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豆,徐爽,鐘相根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金匱要略》百合病篇第一條描述了百合病的定義和癥狀、脈象,具體如下:“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1]。”其中“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一句,比較令人費解,尤其是“劇吐利”這樣嚴重的癥狀,與前文若有若無的癥狀相比顯得比較突兀,需要詳加考證分析。筆者有感于此,整理了“劇”字在《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等書中的使用情況,并結合“劇”字在其他上古漢語文獻中的用法及其后世演變,發(fā)現本條文斷句似有不妥之處,試分析如下。
1.1 “劇”字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用法和含義除了百合病篇本條文外,劇字在《傷寒論》[2]、《金匱要略》[1](包括辨脈法3、平脈法1、傷寒例1)凡19見,按照句子結構和上下文連綴字詞的不同,共可分為4類。
第一類,與“愈”“解”“差”等對舉。分別為:“雖劇當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春夏劇,秋冬差”和“治之十日以上差,反劇為難治”。此類共5處,是“劇”字的字義最明晰的示例。這5處“劇”字均與“愈”“解”“差”等表示病情好轉的字詞相對應,顯然表示了病情的加重和惡化。
第二類,與“者”字連用。分別為:“劇者必衄”“若劇者,必反復顛倒”“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劇者心痛徹背”“劇者不能食”“劇者再內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和“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其中,前6個“劇”,可翻譯為“比較嚴重的”;而后兩個則為“加重”之意。
第三類,連綴于具體癥狀之后。如“近之則痛劇”“其人振振身瞤劇”,分別可翻譯為“疼痛得很嚴重”和“瞤動得很嚴重”,即形容癥狀之劇烈。當然,“近之則痛劇”也可理解為“疼痛加重、加劇”,但區(qū)別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仲景用“劇”字表示癥狀劇烈的,均以癥狀在前,而非“劇”字在前,即“痛劇”“瞤劇”而非“劇痛”“劇瞤”,這一用法與后世至今的漢語習慣是有所區(qū)別的。
第四類,單用“劇”字,無法歸類于上3種的。如“劇則如驚癎”“按法治之而增劇”“期十六日當劇”“期十四日當劇”。其中,“劇則如驚癎”可以理解為“劇者則如驚癎”,與第2種情況類似,即可翻譯為“比較嚴重的情況/患者,則發(fā)作如驚癎”;“按法治之而增劇”因有一“增”字,更易理解,即“加重”之意;而“十六/四日當劇”兩處,其上下文為“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六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因此,亦可理解為“加重”之意。
按字義重新整理上述四類“劇”的用法可以發(fā)現,除百合病篇外,仲景所用的19個“劇”字,10處可理解為“加重”,其中多與“愈”“解”等對舉;7處可理解為“比較嚴重的”,均為“劇者”或“?。ㄕ撸﹦t”;僅有2處表示癥狀劇烈,且均為“癥狀+劇”,而非“?。Y狀”。
1.2 “劇”字在《黃帝內經》中的用法和含義《黃帝內經》作為上古漢語醫(yī)學文獻,在“劇”字的用法含義上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皠 弊衷凇秲冉洝分杏?處使用,分別是“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3](《素問·咳論》)、“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4](《靈樞·九針論》)和“或發(fā)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4](《靈樞·行針》)。其中“數刺病益劇”即“加重”之意,與仲景“得湯反劇”“按法治之而增劇”的用法含義均很相似?!皠觿t咳劇”則與仲景“近之則痛劇”一樣,可理解為形容癥狀之劇烈,也可理解為“加重、加劇”。同時這一段《黃帝內經》條文也再次印證了上古漢語中一般不將“劇”字置于癥狀之前,即更常用“咳劇”,而非后世習用的“劇咳”。
1.3 “劇”字在其他上古漢語文獻中的用法和含義劇,在《說文解字》中作“勮”[5],而在新附中則有從刀、豦聲之“劇”字[5],即為“劇”的繁體字,其含義為“尤甚也”?!队衿芬嘟鉃椤吧跻病保?]?!犊滴踝值洹罚?]“劇”字條下所引正是與仲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王粲曾作《詠史》中的一句:“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附注曰:“言三良殉秦穆,皆知死禍甚烈,不得不為人用也”,在此表示殺身之禍的嚴重且近迫,也佐證了上古漢語中“劇”字單獨使用于句尾而不作“劇+某某”。
從《漢語大詞典》[8]的“劇”字條目看,“劇”的含義很多,共有14種,每個含義下所引用的古漢語文獻也說明了這些含義在古今之間的轉變。詞典所載的14個含義分別為:①繁多,繁忙;②指繁重的職務;③艱難;④巨,大;⑤極,甚;⑥急促,疾速;⑦激烈,猛烈;⑧交通要沖;⑨游戲,嬉鬧;⑩雜戲,戲劇;折,斷閹割古地名姓。其中,表示繁復、艱難、極、甚的含義,多有引用漢代文獻。如第1個含義“繁多、繁忙”所引用最古文獻為《商君書·算地》“事劇而功寡”和《史記·平準書》“作業(yè)劇而財匱”;第3個含義“艱難”所引用最古文獻為《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執(zhí)務私事,不辭劇易”;第5個含義“極、甚”所引用最古文獻為《文選》所載東漢班彪的《北征賦》“劇蒙公之疲民兮,為彊秦而筑怨”,均與仲景時代相近。而第7個含義“猛烈”所引用最古文獻為唐人所作的《陳書·袁憲傳》“及憲試,爭起劇難。憲隨問抗答,剖析如流”。此處的“劇難”(激烈地詰難)也是第1個出現“?。衬场苯Y構以表示“激烈、劇烈的/地……”之意,可以說是唐宋以后出現的“劇暑”(即酷暑)、“劇戰(zhàn)”(即激戰(zhàn))等詞的鼻祖。至于“劇痛”一類當代常用詞匯的出現則更為晚近,例如,聞一多《死水》詩集中的《什么夢》:“一團劇痛沉淀在她的心里[9]?!?/p>
2.1 《金匱要略》各版本及注家對此句的記載從本條文在不同版本中的記載看,鄧珍本、吳遷本、趙開美本等均為“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互相之間完全一致。但筆者發(fā)現,在《外臺秘要》[10]引《諸病源候論》的條文中,本條記載為“諸藥不能療得藥則劇而吐利如有神靈所加也”,顯然應在“而”字之前斷句。盡管以元刊本《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為底本的《諸病源候論校注》[11]中未見此改動,說明這一變化可能是《外臺秘要》作者添加的,但至少也體現了唐代醫(yī)家對這句條文的理解和斷句的意見。可以說,這種改動是其在理解原文之后,為讀者更易理解而進行的改寫。正如丁光迪所說:“《外臺》《圣惠方》引用《病源》之文,在有些字句方面已經改動,而且改動處多較通俗易懂[11]?!贝送?,在日本學者森立之有“《醫(yī)心》引《千金》云諸藥不治治之即劇如有神靈所為也”之言[12],可作為日本醫(yī)家亦認同“劇”后應有斷句的旁證。
在明清注家之中,只有個別注家明確將本條理解為“得藥則劇吐利”,其中最明確的是高學山,在《高注金匱要略》[13]中分析了“劇吐”和“劇利”的病機:“今陽有余而弛,陰不足而縱。陽弛,故得陽藥則劇吐;陰縱,故得陰藥則劇利也?!薄督饏T要略心典》中有“得藥則劇吐利矣,而又身形如和”之語,可見尤在涇也將此句斷為“劇吐利”[14],但其下句亦表示了對這種記載的費解:“全是恍惚去來,不可為憑之象。”然而,更多注家在注釋本條時,并未表示出應在“劇”字后斷句的意思,如趙以德在《金匱方論衍義》中注曰:“胃弱不安于藥者,得藥則反劇吐利,有如鬼神之為祟也[15]”,完全可以理解為“胃弱不安于藥者,得藥則反劇,吐利有如鬼神之為祟也”。又如黃元御《金匱懸解》[16]中“諸藥不效得藥則劇吐利不測”,上下文均為四字一句,故此處亦應為“諸藥不效,得藥則劇,吐利不測”。
2.2 現有句讀存在的問題標點符號通行后,本條文的斷句逐漸固定為:“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但按此斷句,則必將“劇吐利”理解為極嚴重的嘔吐和下利,如此則存在如下3方面的問題。
第一,從字詞用法上看,如前所述,東漢時期很少使用“?。Y狀”的用法,仲景文獻中20處使用“劇”字,除“劇吐利”,亦未見他處有此用法。第二,從上下文意考慮,劇烈的嘔吐和下利屬于比較嚴重的癥狀,與前文“飲食或有美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等并不甚嚴重的總體癥狀描述不相吻合。第三,從醫(yī)理上看,如此嚴重的嘔吐和下利,很少出現在百合病方所治療的精神情志疾病患者之中,說明“劇吐利”亦與臨床所見不甚相符。當然可以認為“劇吐利”在此處是一種藥后反應,如有學者認為,此處“得藥”的藥,指的是一些峻烈的涌吐劑、攻下劑,故而令患者出現劇烈吐利。這樣解釋固然符合臨床實際,但又與后文“如有神靈”相矛盾。因為使用吐下劑后出現吐利,應在醫(yī)者意料之中,應不會引發(fā)出“如有神靈者”這樣的驚訝意外之感。
綜上,可以看出,“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的句讀存在問題,既不符合上古漢語的語言習慣,也不符合臨床實際情況,可能并非仲景原意。
2.3 “得藥則劇吐利”新句讀根據前述對于“劇”字用法與含義的考證,綜合唐代《外臺秘要》記載及明清注家黃元御等人的觀點,筆者認為,本條文的句讀如改為“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可能更為合理。如此斷句,即可以理解為:服用了各種藥物,治療效果都不好,甚至服藥后病情加重?;颊邥r而惡心嘔吐、或有便溏腹瀉,好像有神靈作怪一樣。
首先,仲景書中其他19處“劇”字,除與“者”連用表示“較重的”,單用時均表示“加重”,尤其典型的如“十四日當劇”“按法治之而增劇”“得湯反劇”等,與“得藥則劇”從句式、用法到含義均較為相似,可作佐證。其次,按此斷句,與其他上古漢語文獻的習慣用法相符,也不會違背“劇”字用法的古今變化:即古代上古漢語中只有“癥狀+劇”,而“?。Y狀”是后世發(fā)展出的新用法。最后,這種新句讀也使全文更趨統(tǒng)一明了、易于理解。去掉“劇”字的“吐利”,即可理解為情志病患者常見的惡心、嘔吐、厭食、便溏、腹瀉等不甚劇烈的胃腸道反應,與前文所述的患者似有似無,反復無常的種種癥狀相吻合,也更是符合臨床常見的情況。
總之,筆者認為“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可能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和臨床實際,如重新斷句為“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可能更接近仲景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