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舞蹈角度出發(fā),分析公眾對舞蹈有偏女性化的刻板身體審美印象和舞蹈學科對身體有標準化要求的兩種固化現(xiàn)象。并通過當下舞蹈學科身體審美的趨勢,分析作為舞蹈藝術載體的身體在結合舞蹈作品的思想內容之后才具有審美價值和審美意義。
關鍵詞:舞蹈;身體審美;性別;身體標準;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舞蹈被稱為藝術之母,這是對它古老的歷史源流、非語言文化形態(tài)以及以人為本的藝術形式的認可與贊揚。然而公眾在潛意識中卻將舞蹈身體切實地與“母”這一種性別屬性掛鉤,即將舞蹈身體的印象與瘦、柔等女性化的表征捆綁在一起。舞蹈學科也對身高、四肢有要求,標準化的身體要求無形中加深了大眾對舞蹈身體的刻板印象。對舞蹈身體審美的固化印象和舞蹈學科身體選拔標準為什么存在?在尊重個體差異性的今天,舞蹈的身體審美又呈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趨勢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應從舞蹈的角度透過身體固化問題的表象去尋找原因,再構筑對舞蹈身體的審美。
1 “母”質身體印象的性別因素
舞蹈具有依靠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特殊性,它與身體產生了最直接的聯(lián)系,人人皆可舞蹈,在每個人的身體都大有不同的基礎上,對身體的審美存在多種形式。但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提起舞蹈,大眾潛意識里對舞蹈身體的形容與高、瘦、柔等偏向描述女性身體特質的“母”化形容詞相關。女性舞者人數多的確是舞蹈行業(yè)的表征,但從事舞蹈表演的男性也常被形容為具有某種“母”的特質,甚至對舞蹈藝術的印象也是偏“母”質的現(xiàn)象。
從古至今,女性舞蹈中有公孫大娘因舞動人心魄的《西河劍器》激發(fā)“草書三絕”之一張旭書法長進的佳話;有技藝高超矯捷的《胡旋舞》,如今依然常被提起;近現(xiàn)代有積極進取的《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等風采各異的舞蹈作品。歷代也有諸多男性舞蹈從業(yè)者,有許多充滿陽剛力量、風格矯健的舞蹈存在,如有激進強烈的《激楚》、古拙樸質的《巴渝舞》等舞蹈風靡一個時代;或有充滿強健豪爽風情的民族舞蹈融入舞蹈的發(fā)展進程中;當代也有《黃河》《秦俑魂》等高亢雄壯的舞蹈。這些作品中展現(xiàn)的舞蹈和身體特征與“母”質沒有關系,但公眾潛意識中對舞蹈的身體審美依然固化。審美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動,在每個人的審美能力、水平有差異的情況下,對千人千樣的舞蹈身體特質形成了固化的審美印象,并且成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現(xiàn)象,成因并不能單純歸咎于女性人數在舞蹈行業(yè)中占比大。在男女性別比例差異大的表象下,從舞蹈發(fā)展進程中分析男女比例對形成公眾固化印象的影響,使舞蹈身體烙上性別印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藝人失去身體的自主權。歷史上有許多出于交換利益、表達獎賞或彰顯自己豢養(yǎng)的藝人技藝更加高超的目的,將藝人視作物品交換的行為,甚至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舞蹈藝人身體自主權缺失,使身體成為舞蹈審美的消費品,舞蹈與身體畫上了等號。古代從事舞蹈謀生者多為女性,舞蹈身體與女性的關系緊密,即舞蹈身體帶有明顯的女性表征,舞蹈成為具有“母”特征的身體審美印象。在舞蹈史上長期存在這種舞蹈身體自主權缺失的大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舞蹈身體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是掌握身體權利的階層的強勢審美思想反映,如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就是典型的強行為他人強勢審美觀塑造身體外在的例子。
第二,女性自主審美意識體系的缺失。在審美話語權不屬于個人的歷史上,審美話語權掌握者往往伴隨著各種權力與高超的社會地位,而在生理、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這些權力集中在男性的手里。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出于基礎的生存需求,被動地迎合強勢的男性審美觀念。如戚夫人、趙飛燕等舞技高超,同時社會地位優(yōu)于廣大舞者的人,舞蹈也只是從以色事人提高到以技事人的生存手段。她們的舞蹈技藝、身體審美都建立在生存的需求與男性的審美視角下,更不用說廣大的舞蹈從業(yè)者。缺失審美話語權的情況下,舞蹈中女性的審美思想沒有建立全面的體系,舞蹈身體審美更凸顯男性意識,增強舞蹈娛樂性質,加深了舞蹈即“母”質的刻板印象[1]。
第三,社會舞蹈審美的認知不足??梢詮母鞣N史料中尋找舞蹈藝術的記錄,或從文人墨客筆下分析某個時代的審美取向,但舞蹈史上缺乏真正不迎合上層需要,對舞蹈有本質見解的理論論述。即使舞蹈包容性最強的唐代,舞蹈風格多樣,從藝者數量極多,舞蹈受眾廣泛,但流傳下來的唐代舞賦依然無一出自舞蹈從藝者,甚至皆是從男性的角度來對舞蹈進行論述。舞蹈發(fā)展中,社會對于舞蹈的審美沒有深入,舞蹈理論發(fā)展是點狀的,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推動舞蹈的社會審美進步。當今社會的專業(yè)舞蹈場合如舞劇、舞蹈專場等發(fā)展規(guī)模不足,舞蹈學科的專業(yè)理論沒有面向大眾推廣,大眾依舊處于缺乏基本舞蹈知識、理論,依托個人經驗來進行審美的狀態(tài),無法對舞蹈進行綜合分析、審美,使舞蹈的審美觀念從古至今沒有大的變化,對舞蹈“母”的固化印象形成一種普遍現(xiàn)象。
在舞蹈中女性人數多的表象下,在歷史上男性作為主要審美者且在男性強勢與廣泛的審美影響力下,在女性審美權利缺失與審美沉默的舞蹈發(fā)展現(xiàn)象中,舞蹈身體被貼上了“母”的標簽。但“母”質不是舞蹈身體唯一的特征,也不是必然特征。這種傳統(tǒng)審美觀念深刻影響著大眾,舞蹈身體具有“母”質審美觀念,不利于舞蹈的發(fā)展與傳播。
2 舞蹈學科的標準化身體審美
古代舞者無論出于哪種需要磨煉身體,使傳統(tǒng)舞蹈藝術呈現(xiàn)瑰麗多姿、雅俗并存的景象,都是難能可貴的,但從藝者尤其是女性從藝者審美權利的缺失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在思想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但舞蹈學科有“高,瘦,肢體修長”的身體選拔要求。這成為舞蹈中的另一種固化現(xiàn)象,也側面使大眾依舊處于舞蹈身體具有某種“母”質的印象當中。
2.1 學科發(fā)展初期的標準化需求
從舞蹈發(fā)展史看,中國舞蹈學科建立的時間并不長。20世紀初“現(xiàn)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反抗芭蕾身體審美,追求自由審美的現(xiàn)代舞時,東方依舊處于對纖細的舞蹈身體審美追求中。觀念的落后與女性自主審美觀念的束縛使公眾對舞蹈這門身體藝術的觀念,依然包裹在千年來舞蹈即“母”質藝術的印象中。近現(xiàn)代舞蹈思想逐步解放后,舞蹈需要建立規(guī)范、標準的舞蹈身體選拔、訓練方式促進學科發(fā)展。舞蹈先行者學習和借鑒國外舞蹈學科,芭蕾與現(xiàn)代舞兩種身體訓練方式進入了中國。舞蹈的基本要素是身體,而現(xiàn)代舞追求自由的身體審美觀念,不能立即適應學科標準化的發(fā)展需求,芭蕾舞對身體“三長一小一高”的身體標準,即手長、腳長、脖子長、頭小和腳背高的界定進入了舞蹈學科視野。芭蕾的身體審美與中國傳統(tǒng)舞蹈身體審美有對輕盈體態(tài)的共同追求,經過長期的訓練規(guī)范完善,滿足舞蹈學科發(fā)展的需求,芭蕾“高、長、小”的身體要求便流傳至今,并深刻影響著舞蹈學科的選拔標準。
2.2 學科發(fā)展后的實踐選擇結果
當今舞蹈學科經過數代人的發(fā)展,對身體的認識更為全面,舞蹈學科的身體審美不將身體作為舞蹈的基礎,而將身體視為舞蹈的載體。當舞蹈從事者的身體作為優(yōu)秀的載體,能準確傳達出舞蹈的思想內容,展現(xiàn)人通過舞蹈傳達的追求時,其身體一定經過了長時間的訓練。而瘦與技巧能力這些外在的表象是通過長期訓練達到的,也是長期訓練的必然結果,大眾對舞蹈身體瘦、單薄等“母”化特點的印象由此被加固。這些“母”質特點不是舞蹈身體能夠跳舞的條件,而是長期形成的結果。
如果將舞蹈動作視為一個符號,當兩個細節(jié)幅度一樣、表現(xiàn)力一致的符號可供選擇時,我們也會選擇更大的一個符號更好地滿足表達需要。修長的肢體更利于完成舞蹈動作,以實現(xiàn)符號的構建,比常規(guī)身材比例在動作形態(tài)的形成上更占據優(yōu)勢。同時,在舞蹈表演時,舞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致使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存在空間距離,舞蹈藝術具有強時空感的特殊性,同樣的舞蹈符號,構建得更大、空間表現(xiàn)力更強的一個符號在舞臺上更顯眼,有利于舞蹈內容表達的準確性與審美的觀感過程。藝術表達的是人通過其他形式無法表達的精神層面,人的精神力量不會受身體優(yōu)劣之分的影響,但身體對舞蹈動作的構成有影響,因而舞蹈學科對身體的標準要求是在自己的需求上建立的。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在學科體系的發(fā)展與實踐上選擇了更有利于藝術表達的身體標準,大眾對舞蹈認知的匱乏依舊處于某種舞蹈“母”質的印象中。舞蹈并不是一味追求某種身體表征,舞蹈的觀感與表達的準確性需要才是影響舞蹈選擇某種身體表征的因素。如果身體只具備高、四肢修長的外在,無法滿足舞蹈作品需求時,舞蹈沒有意義,身體審美更沒有意義,也不是基于舞蹈學科的審美。
3 突破固化的身體審美趨勢
藝術本無性別問題,只是因為影響藝術活動的人有了性別,藝術活動也由有性別的人來進行,藝術才與性別產生了掛鉤。公眾將舞蹈身體與女性化掛鉤的原因是舞蹈身體在外形方面的傾向,但舞蹈中性別對舞蹈身體的影響只有身體素質問題,男女在身體素質上生理性的差異不可否認。男女舞者的能力不同,這里的能力不是指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是指在專業(y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殊能力?;谏硖卣鲗δ芰M行簡單分類,男性具體表現(xiàn)為肢體力量明顯強于女性,易于完成更多跳躍、托舉之類的力量動作,女性身體則柔韌性更強,有助于完成更多舞蹈動作。近日,隨著《舞蹈風暴》綜藝節(jié)目第二季的播出,首席芭蕾舞者陳鎮(zhèn)威充滿力量感的雕塑般的身材引發(fā)熱議,大眾對他的身材形態(tài)贊不絕口。他有得到公認的“美”的舞蹈身體,也有極高的身體素質,力量與柔韌性兼?zhèn)?,靈敏、平衡、協(xié)調等能力也非常強。當今舞蹈界如華宵一、郝若琪、劉迦等能引起人們美的共鳴的頂尖舞者,不單是基于性別特征的外在身體審美,他們身上兼具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素質優(yōu)點,對他們的身體審美建立在與之相應的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上。
在剛落下帷幕的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活動中,作品《唐宮夜宴》展現(xiàn)了唐代宮廷侍女的嬉戲歡鬧,在夜宴開始后又整齊劃一地參與夜宴活動的情景。這個作品沒有一味追求“瘦、單薄”的舞蹈身體形象,反而選擇將演員的形體包裹成豐潤、飽滿的形態(tài)。因為該作品展現(xiàn)的是唐朝的風貌,人物形象便還原該時代身體偏圓潤的審美特點,使舞蹈的內涵與外在的身體形態(tài)相符,贏得一致好評。當今歷久彌新的各大現(xiàn)代舞團和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舞者,也用無數的好作品和其他類別的舞蹈共同推動身體審美觀念的開放。標準化的舞蹈學科身體審美與自由身體審美的現(xiàn)代舞殊途同歸,皆展現(xiàn)出由舞蹈內在思想對外在身體選擇塑造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選擇合適的身體作為載體,滿足所塑造的形象的身體要求,完成相應的作品,展現(xiàn)了舞蹈身體的多種審美可能。
我們也可以看到非舞蹈學科中,通過老年舞蹈班、文化服務組織的舞蹈普及工作、網絡視頻學習等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接觸舞蹈、了解舞蹈,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舞蹈的隊伍中。非舞蹈專業(yè)者跳舞時,人們也能對其傳達出的精神與力量作出回應,大眾對舞蹈的接受度、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從舞蹈學科內和舞蹈學科外,舞蹈身體審美的固化現(xiàn)象被逐漸打破。
4 開放舞蹈的身體審美
從舞蹈發(fā)展的角度反思大眾對舞蹈偏“母”質的固化印象,是歷史主流舞蹈身體審美沿襲至今造成的,但在舞蹈的普及中被逐漸打破。舞蹈學科經過長期發(fā)展,也產生了諸多新的審美趨勢,舞蹈在開放與包容的時代下蓬勃發(fā)展。如《唐宮夜宴》般有身體審美與舞蹈思想內容特征的作品越來越多,不以身體外形固化審美標準的現(xiàn)代舞在中國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好,這些都印證了舞蹈身體審美的多元發(fā)展。
平心在《舞蹈心理學》中寫道:“身體只是舞蹈的物質載體,而心理卻是使舞蹈有意味的形式?!盵2]舞蹈并無身體的桎梏,身體只是舞蹈的物質載體,評判舞蹈藝術的標準應是內容與形式,舞蹈只是應著作品的思想內涵來選擇合適的載體形態(tài)。我們觀照的舞蹈對象、塑造的形象不以人的社會角色而存在時,我們所要傳達的思想也不會以人的形態(tài)來要求我們的身體[3]。舞蹈是一種追求的存在形式,身體是表達工具,舞蹈應以舞動所能傳達出來的內在力量決定舞蹈的優(yōu)劣,而不是以外在的身體表征如性別來評判。舞蹈身體在契合舞蹈的基礎之上,探討舞蹈所要表達的形象與身體外在形態(tài)是否相符,內在身體素質是否能準確表達舞蹈作品內容的身體審美,才是從舞蹈本體角度出發(fā)進行身體審美,這樣的身體才具備審美價值和意義。
舞蹈工作者要提升對身體審美的認知,正確看待舞蹈身體,跳脫性別、外在形態(tài)、技術技巧等片面因素,將身體審美與舞蹈思想契合。用好的舞蹈表達對生命的觀照,普及舞蹈知識,轉變大眾對舞蹈身體審美固化現(xiàn)象的認知。破除舞蹈身體“母”質化的固化審美印象,也不以舞蹈學科標準化的身體審美給大眾舞蹈貼上標簽,對與表達追求相符的舞蹈、身體給予贊賞,避免將人套進“楚王好細腰的”牢籠之中。
5 結語
舞蹈對身體形體、動作、技能技巧的訓練是為表達舞蹈中蘊含的思想服務,剝離舞蹈作品對身體進行審美,不是從舞蹈角度的身體審美,而是身材選秀,要結合舞蹈作品進行綜合全面的審美。在日常生活中對舞蹈身體的固化審美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舊有審美觀念進行分析,才能構筑開放的審美眼光,促進舞蹈長遠、健康、多樣化發(fā)展。舞蹈在社會中發(fā)揮培根育魂的效能任重而道遠,仁人志士們需一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朱敏.舞蹈與女性主義研究——美國訪學筆記[J].舞蹈,2009(04):30-31.
[2] 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3] 徐頏.舞蹈身體表達的主體性自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3):54-57.
作者簡介:曾一靈(1997—),女,貴州畢節(ji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