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傳統(tǒng)

        2021-04-15 02:17:59顧友澤袁昕澄
        江蘇社會科學(xué)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交際性中華書局交際

        顧友澤 袁昕澄

        內(nèi)容提要 中國古代詩歌的抒情性傳統(tǒng),已為人普遍接受,中國詩歌的交際性傳統(tǒng)同樣值得重視。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功能源遠流長,創(chuàng)作者眾多,涵蓋題材廣泛,作品數(shù)量極大。這一傳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既與詩歌本身即含有多重(包括交際)屬性有關(guān),也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以儒家為主導(dǎo)的禮俗文化有關(guān),更與中國古典詩歌的體制有關(guān)。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傳統(tǒng)為中國古人提供了更為含蓄、優(yōu)雅的表達方式,也倒逼著人們不斷翻新出奇,創(chuàng)作出更富有藝術(shù)個性的作品。

        中國古代詩歌的本質(zhì)屬性當然是審美,但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詩歌的審美并不是從發(fā)軔時期即被視為第一屬性的,而且即便到了文學(xué)自覺時期,詩歌也常常同時具備其他屬性,其中交際性就是較為明顯的屬性之一。白居易《與元九書》曰“小通則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1]〔唐〕白居易著、顧學(xué)頡校點:《白居易集》卷四五,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965頁。,即部分道出了詩歌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然而,這一問題自古以來很少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直至當代才有周裕鍇、呂肖煥、張劍等為數(shù)不多的學(xué)者從理論上予以探討。本文著重討論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產(chǎn)生的文化土壤、體裁特征以及對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意義。

        一、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傳統(tǒng)源遠流長

        詩歌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有語言的一般功能即交際功能,因而從廣義上說,交際功能是詩歌本身的屬性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功能與詩歌的起源是同步的。不過,本文所論述的詩歌交際性主要是從狹義上講的,指因某種特定交際目的而創(chuàng)作或引用詩歌的現(xiàn)象。這樣的詩歌,在現(xiàn)存的文獻中,較為明顯且時代較早的是先秦時期人們引《詩》之句表達訴求的行為?!秶Z·周語》云:“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鮑思陶點校:《國語·周語》,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5頁,第200頁。《晉語·厲公》:“在列者獻詩”[2]鮑思陶點校:《國語·周語》,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5頁,第200頁。。據(jù)董治安先生研究,今本《左傳》《國語》僅稱引《詩經(jīng)》詩句就多達317條,其中見于《左傳》的279條,見于《國語》的38條[3]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xué)》,齊魯書社1994年版,第20頁。。這些數(shù)字尚不包含上述書籍中獨立賦詩的情況。這些引詩,絕大部分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作為外交場合贊頌之詞,或者是某種政治訴求的表達,或者是在交際中緩和某種關(guān)系,又或者引用詩歌作為自己某種觀點的佐證??傊?,不是純粹出于審美的目的。這樣的傳統(tǒng),到了漢代在文學(xué)作品中為賦所繼承,演變?yōu)楂I賦。獻賦的目的,也大多出于功利性。班固《兩都賦序》曰:“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盵4]〔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

        在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的早期,賦詩、獻詩、獻賦等逐漸形成一個傳統(tǒng),成為影響中國古代文人交際的特有方式。舉凡贄見、求官、問學(xué)等都常常選擇以某種文字的形式(包括詩歌)表達訴求,或以自己的作品進獻給所求之人,至于一般的思想、情感交流當然亦常常借助于文字的表達。兩漢時期韋玄成的《戒子孫詩》可以視為文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交際詩,不過這首詩訓(xùn)誡的意味濃厚,與后世一般交際性詩歌還有很大的區(qū)別。東漢末三國初,王璨、曹植等人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較多的贈人之作,這些詩歌具有較強的交際性質(zhì)。此后,文人之間互相贈詩便成為常態(tài)。到了唐宋,尤其宋元祐之后,詩歌的交際性功能越發(fā)顯著,詩歌也成為文人之間交流情感、戲謔取樂、人情往還等基本的、常用的工具。例如唐代舉子為了能夠博得一第,行卷于達官貴人門庭,將自己平時得意的作品匯集起來進獻給那些有可能幫助自己獲取功名的權(quán)貴名流,而很多人的確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高第。另有一些人直接對皇帝獻詩、獻賦,如李白《東武吟》:“因?qū)W揚子云,獻賦甘泉宮。”[5]〔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五,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12頁。杜甫獻《三大禮賦》于唐玄宗后被授官。北宋周邦彥獻《汴京賦》于宋神宗,被授予太學(xué)正之職。更有一些人通過獻詩賦獲得重用,如王維初入仕不得志,獻《上張令公》詩于張九齡,得到賞識,擢右拾遺。盧藏用《陳子昂別傳》:“年二十一,始東入咸京,游太學(xué),歷抵群公,都邑靡然屬目矣。由是為遠近所籍甚。以進士對策高第。屬唐高宗太帝崩于洛陽宮,靈駕將西歸,子昂乃獻書闕下。時皇上以太后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子昂貌寢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上壯其言而未深知也,乃敕曰:‘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偉曜。’拜麟臺正字。”[6]〔清〕董浩著:《全唐文》卷二三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40頁。

        因為源于傳統(tǒng),古代文人以獻詩獻賦或者上書的方式求助于人時常常沒有我們想象的羞愧之色,反而覺得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如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愿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fēng),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7]《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50頁,第1239頁。明明是上書請求安州長史裴寬重新接納自己,文字間卻顯得意氣飛揚,絲毫沒有請罪解釋的唯唯諾諾。又如其《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瘟钊酥澳剑恢劣诖艘?!豈不以有周公之風(fēng),躬吐握之事,使海內(nèi)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盵8]《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50頁,第1239頁。李白希望韓朝宗汲引自己,沒有絲毫猥瑣之氣,似乎韓朝宗如果不賞識自己便是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李白的言辭雖然有其強烈的個性色彩,但并非特例。孟浩然希望張丞相汲引于是作《岳陽樓》(《文苑英華》題為《望洞庭湖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1]〔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頁。紀昀評曰:“此襄陽求薦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贈張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盵2]〔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雖然作為干謁詩,需要恭維稱頌對方,但孟浩然在詩歌中稱頌得很有分寸,而且求官不卑不亢,既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又保持著尊嚴。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傳統(tǒng),在高位者也常樂于發(fā)現(xiàn)、延譽、拔擢有才華之士。他們對于獻詩獻賦之人,常常給予禮遇,而不以普通干謁者視之?!赌喜啃聲份d有這樣一則故事:“項斯始未為聞人,因以卷謁江西楊敬之。楊甚愛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磶自娺_長安,斯明年登上第?!盵3]〔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甲部,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頁?!杜f唐書·韓愈傳》曰:“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盵4]《舊唐書》卷一六〇,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195頁?!短普Z林·賞譽》曰:“白居易應(yīng)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況。……因為之延譽,聲名遂振?!盵5]〔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卷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77頁。康駢《劇談錄·元相國謁李賀》云:“元和中,進士李賀善為歌篇。韓文公深所知重,于縉紳之間每加延譽,由此聲華藉甚。”[6]〔唐〕康駢:《劇談錄》卷下,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第61頁。劉肅《大唐新語》:“玄宗朝,張說為麗正殿學(xué)士,常獻詩曰:‘東壁圖書府,西垣翰墨林。諷詩關(guān)國體,講《易》見天心?!谏罴奄p之,優(yōu)詔答曰:‘得所進詩,甚為佳妙。風(fēng)雅之道,斯焉可觀。并據(jù)才能,略為贊述,具如別紙,宜各領(lǐng)之。’玄宗自于彩箋上八分書說贊曰:‘德重和鼎,功逾濟川。詞林秀發(fā),翰苑光鮮?!盵7]〔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卷八,中華書局1984年版,129頁。至于后代晏殊、歐陽修等人拔擢人才之事更是不勝枚舉。

        由于獻詩獻賦傳統(tǒng)的影響,文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將獻詩的范圍拓展,除了具有較為直接目的的干謁詩外,還產(chǎn)生了其他目的性不太強的出于一般交際目的的詩歌,如祝壽詩、祖餞詩、慶生詩等。這些詩歌豐富了文人的交際范圍,并逐漸成為日常交往的方式。宋錢易《南部新書》載:“大歷來,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無錢起、郎士元詩祖送者,時論鄙之。”[8]〔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辛部,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21頁。如蘇軾《送竹幾與謝秀才》:“平生長物擾天真,老去歸田只此身。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但隨秋扇年年在,莫斗瓊枝夜夜新??靶奶朴翊ㄗ?,暮年家口若為親?!盵9]〔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卷二五,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54頁。該詩并非表現(xiàn)重大的主題,也沒有重要的交往目的,只是敘寫蘇軾與人交往過程中贈送一件非常普通的物品。也許從傳統(tǒng)的觀點看,類似的詩歌未必有多大的價值,但從人際交往看,以詩歌的形式輔助禮物的贈送,更具有形式感與文化品位,也更容易為文人采用。

        二、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傳統(tǒng)植根于中國禮樂文化

        任何一種文學(xué)現(xiàn)象,都有其植根的文化土壤。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功能如此發(fā)達,交際性詩歌的數(shù)量如此之多,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以儒家為主導(dǎo)的禮俗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以儒家為主導(dǎo)的禮俗文化決定了中國古人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注重禮節(jié),事多依禮而動。據(jù)載,孔子很厭惡陽虎,不愿與之交往,但陽虎利用當時禮俗,逼著孔子登門拜訪,《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盵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九,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76頁。由此可見,“禮”在古代社會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甚至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人們身處其中不管真實意愿如何都必須遵守。《禮記·曲禮上》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盵2]〔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卷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頁。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很容易形成禮尚往來的傳統(tǒng)。而我們的確在詩歌中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表述,略舉數(shù)首詩歌的標題以管窺一斑:

        唐·白居易:《崔湖州贈紅石琴薦煥如錦文無以答之以詩酬謝》

        宋·司馬光:《太博同年葉兄以詩及建茶為贈家有蜀箋二軸輒敢系詩二章獻于左右亦投桃報李之意也》

        宋·嚴煥:《鄉(xiāng)人呂正之教三子連中童子科盛哉前此無有也推原所以啟其意者繇今大漕顯謨公乃不遠數(shù)百里來致感激余與之釃酒道舊歡甚匆匆欲歸賦詩以留之》

        宋·王洋:《李叔飛以仆遷官遠贈長箋而仆在江亭無以報謝因寄小詩》

        明·王鏊:《送大行人柯君使畢還閩中省覲余竊伏草野無復(fù)當世之望忽承九重遣使銜命下賁丘園此三代養(yǎng)老引年之盛禮也斯禮也不見于天下久矣顧余何人而際其盛君使既竣便道歸拜太夫人于堂感激之余無以為報因賦詩贈之》

        明·胡應(yīng)麟:《病目初起汪象先太學(xué)以玉簪十二饋我即取小軍持承露分貯幾上覺茅齋秋色種種撩人報以口號》

        諸如此類的詩題,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顯然,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乃為感謝對方贈物或贈詩而作,有以詩答謝之意。這樣的創(chuàng)作,正是中國禮俗觀念中典型的禮尚往來的體現(xiàn)??梢哉f,禮俗觀在某種意義上催生了中國古代相當大一部分詩歌。

        儒家并不反對競爭,但儒家的競爭觀同樣建立在禮法的基礎(chǔ)之上。《論語·八佾》:“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二,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3頁。競爭,不是不擇手段,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吧洹敝允蔷痈偁幍姆绞剑且驗檫@樣的競爭雖有勝負之分,但是不會傷及對手。而且整個過程都顯示出君子彬彬有禮的風(fēng)儀,“揖讓而升,下而飲”,既有競爭的過程,又保持著翩翩風(fēng)度。而文人之間的競爭行為與儒家的競爭觀相吻合的,詩歌創(chuàng)作無疑是其中之一。詩歌競賽,雖然會有優(yōu)劣的評價,但這樣的評價未必會成為定論,而常是見仁見智,因而一時的勝負并不會影響作者的情緒。更為重要的是,不少詩歌雖然暗地里有比較高下之意,但表面卻是表情達意,常常在詩歌中以對對方夸贊得體而顯示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力。比如:蘇軾曾效山谷體作《送楊孟容》,以“降”字為韻腳。黃庭堅作《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云:“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風(fēng)月笛,玉堂云霧窗。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盵4]〔宋〕黃庭堅撰,〔宋〕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山谷詩集注》卷五,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91—192頁。蘇軾所押“降”字乃險韻,黃庭堅此詩顯然有與蘇軾競爭之意,但其在詩歌中卻對蘇軾推崇備至,自稱不敢與蘇軾一較高下,而甘拜下風(fēng)。這樣的詩歌競賽,不僅不會讓詩人產(chǎn)生挫敗感,而且能增進彼此的感情。

        儒家重禮,但儒家更重視禮背后的精神實質(zhì),因而要求君子文與質(zhì)相應(yīng)。《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盵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三,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89頁?!墩撜Z·陽貨》又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九,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79頁。禮也好,樂也罷,最重要的不是這些器物,而是這些器物所體現(xiàn)的禮樂精神和內(nèi)涵。因而北宋學(xué)者李覯闡釋說,“但以器服物色、升降辭語為玩,以為圣人作禮之方,止于窮奢極富,炫人聽覽而已矣?!埗Y之所之,止于器服物色、升降辭語,而無仁、義、智、信之大則,是瑣瑣有司之職耳,何圣人拳拳之若是乎”[2]〔宋〕李覯著、王國軒校點:《李覯集》卷二,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頁。,可謂深得禮樂精神之精髓。中國古代文人在交往過程中,雖然也重視禮物的饋贈,如《尚書·微子之命》云“統(tǒng)承先王,修其禮物”[3]〔漢〕孔安國:《尚書》卷七,四部叢刊本。,《禮記·表記》云“無禮不相見也”[4]〔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卷五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99頁。,《儀禮·士相見禮》云“不以贄不敢見”[5]〔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頁。;然而更重視交往過程中的情感,以及禮物所體現(xiàn)的對對方的尊重?!抖Y記·禮運》云:“禮義也者……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寶也?!盵6]〔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卷二二,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17頁?!抖Y記·喪服四制》云:“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7]〔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卷六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468頁。對于詩人而言,在交往過程中以自己的作品作為贄見之禮或者在饋贈禮物的同時呈上自己為贄見對象而作的詩歌無疑是高雅、得體的行為,也更容易贏得主人的青睞。而且,中國古代文士同時還接受莊子的社交觀,認為君子之交在道義?!肚f子·山木》云:“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薄扒揖又坏羲?,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盵8]孫通海譯注:《莊子》外篇,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84頁。而詩歌交際恰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極好體現(xiàn)。

        中國古代的士人是區(qū)別于其他一般社會階層的文化精英,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常常有一種區(qū)別于普通人的文化優(yōu)越感。詩歌交際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傳統(tǒng)?!墩撜Z·季氏》曰:“不學(xué)《詩》,無以言。”[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八,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75頁。士大夫如果不熟悉《詩經(jīng)》,甚至無法在社交場合活動?!墩撜Z·子路》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七,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44頁。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士大夫不僅要非常熟悉《詩經(jīng)》,而且要能自如運用,這樣才能具有實際的外交應(yīng)對能力。后世文士繼承了這樣的傳統(tǒng),在交往方式上也會有意區(qū)別于普通大眾。梅堯臣《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飲詩序》云:“酒既酣,永叔曰:‘今日之樂,無愧于古昔,乘美景,遠塵俗,開口道心胸間,達則達矣,于文則未也?!〖垖懫召t佳句,置坐上,各探一句,字字為韻,以志茲會之美。咸曰:‘永叔言是。不爾,后人將以我輩為酒肉狂人乎!’頃刻,眾詩皆就,乃索大白,盡醉而去?!盵11]〔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頁。顯然,歐陽修等一幫文士認為,如果僅僅是飲酒作樂,難以體現(xiàn)出文人間交流的高雅情趣,因而需要做出與普通人宴集不一樣的活動,那就是寫詩?!赌鲜贰げ芫白趥鳌份d:“(梁武)帝于華光殿宴飲連旬,令左仆射沈約賦韻。景宗不得韻,意色不平,啟求賦詩。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詩。’”[12]《南史》卷五五,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356頁。梁武帝勸曹景宗這個武將不要作詩,當然是防止其出丑,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梁武帝將寫詩視為文人的專長。當然,其實除了寫詩,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也會有其他區(qū)別于普通大眾的文化行為?!妒勒f新語·排調(diào)》:“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云間陸士龍?!鞔鹪唬骸障萝鼬Q鶴?!盵13]〔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二五,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24頁。文人之間的自我介紹都要與眾不同,同樣顯示出文士在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而這種優(yōu)越感就是通過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活動體現(xiàn)的。詩歌作為古代文人極為熟悉的一種文體,自然也就成為文人間交往的工具,甚至成為文人間禮節(jié)的體現(xiàn)?!段湟男录V平公唱和集序》曰:“儻王澤之下流,必作者之間出。君臣唱和,庚載而成文;公卿宴集,答賦而為禮?!盵1]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4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頁。

        三、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得益于中國古典詩歌的體制

        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作為交際工具運用最為廣泛的文體無疑是詩歌。之所以如此,與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體制有很大的關(guān)系。

        與口頭交際語言相比,詩歌等文學(xué)文體具有一定的交流滯后性,而這樣的交流因此較口頭交流表達更為流暢、成熟,也更具有修飾性。作為交際工具的文字作品,應(yīng)該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其中篇幅的大小尤為重要,如果篇幅過于短小,無法表情達意;如果篇幅過長,則寫作難度較大。與篇幅較大的文體如辭賦、散文、小說、戲曲等相比,詩歌具有小巧精致的特點,可操作性強。而且,詩歌有不同的體式,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的詩體,這同樣大大增加了文人創(chuàng)作的選擇性。同樣是干謁,李白的《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與韓荊州書》《投裴旻書》等文章長達數(shù)百乃至上千言。固然,這樣的文章能從多個方面展示作者的才能、個性,表達對對方的贊美、自己的訴求,更容易打動別人,但這樣的文章寫作無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才力,因而即便是李白,其現(xiàn)存的文章中也僅有4篇這樣的干謁文。相比較而言,李白的干謁詩數(shù)量則多得多,如《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贈劉都使》《上李邕》《寄上吳王三首》等等。唐宋以后,只要有一定數(shù)量作品存世的詩人幾乎都有交際性的詩作,這無疑與詩歌篇幅大小適合有一定的關(guān)系??梢宰鳛檫@一觀點佐證的是,后來的詞也常常被人們選擇作為交際的工具,也與其篇幅適中有很大的關(guān)系。詩歌的既篇幅適中又具有形式美感的文體,為被古代文人首選為交際文體提供了必要的形式條件。

        與形式相關(guān)的是,交際性文字作為交際的工具需要具有相對較高的操作性,詩歌亦符合這一要求。何夢桂《琳溪張兄詩序》:“學(xué)詩易,學(xué)詩而工難?!盵2]〔宋〕何夢桂:《潛齋集》卷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也就是說,寫詩的門檻相對較低,但創(chuàng)作出好的詩歌并非易事。詩歌相對較高的操作性除了與上文提及的篇幅適中有關(guān),還與其具有一定的范式有關(guān)。交際詩歌,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比如干謁之作,常常以稱道所干謁之人的德行、功績,繼而表達自己的訴求為主要內(nèi)容,有時在其間加入自我才能等內(nèi)容。再比如祝壽之作,大多表達對壽星的美好祝愿,當然因為過于程式化,也容易令人讀而生厭:“文彥博遇生日,僚吏皆獻詩,多云五福全者,潞公不悅曰:遽使我考終命耶?”[3]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卷九,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96頁。答謝之作,亦以稱道對方所贈物品之珍貴、感謝對方之高誼為多。因而,這類作品,只要有基本的詩歌創(chuàng)作技能,都可以寫作。而且,很多交際詩中并沒有太多的感情,甚至沒有具體的事情,而只有客套的問候。也正因為此,無論是文學(xué)素養(yǎng)高的詩人,還是一般的作者,都喜歡選擇詩歌作為交際、應(yīng)酬的工具,并常常贈答、唱和,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作品。

        當然,過于容易創(chuàng)作帶來的弊端是作品的平庸。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曰:“和韻最害人詩?!盵4]〔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年版,第193頁。王世貞《藝苑卮言》也提出:“和韻聯(lián)句,皆易為詩害而無大益?!盵5]〔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卷一,齊魯書社1992年版,第30頁。事實上也是如此。出于交際的目的而作的詩歌,常常為文造情,甚至淪為文人間的游戲。但是,如果只有質(zhì)量低劣的交際詩,那么這種題材必然走向滅亡。之所以這種文體還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交際詩雖然免不了有一些程式化的弊端,但在程式化下也有創(chuàng)新,高明之作甚至常常突破程式化,令人耳目一新?!短圃娂o事》載:“慶余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索慶余新舊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懷袖而推贊之。時人以籍重名,皆繕錄諷詠,遂登科。慶余作《閨意》一篇以獻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籍酬之曰:‘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由是朱之詩名流于海內(nèi)矣。”[1]〔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卷四六,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69頁。從詩歌的意思來看,朱慶余以《閨意》一詩向張籍打聽是否能考中進士。這樣的詩歌,如果寫得過于套路化,自然缺乏吸引力;然而詩人巧妙地以新嫁女為喻,寫自己忐忑不安的心理,既新奇巧妙,又婉轉(zhuǎn)表達了自己的意圖,成為佳作。而張籍的答詩也是含而不露,與之相映成趣。這樣,交際詩既有基本模式可循,易于創(chuàng)作,又可突破慣常的模式,翻新出奇,極具審美價值。

        四、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傳統(tǒng)豐富了中國古代詩歌表達方式

        不同的創(chuàng)作目的會導(dǎo)致詩歌語言的表達有所差異,當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交際性目的時,自然會不同程度上導(dǎo)致詩歌語言的變形,詩歌會更傾向于現(xiàn)實交際的表達需要。而交際語言,尤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外交、朝會或文人交流等,更傾向于選擇含而不露、言內(nèi)意外的表達方式?!段男牡颀垺っ髟娖罚骸啊洞呵铩酚^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盵2]〔南朝梁〕劉勰著、詹锳義證:《文心雕龍義證》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頁。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詩禍》載:“東坡文章,妙絕古今,而其病在于好譏刺。文與可戒以詩云:‘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w深恐其賈禍也?!盵3]〔宋〕羅大經(jīng)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乙編卷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88頁。文同對蘇軾的告誡意味非常明顯,但文同以詩句的方式表達,顯然充分考慮到了蘇軾的接受心理,更為委婉,符合對人勸誡時的語言習(xí)慣。

        而且,中國古人本來就有引用詩歌含蓄表達情志的傳統(tǒng)。中國古代詩歌用于交際最早可以追溯到詩歌的發(fā)生期[4]顧友澤:《交際——文學(xué)起源的另一個假說》,《聊城大學(xué)學(xué)報》2016年第5期。,但大規(guī)模較為明顯地使用則見于先秦時期外交場合?!稘h書·藝文志》云:“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xué)《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5]《漢書》卷三〇,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55—1756頁。在外交場合,人們常常需要引《詩》三百之句表達訴求,或贊美對方。故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6]〔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七,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44頁。所謂“專對”,就是外交應(yīng)對,而這種形式有特定的表達方式,那就是引詩、賦詩。清代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詩教上》稱:“觀春秋之辭命,列國大夫,聘問諸侯,出使專對,蓋欲文其言以達旨而已?!盵7]〔清〕章學(xué)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1頁。究其原因,大概他們覺得在重要的場合,尤其外交場合,既要表達訴求,并且使自己的訴求具有合理性,又要保持尊嚴與風(fēng)度。因而蕭華榮認為:“(先秦時期賦詩)將外交上的溝通、諒解、妥協(xié)乃至勾結(jié)用詩的形式加以暗示,含而不露,無疑比赤裸裸地和盤托出顯得更優(yōu)雅,更蘊藉,更不失風(fēng)度,更富于外交色彩。這真是世界詩歌史和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8]蕭華榮:《中國詩學(xué)思想史》,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5頁。

        受此影響,后世文人在交際過程中也常常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以示莊重、合理,后逐漸拓展表達效果,以至于據(jù)此資笑噱。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談謔》:“貢父晚苦風(fēng)疾,鬢眉皆落,鼻梁且斷。一日,與子瞻數(shù)人小酌,各引古人語相戲。子瞻戲貢父云:‘大風(fēng)起兮眉飛飏,安得壯士兮守鼻梁?!写筻濉!盵9]〔宋〕王辟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卷十,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25頁。蘇軾改劉邦《大風(fēng)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數(shù)字而調(diào)笑患風(fēng)疾的劉頒,將本來境界闊大的經(jīng)典詩歌改寫得幽默風(fēng)趣,成為文人間交往的另類模式。

        先秦時期,人們引《詩》固然有根據(jù)詩歌原意的,但更多的并不遵循詩歌本意。朱自清認為其時引《詩》“往往斷章取義,隨心所欲,即景生情,沒有定準……斷章取義只是借用詩句作自己的話。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義,就是字面的意思;而不管全詩用意,就是上下文的意思”[1]朱自清:《詩言志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頁。。明代鐘惺《詩論》亦曰:“夫《詩》,取斷章者也。斷之于彼,而無損于此。此無所予,而彼取之?!盵2]〔明〕鐘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91頁。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解詩方式,漢人從理論上提出了詩無達詁的理論。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第五》曰:“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殺奚齊,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盵3]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春秋繁露》卷三,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97頁。與此相似的提法還有劉向的詩無通詁論。其《說苑·奉使》云:“《傳》曰:‘《詩》無通故,《易》無通吉,《春秋》無通義?!盵4]〔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卷一二,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93頁。

        詩無達詁是從理解層面上而言的,從創(chuàng)作層面而言,則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理論,創(chuàng)作出言內(nèi)意外的作品,表達出自己不便明說的意見。中國古代詩歌既然有交際的功能,當然會充分利用中國詩歌的這一特性,甚至將這種手法發(fā)揮到極致。例如,唐代的張籍不愿為軍閥李師道所用,作《節(jié)婦吟》,表面言男女愛情,實質(zhì)表明自己忠誠于朝廷的政治態(tài)度。該詩表達含蓄深婉而意思明白無誤,正是充分利用了詩歌表意的模糊性得體地拒絕了李師道的拉攏。這樣的表達方式,既與自西周以來“主文而譎諫”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有關(guān),也與詩歌特有的表達方式有關(guān)。詩歌的語言與散文語言相比,具有很大的跳躍性,意思往往需要通過讀者自己的補充才能完整。這就給詩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意模糊表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古代詩歌往往并不是靠邏輯性的語言表意,而常常使用各種意象(包括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通過感性的方式表現(xiàn);又常常借助典故,而典故的使用又方法眾多。這同樣增加了詩歌表達的模糊性與多義性,而很多詩歌恰恰需要這樣的模糊性。在某些交際的詩歌中,如果不便于直言或為了某些特殊的效果,充分利用中國古代詩歌表達的特性則會使詩歌呈現(xiàn)出多義性,比如上文所舉張籍的《節(jié)婦吟》就是一例。再如范仲淹與蘇麟的故事:“范文正公鎮(zhèn)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遇,乃上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盵5]〔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四,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09頁。蘇麟作為范仲淹的老部下,因沒有被范仲淹提拔而心里有所企盼又不便明言,以獻詩的方式委婉表達自己的訴求,雖未點破,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蘇、范二人心照不宣。

        為了增加詩歌交際的效果,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有意識調(diào)用各種創(chuàng)作技巧,以有助于委婉效果的達成。比如皇甫曾《寄中書王舍人》:“圣主好文誰為薦,閉門空賦《子虛》成?!盵6]〔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卷二七,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26頁。借暗示手法表達希望得到王舍人的推薦。再如杜甫的《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任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盵7]〔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卷二十,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762頁,第1763頁。對此,清人盧世《讀杜私言》曰:“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導(dǎo)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盵8]〔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卷二十,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762頁,第1763頁。通篇以議論的方式,借用虛詞斡旋,委婉曲折地勸阻吳郎不要筑“籬”護“棗”,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充分考慮到吳郎的接受心理。如此等等,都是詩歌的交際訴求倒逼詩人產(chǎn)生更為深刻、巧妙的構(gòu)思的案例,是交際需求對詩歌表達的正向促進。

        結(jié) 語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傳統(tǒng)是中國文人追求優(yōu)雅、尊嚴、風(fēng)度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國文人生活詩意化的表現(xiàn),也是中國文人交往形式感的呈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的交際性傳統(tǒng)源遠流長。從先秦時期開始就一直貫穿于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由先秦時期人們主要使用《詩》到后世的實際詩歌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轉(zhuǎn)變過程。從邏輯上講,中國古代詩歌在最原初的時期便有交際功能,但這種功能與詩歌的其他屬性雜糅在一起,并沒有被人們單獨析出而為人們清晰認知。到了先秦時期人們賦《詩》引《詩》作為外交辭令或借《詩》言志時,詩歌的交際功能才得以凸顯,才被明晰化、可操作化。先秦時期人們主要從已有的作品尤其是《詩》中引用成句以述志,同時也偶爾有個人的即興創(chuàng)作,其目的與賦《詩》引《詩》相同,亦出于交際的實際需要。這樣,賦《詩》引《詩》與個人創(chuàng)作詩句就共同構(gòu)建了一種以詩為媒介的交際傳統(tǒng),進而直接影響到此后獻詩、獻賦傳統(tǒng)的形成,即將個人創(chuàng)作的詩、賦作為禮物進獻給他人。而隨著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的增多以及詩歌題材的發(fā)展尤其是詩歌題材越來越趨向日?;姼璧慕浑H功能越來越為人們接受,詩歌因此便成為文人日常交往的工具,其實際的交際價值越發(fā)明顯并貫穿于古代文人的生活中。

        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傳統(tǒng)之所以能夠被繼承、發(fā)展以至于蔚為大觀,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中國古代以儒家為主導(dǎo)的禮俗文化為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與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歌體制相對短小的特點又促使人們更傾向于選用詩歌作為交際的工具。中國古代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選擇了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特別強調(diào)禮俗對社會正常運轉(zhuǎn)的意義,要求人們禮尚往來、有序競爭,做到文質(zhì)彬彬,而文字的交流恰恰最符合這些特征。交際性的文字,大多出于禮節(jié)與游戲,往往并沒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需要表達,當然也不需要較大的篇幅;而詩歌的體制總體而言不大,尤其近體詩篇幅固定,這就非常契合交際性的需求。而且,相比較而言,如果對藝術(shù)水準的要求不是太高,詩歌創(chuàng)作的難度亦較小,便于一般文人操作。可以說,外在的文化環(huán)境需要恰當?shù)奈捏w作為文人交際的工具,而詩歌自身的體制又恰好具備交際工具的便利,兩者相互結(jié)合,共同支撐起中國古代詩歌交際性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發(fā)展。

        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功能,其對詩歌的發(fā)展毫無疑問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且不論因為交際的需要產(chǎn)生了不計其數(shù)的詩歌作品,就表達方式而言,交際性的需要無疑對詩歌創(chuàng)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得體的表達與隨緣應(yīng)接的態(tài)度。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不能只考慮個人情感的表達與否,還需要充分考慮特定讀者的接受心理。有了這樣的考慮,創(chuàng)作的難度自然增加,也必然要求詩人有更高的表達技巧。該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除了正常的表達,更常常將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詩無達詁”的解讀方式反向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例如利用言內(nèi)意外、暗示、象征、隱喻等手法故意造成詩意的不確定性,從而達到詩歌含義多重解讀的可能,隱晦表達真實的含義而充分照顧特定讀者的感受。當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功能也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了不少弊端,不少作品為文造情,情感空虛;有些詩作阿諛過甚,品格低下;還有不少率意之作,平庸無聊。因而,對于中國古代詩歌的交際性傳統(tǒng),我們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拔之過高,而應(yīng)該將這一文學(xué)現(xiàn)象置于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乃至中國文化史的環(huán)境中考察,從一個全新的維度考察文學(xué)史與文化史,從而推動學(xué)術(shù)往縱深處發(fā)展。

        猜你喜歡
        交際性中華書局交際
        情景交際
        交際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堅持交際性原則 優(yōu)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xué)
        零起點漢語聽說教學(xué)中的交際性研究
        初中英語教學(xué)突出交際性的策略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 17:24:25
        建筑史話
        重視英語課堂的對話教學(xué),提高初中學(xué)生的交際能力
        考試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4:39:36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 日本道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毛片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青青草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免费| 神马影院午夜dy888| 亚洲精品黑牛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杨幂国产杨幂| 99久久婷婷国产精品综合网站|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日韩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芒果乱码国色天香| 黄色毛片视频免费| 日日麻批视频免费播放器|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无AV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婷婷| 狠狠噜狠狠狠狠丁香五月|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日本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av|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 久久麻传媒亚洲av国产| 丁香六月久久婷婷开心|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无码AV|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