頑軍千余人從北、西兩面發(fā)起攻擊,魯南軍區(qū)警衛(wèi)連3 個班分路阻擊,掩護機關人員突圍。突圍中,區(qū)黨委機關何玉田等7 人犧牲,40余人被俘或失蹤。趙镈本已沖出頑軍包圍圈,但發(fā)現還有些絕密文件沒有帶出,為了不使其落入頑軍手中,他果斷地命令其他同志繼續(xù)突圍出村,自己迅速返回住處,將機密文件全部銷毀。黨的機密保住了,可是他不幸被捕。
趙镈被關押至頑軍六八三團團部,起初并未暴露身份,后被叛徒告密,頑軍得知他是魯南共產黨的領導人,欣喜若狂,妄想從他口中得到魯南共產黨的全部情況。他們先是大擺宴席,幻想誘使趙镈投降。趙镈拒不喝酒,以共產黨談判代表的姿態(tài),端坐首席,義正詞嚴地闡述共產黨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的主張。頑軍又派一年輕婦女到趙镈住處,委婉勸降。趙镈嚴肅地對她進行教育,講述婦女翻身解放的道理,勸她不要做反動派的工具。頑軍無計可施,兇相畢露,他們把趙镈綁在板凳上,極其殘忍地灌辣椒水,壓鐵杠子,先后審訊趙镈十幾次,每次都把他折磨得死去活來。趙镈以鋼鐵般的意志承受著難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始終未吐露一句黨的秘密。
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
11 月19 日零點左右,頑軍將趙镈押至村北九女山下活埋。臨刑前,趙镈向在場頑軍士兵發(fā)表了義正詞嚴的演說,揭露國民黨賣國求榮的罪行,然后高呼口號,從容就義。趙镈犧牲時年僅35 歲。他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