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曹旭婷
電影《革命者》以1912年至1927年的中國社會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中國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為拯救民族命運,探尋革命道路的熱血故事。影片從父親、愛人、師友和對手等全方位視角,還原了更具煙火氣息與人情味的革命人物形象。導演采用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呈現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賦予影片情感溫度,高度還原了革命者的真實樣貌,生動刻畫了先驅者的革命精神。
一、多模態(tài)視覺元素,再現紅色革命歷史
電影《革命者》以歷史故事為創(chuàng)作基礎,采用多模態(tài)視覺元素傳遞信息,將紅色記憶與革命情感等內容融入視覺想象的信息編排之中,實現了影像空間的多重表意。
(一)“意象之美”勾勒獨特想象
電影用鏡頭記錄生活,用畫面講述故事、呈現歷史。創(chuàng)作者在處理圖像敘事時,往往采用多元化的圖像敘事模式,構建充滿交流、互動含義的視覺畫面,講述影片故事,傳達主旨意義,實現“意象之美”的生動解構與完整呈現。[1]電影《革命者》通過精心選擇、優(yōu)化整合視覺元素,為觀眾營造出豐富、鮮活的藝術畫面,多元化的圖像敘事模式對各類敘事符號進行融合,將原本宏大、抽象的黨史事件以客觀的形式轉化為具體可見的影像細節(jié),達致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聯覺效應,激活觀眾對“革命者”的經驗性理解與認知,使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實現集體記憶與歷史回憶的融合。
(二)美術融入影像的“表情達意”
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提到:“電影是一種想象技術,而且電影本身就是想象的?!盵2]因此,與一般視覺修辭不同,在電影美術設計過程中,合理應用視覺想象,不僅能詮釋影片語言與文字的內在邏輯,更能通過發(fā)揮其獨特的“意象之美”與“表演之美”,實現飽滿的美學表達與銀幕書寫。創(chuàng)作者通過合理運用鏡頭來設計燈光、日光等場景意象,不僅能實現敘事造型的理想成效,亦能“表情達意”,更好地詮釋影片豐富、個性的人文意蘊與精神內涵。[3]電影《革命者》以紅色記憶為切入點,注重將寫實故事與浪漫表意進行融合,通過將重大歷史事件與人物角色塑造聯結,在現實主義底色與昏暗視覺的藝術效果中,深入人物內心,以獨有的視覺想象彰顯了革命者崇高的人格品質,實現了厚重歷史的深刻表達。比如,在開灤煤礦灰暗的影視畫面中,借助礦工礦燈的微弱燈光,以詩意化的視覺方式呈現出近現代歷史的灰暗以及中國革命的“未來之光”;而在講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該片采用京劇的敘事手法,襯托了革命歷史的殘酷性與復雜性。
(三)彰顯視覺隱喻
隱喻是視覺藝術中極為重要的修辭手法。[4]在電影《革命者》中,“光”代表希望與未來,創(chuàng)作者通過采用個性化的語言修辭,將光影呈現出獨特的精神意象。例如,影片在介紹以李大釗為代表的早期革命者積極探尋救國救民之路的光芒時,臺詞提到:“我從黑暗中反叛而來,卻不屬于未來的光明之地?!蔽淖趾喍逃辛?、慷慨激昂,將觀眾記憶與銀幕形象深度融合;在黑暗的監(jiān)獄場景中,守常先生借助鐵窗透過的微弱燈光比擬飛鳥的手影,象征著革命者的理想信念與革命意志永遠不會被束縛;又如,革命者在領導煤礦工人爭取合法權益時,礦燈將黑色銀幕下的礦工照亮,象征著勞苦大眾的力量終將驅散黑暗……影片以創(chuàng)新的表現手法將美術設計與特殊場景相融合,將革命精神以美術語言與視覺想象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以黑暗世界里的“光照”,呈現出具有獨特想象的“意象之美”。
二、視覺想象重現革命場景
電影藝術的視覺想象是基于影像畫面的形象化視覺表達手段。該片通過營造充滿想象的視覺畫面,傳遞濃厚的革命情感,實現了人文意境、詩意場景與革命情懷的融合。電影《革命者》采用相對獨立的散點交互式敘事方式,將民眾作為紅色革命的關鍵敘事主體,實現了以革命話語主導下的敘事表述與人文關懷。
(一)革命者形象的塑造與敘述
電影《革命者》通過刻畫真實人物、描述革命故事,對客觀歷史進行復原性記憶,實現了為革命者立傳的創(chuàng)作目標。電影選用全新的表達視角,從多元人物角色出發(fā),以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為敘事基調,將李大釗夫人、報童阿晨、慶天、街頭小偷徐三、張學良等多個角色的情感回憶構成一個整體,以個體的敘述視角,塑造出更加豐富的“革命者”人物形象。導演在對主要人物進行塑造時,通過呈現其真實的英雄態(tài)、精神態(tài),既體現了影片對個體的關懷與時代精神的深度思考,也使觀眾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來解讀“革命者”的豐富含義——即觀眾能從艱辛、嚴酷的斗爭中領悟“革命者”的人物共性,也能從李大釗與報童阿晨、慶天等人物角色相處的生活化場景中體會“革命者”溫暖、鮮明的人物個性。
(二)歷史故事的萃取與凝練
電影《革命者》以中國革命先驅李大釗的革命生涯為切入點,用影視化的審美表達方式將“革命者”的精神信念層層鋪開,通過詩意化的筆觸、巧妙的創(chuàng)造構思和飽滿鮮活的人物形象,真實客觀講述歷史故事,立體地呈現了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場景。該片采用回憶視角,運用隱喻、互文和情感呼應等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深度挖掘人物情感,講述了“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三一八慘案”和“相約建黨”等重大歷史事件,將人物表現、歷史細節(jié)和真實感受一體融合,實現了歷史轉述與藝術表達的高度統一。
(三)美學呈現:劇情氛圍的營造與表達
電影通過構建新的視覺互動形式,推動特殊情感與視覺符號的交流,使觀眾通過視覺想象,獲得理解與互動,實現視覺體驗與審美體驗的有效共鳴。[5]電影《革命者》用黑白對比的視覺影像,在渲染故事氛圍的基礎上,推動藝術之美與黨史故事的“跨界融合”。片中,1983年萬安公墓內李大釗墓碑重見天日,李大釗后人重新用紅色墨汁書寫墓碑上的字,襯托出影片悲愴的敘事基調。在影片結尾,面對漫天彩霞,“亦師亦友”的李大釗和毛澤東站在景山上,俯瞰北平城,漫天紅色的北平城,呈現出壯闊、雄麗的特征,昭示著中國革命的光明未來。最后,影片將開國大典、大決戰(zhàn)等影像資料以及天安門廣場場景融入其中,實現了對創(chuàng)作主旨的呼應與電影審美風格的全面突破。《革命者》以偉大的革命精神為敘事基調,巧妙借助美術設計,用紅色旗幟表達和傳遞不同群體對革命的向往,并在視覺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情緒反饋,形成具有獨特“意象之美”的銀幕場景。
(四)細節(jié)呈現:審美姿態(tài)的構建與詮釋
在視覺藝術中,色彩是具有情感屬性的元素,也是彰顯情感張力的重要符號。在電影美術設計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往往以視覺想象的方式呈現相應的思想范式,詮釋獨有的集體記憶。[6]在電影《革命者》中,紅色不再是單調的視覺元素,而是融合革命、戰(zhàn)火、希望與未來等情感性視覺想象的歷史符號。影片巧妙利用“紅色”將革命者的歷史符號轉化為精神意志、情緒力量。該片美術設計理念獨特,從場景空間關系到服裝、細節(jié)和道具陳設,均以細致入微的方式,展現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不同類型人物的個性特征及特殊時期的社會特征。同時,影片采用“光”營造多種意境,彰顯了強烈的浪漫革命情懷,生動描繪了具有“信仰之美”的時代畫卷。
三、銀幕書寫:“情”系時空,實現情感共鳴
想象是觀眾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思維意境,也是理解電影藝術多重空間的重要過程。電影《革命者》以青春、時代的創(chuàng)作手法超越同類型題材影片的表達界限,通過營造獨有的“意象之美”,生動傳遞了革命者“為國為民,為蒼生”的高尚情懷。
(一)重溫歷史,滿懷真情
在以重大歷史題材為基礎創(chuàng)作影片時,創(chuàng)作者需在凝聚民族情感、歷史記憶和人文觀念基礎上,設計具有時代感與互動性的視覺畫面,實現真實場景與影像視覺的同構。該片借助充滿詩意和熱情的鏡頭語言來詮釋信仰、奉獻等精神內涵,采用革命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將革命者的革命情懷與親情、友情及師生情誼進行融合表達,使影片情節(jié)更具吸引力。電影采用交錯剪輯的手法對主線時間線與回憶鏡頭進行呈現,賦予影片獨特的視覺美感和鏡頭感。導演將革命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相聯結,從不同角色視角對革命先驅李大釗進行全方位描述,還原了李大釗的革命故事,較大限度喚醒了觀者的革命情懷。
(二)以史譜寫革命旋律
《革命者》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人物題材拍攝手法創(chuàng)作,而是使用諸多主觀視角并聯的創(chuàng)作手段,通過李大釗的個人回憶視角,將煤礦工人的斗爭運動、幫助孫中山開展國民革命、與陳獨秀共同開展早期革命活動、與毛澤東“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等多個故事高度濃縮在影像空間中,使觀眾在共同的回顧記憶中,既了解了李大釗一生的革命事業(yè),亦了解了中國革命歷史中千萬革命者的“熱血群像”。在敘事模式上,該片采用穿插、平行等敘事手段,營造了宏大的敘事場景,以廣闊的革命視野建構起李大釗生前的多個時空,頌揚了李大釗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英勇斗爭。[7]
(三)精神話語,傳遞信念
電影作為一種以“象征性”視覺修辭為主的藝術形式,在電影美術設計過程中,力求賦予銀幕豐富想象與真實感以全面提升影片的敘事張力。該片將鏡頭對準革命者的日常生活,其中使用的空間造型和細節(jié)道具共同實現了人物性格的隱喻功能,通過構建想象記憶揭示了革命者復雜的內心世界,為讀者呈現了多元化的視覺想象,完成了紅色歷史的生動記憶,實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與紅色革命美學的交融。影片從多視角出發(fā),講述李大釗與群眾互動、向愛國群眾傳播、講述革命思想的具體細節(jié),對志同道合友人的惺惺相惜,以及與夫人趙紉蘭的溫情關懷,塑造了大眾可感的“革命者”形象。
(四)創(chuàng)新表達,史中覓詩
在主旋律題材影片精品化的發(fā)展趨勢下,電影《革命者》采用獨特的詩意表達方式,將角色塑造與浪漫表達有機融合,以視覺形式塑造“意象之美”,引導和啟迪大眾對革命歷史形成有效認知與體驗。電影充分發(fā)揮抒情特質,不僅實現了重要歷史事件的場景再現,也賦予了影片“史中覓詩”的藝術品質。[8]影片用回憶式場景反映了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者所作出的艱難探索,在為觀眾呈現視覺沖擊的同時,映襯了革命者的內心情緒,使抒情色彩與詩意表達更加濃厚,在升華故事革命主旨的基礎上,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結語
電影為大眾提供視覺想象,其中所表達、書寫的是一種“流動”的狀態(tài),超越固定的影像畫面或簡單的視覺文本。電影《革命者》以李大釗為主要人物進行敘事描述,采用電影美術設計手段,以高度的臨場感與擬真性,生動再現了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塑造出理想堅定、舍棄小我的革命者群像,實現了為革命者立傳、為民族鑄魂的創(chuàng)作宗旨。
參考文獻:
[1]馮海燕,舒敏.《我和我的祖國》:主旋律電影視覺表征策略聚焦[ J ].電影評介,2019(21):33-36.
[2]克里斯蒂安·麥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5-6.
[3]王志剛,臧之筠.電影畫面的色彩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研究[EB/OL].(2020-02-06)https://www.doc88.com/p-33647795865141.html.
[4]張洪文.蒸汽朋克電影視覺想象力在當代電影美術設計中的更迭與突破[ J ].當代電影,2019(05):134-140.
[5]王婷.視覺的修辭:從“十七年”電影海報看國家形象的建構[ J ].電影評介,2020(01):37-40.
[6]嚴芳芳.“觸感視覺”:一種重新認識電影的理論路徑[ J ].文藝理論與批評,2020(03):49-53.
[7]徐展雄,尹鴻,孟琪.《革命者》:寫實與寫意融合的“詩史”敘述——徐展雄訪談[ J ].電影藝術,2020(04):112-117.
[8]呂鵬.藝術塑造、情感表達與時代建構——《革命者》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 J ].傳媒觀察,2021(0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