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音樂文學,起源于民間,興盛于元代。近年來,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涌現出全國第一個農民散曲社,在田間地頭重新撿拾起這一古老的文學體裁。而忻州也是“散曲鼻祖”元好問、“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的祖籍地。
“王老師”和“邢社長”
大家口中的“王老師”名叫王文奎,1940年生于原平王家莊鄉(xiāng)永興村,曾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2008年8月,退休后的王文奎創(chuàng)建了原平農民散曲社(起初叫原平農民詩社),并擔任顧問。2014年,王文奎因病逝世。
王文奎曾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黃河散曲社社員,自2001年退休,他創(chuàng)作的詩詞歌賦有近百首獲獎,發(fā)表在《詩刊》《詩詞月刊》《長白山詩詞》等刊物上。
為了讓更多農民加入進來,王文奎提出“入會自愿,退會自由,不收會費”的原則,還自費創(chuàng)辦小報,選登大家的作品,激勵每位社員,并先后幫學員修改散曲近4000首。
和王文奎同村的邢晨,在擔任社長前只有初中文化,并不懂散曲。受到王文奎的感召,邢晨苦學基本知識,《全元曲》《當代散曲叢書》成了枕邊書,筆記本密密麻麻寫了十幾本。
王文奎老師去世后,邢晨繼續(xù)走村串莊,組織采風活動、詩歌比賽,帶著小黑板為散曲愛好者講課、輔導。
2016年12月,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原平市“中華散曲之鄉(xiāng)”稱號。如今,原平農民散曲社已遍布全市18個鄉(xiāng)鎮(zhèn),成立20多個分社,社員超過300人。
屢次獲獎的宋高柱
西街村農民宋高柱只有初中文化。2008年,66歲的他在一次村里文藝活動中寫了一首題為《黃昏戀》的小詩,正好被在場的王文奎看到,并邀請他加入散曲社?!拔也欢⑶蜁憘€順口溜?!彼胃咧行┮苫??!吧⑶褪歉呒夗樋诹铮由细衤傻囊?,就是很好的作品,況且你的幽默語言風格也很加分?!蓖跷目囊环捵屗砣婚_朗。
“慢慢地寫作也有了感覺,還登上當地的報紙,后來《中華詩詞》《當代散曲》等刊物經常就把我的稿子選上了?!彼胃咧f。
“前半生鍋臺灶臺,后半生燈臺硯臺。能登上詩臺擂臺,奪回了獎狀牌牌。樂得俺桃腮杏腮,笑得俺頭歪嘴歪。新生活精裁細裁,夕陽紅重新彩排。哪還有陰霾霧霾?”2018年,宋高柱憑借這首《【南越調·黑麻令】農婦吟》獲得第七屆華夏詩詞獎一等獎;次年,在陜西“張養(yǎng)浩杯”全國散曲大賽中,他的作品《【南呂·一枝花】游潼關話古今》獲得三等獎;去年他的《【南呂·一枝花】村官村醫(yī)戰(zhàn)疫情贊》又獲得一項全國詩歌比賽的二等獎。
“學歷最低”的楊素華
2008年夏天,有朋友介紹楊素華參加詩社,她心想,自己只上過一年半的學,能寫詩?
她第一次參加活動時,在一個水庫旁邊,首次聽說這叫作“采風”??粗L吹著湖面,泛起一圈圈波紋,她覺得好看極了,于是寫了一首:“風吹浪花閃,垂釣坐上觀。參會第一次,含義在其間?!薄皼]想到得到了王文奎老師的肯定。從那時起,我看到什么寫什么?!睏钏厝A說。
后來有了手機,為了能在網上查資料、在手機上寫作,楊素華開始學習拼音字母。如今,楊素華已是原平農民散曲社的副社長。
“詩農”印證了時代進步
多年前,王文奎曾在一首作品中這樣寫道:“詩農一起來,相互傳幫帶,咱農民,決心下定還詩債?!?/p>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員的年齡日益增長,目前的主力創(chuàng)作隊伍年齡偏大,很需要補充新鮮血液?!毙铣空f,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加入到散曲社來。
一位業(yè)內人士說,如今農民的溫飽解決了,生活富足了,散曲就能自然而然進入農村,并受到歡迎。過去只知道有果農、菜農、棉農,現在又出現了“詩農”,這就是時代進步在農村的印證。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