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他為我國航天事業(yè)和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尖端武器營銷第一人。
已經(jīng)88歲的烏可力有著一頭濃密的白發(fā)和胡須,步伐依舊矯健。他聲音洪亮、中氣十足,舉手投足間充滿豪氣。盡管離開家鄉(xiāng)內蒙古多年,烏可力依然保留著愛吃羊肉、愛喝酒的習慣。
從內蒙古到延安,從延安到北京,烏可力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發(fā)展。
“五馬奮蹄奔延安”
烏可力很小就知道延安了。
年幼時,他和母親、哥哥、姐姐、弟弟生活在內蒙古土默特旗的塔布子村?!捌咂呤伦儭北l(fā)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內蒙古歸綏城,新三師在伊克昭盟地區(qū)堅持抗戰(zhàn)。烏可力的父親烏蘭夫擔任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三師(簡稱新三師)政治部代理主任和中共地下黨委書記。
1939年,綏遠地區(qū)黨組織先后護送大批蒙漢青年前往延安學習,烏可力的哥哥、姐姐也去了延安,而他和弟弟因為年齡小,留在了家中。不久之后,烏蘭夫派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到塔布子村接妻子以及兩個年幼的兒子前往新三師。
在新三師駐地附近一個叫察洛圖溝的地方,烏可力一家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fā),國民黨反共達到了高潮,烏蘭夫被迫離開新三師,帶著家人向延安進發(fā)。
這一路險象環(huán)生。烏可力回憶說,當全家來到黃河邊上準備開船時,遇到4個巡邏的國民黨軍士兵,這些士兵將他們攔住并帶走了烏蘭夫。烏可力和家人在岸邊緊張地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等回了父親。上船后,烏蘭夫告訴家人:“幸好駐防司令曾經(jīng)是我在蒙藏學校的老同學,要不然就危險了?!?/p>
一家人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黃河,上了岸,和奉黨中央指示專程來接他們的同志接上了頭。他們騎著馬和毛驢,為躲避反動派,晝伏夜行,走了一個多月,終于在1941年的8月到達了延安。
回憶起這段歷程,烏可力感慨道:“我們這是五馬奮蹄奔延安?!?/p>
“這是我父親唯一一次打我”
烏可力到達延安時,他的姐姐已經(jīng)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投身革命工作,哥哥則在陜北公學學習。不久,烏可力被送到距離延安30多公里的安塞縣,進入延安保育小學(保小)讀書。
烏可力還記得第一天來到保小時的情形?!皬难影彩袇^(qū)騎馬到保小時已是晚上,我被帶到一個大窯洞里,里面睡著五六個小孩,沒有我的床位。保育員阿姨就臨時在一個大水缸上架了塊門板,又找了床褥子,我就這么湊合了一夜。半夜起身出去上廁所,我還把水缸給打翻了,被褥全濕了。”
第二天早上吃早飯時,烏可力因為弄濕被褥,心里害怕,就悄悄對同來的奎元慶(奎壁之子)說:“這里不好,咱們回家去吧。”奎元慶表示同意。于是,兩人趁人不注意,偷偷地離開了學校,順著莊稼地朝延安城方向跑去,一口氣走了30多公里,下午四五點鐘回到了家。
烏蘭夫和妻子云亭乍一看到烏可力,嚇了一大跳,得知他私自離校后,非常生氣。烏蘭夫不僅嚴厲批評了烏可力,甚至踢了他一腳。烏可力說:“這是我父親唯一一次打我。”晚上9點多,學校的通信員找到家里,看到孩子好端端的,這才松了一口氣。
第二天一早,烏可力和奎元慶又被送回了學校。老師給他們做了細致的思想工作,在一次全校大會上,學校還以此為例對大家進行了組織紀律教育。這件事給烏可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再也沒有逃過學。
烏可力在延安度過了4年時光。在延安的生活、學習經(jīng)歷給烏可力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說:“延河養(yǎng)育了我,保小培育了我,吃苦耐勞、百折不屈的延安精神一直陪伴著我,讓我日后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懼怕?!?/p>
讓火箭升上萬米高空
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烏可力成為錫林郭勒盟的一名通信兵,后來又前往哈爾濱和北京求學。高中畢業(yè)后,烏可力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兵器科。
1958年9月,烏可力轉入中國科技大學現(xiàn)代力學系空氣動力學專業(yè)學習?!爱敃r郭沫若是我們的校長,錢學森是我們的系主任,給我們講課的有郭永懷、吳文俊等著名科學家?!?/p>
在群賢薈萃的校園里,烏可力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后來他擔任了中國科技大學校辦工廠技術組組長,負責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和研制高溫隔熱涂料?!盎鸺w得高,就要推力大、裝藥多?;鸺?000米以上的高空,發(fā)動機內的固體燃料就產(chǎn)生1800攝氏度的高溫,但發(fā)動機的金屬外殼,受熱1600攝氏度便會融化,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用涂料來隔熱。”烏可力告訴記者。
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試驗,他和技術小組終于研制出了耐高溫涂料材料,讓火箭升上了萬米高空。此后,烏可力帶著技術小組在寧夏、四川、遼寧等地發(fā)射火箭,進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試驗,均獲得成功。郭沫若親自授予烏可力負責的技術小組“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稱號。
正當烏可力放開手腳準備積極投入科研建設時,“文革”的開始讓他遭遇了牢獄之災。在那段最艱苦的歲月里,他仍然不忘科研。勞改期間,烏可力把自己當年研制的高溫隔熱涂料進行重新調配,提高改進。1974年,高溫無機防火涂料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廣泛應用于民用防火以及各種物質的運輸、儲藏、大型建筑等方面,還被應用于毛主席紀念堂的裝修工程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烏可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改革開放后,中國航天部決心將中國的航天技術推向世界。
1985年,烏可力調任中國長城工業(yè)總公司常務副總裁。上任伊始,他就提出利用“長征三號”火箭做商業(yè)發(fā)射,把中國的航天技術打入國際市場。烏可力組建了一個10人團隊,開始推銷火箭。當年6月,國際航天航空展覽在法國巴黎舉行,烏可力將中國的火箭衛(wèi)星送到了航展會上,并舉行了新聞發(fā)布會,宣告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將準備投入國際商業(yè)市場。
許多外國人看了中國展品后說:“過去我們只知道中國有原子彈、氫彈,沒想到中國還有長征系列火箭,還有像‘長征三號這樣世界一流的火箭!”
從那時起,烏可力帶著團隊走遍亞洲、歐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對火箭發(fā)射市場進行了詳盡調研。從1985年至1995年,烏可力的團隊發(fā)射了5顆衛(wèi)星,將中國火箭發(fā)射服務推向世界。
烏可力為我國航天事業(yè)和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尖端武器營銷第一人。1992年,烏可力被航天部授予 “航天大獎”。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退休后的烏可力致力于推動全國少數(shù)民族人才的培養(yǎng)。他說:“延安哺育了我,延安精神激勵了我的一生,讓我盡己之力為國做出貢獻。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百年,延安精神是我們永不能忘懷的。”
摘編自《環(huán)球人物》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