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曾瑜 熊錦瓊
一、拓讀入課,揭示詩題,理解題意
1.拓讀一組詩句
師:看大屏幕,誰來讀一讀這些詩句?(出示)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生讀第一句)
師:你的聲音中透出自信。自信的孩子最美!
(生讀第二句)
師:讀得字正腔圓。不錯!
(生讀第三句,語速有些快。)
師:告訴大家一個讀詩的小訣竅:可以慢一些讀,讀得悠揚一些。
(生讀第四句)
師:真棒!大家一起讀最后幾句。
(生齊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詩句是誰寫
的嗎?
生:我知道,這幾句是杜甫的詩句。
師:說對了!這些都是杜甫的詩句。對于杜甫,你們有哪些了解呢?
(生介紹,但信息比較零散,不夠翔實。)
2.初識杜甫“杜詩”
師: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
人。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和詩仙李白合稱“李杜”。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情真意切,往往讓人感到一種憂傷的情懷。
3.入題解題讀題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學們,誰來讀一讀課題?
(一生讀)
師:不錯,聲音很響亮!詩題里的“聞”是什么意思?
生:“聞”是聽的意思。
師:“官軍”呢?
生:指朝廷的軍隊。
師:“河南河北”指哪里?
生:河南省、河北省。
師: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河南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
師:沒錯!這里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而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河南省、河北省。
師:那題目的意思就是——
生:詩人聽到朝廷的軍隊收復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土地。
師:來,讓我們把這勝利的消息告訴所
有人。
(生齊讀課題)
二、關注難字,讀準讀通,熟讀成誦
1.自由朗讀
師:弄懂了題目的意思,現在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讀上兩遍。讀第一遍的時候,要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要注意把詩念通順,注意停頓。
(生自由讀詩)
2.讀準讀通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出示全詩)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中有兩個多音字,看他是不是都讀準了。
(一生讀)
師:讀得不錯,把兩個多音字都讀準了。老師糾正一個字音,“即”在這里讀第二聲,是立即的意思,要把它和“既然”的“既”區(qū)分開來。(出示:jí)
師:請你再讀最后一句。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請大家齊讀最后一句。
(全班齊讀)
師:在這首詩中,大家要特別注意兩個詞的讀音。一個是“衣裳”,一個是“妻子”。首先我們來看“衣裳”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讀——
生:衣裳(shánɡ)。
師:在古代漢語中,“衣”指衣服,“裳”
(chánɡ)指裙子。用“衣裳”來泛指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出示“衣裳”的古義)請大家跟我讀。
師:衣裳(chánɡ)。
生:衣裳(chánɡ)。
師:我們再來看“妻子”。在現代漢語中,“子”字作后綴讀輕聲,而在古代漢語中讀第三聲,指孩子。(出示“妻子”的古義)
生:妻子。
師:請大家齊讀第一、二兩句。
(生齊讀)
3.讀出節(jié)奏
師:誰還愿意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特別注意他在讀詩的時候是如何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一生讀)
師:真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她在讀“卻看妻子愁何在”時是怎么停頓的?
生:她在“妻子”后面停頓了。
師:她把哪個字重讀了?
生:愁。
師:讀“漫卷詩書喜欲狂”,她又是怎樣停頓的呢?
生:她在“詩書”的后面停頓了。
師:重讀了哪個字?
生:“喜”。
師:好,我們就像她這樣一起來試著讀讀第二句。
(全班齊讀第二句)
師:你們看,這樣讀,就能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
4.熟讀背誦
師:但僅僅這樣還不夠,讀詩重在背誦和積累。有沒有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這首詩?
(學生面面相覷,有些為難。)
師:看來信心不足啊!到底有沒有信心?
生:有!
師:好,給你們一分鐘,背會了就停下來。開始!
(生練習背誦,指名背誦后,全班齊背。)
師:我發(fā)現咱們六(2)的學生真是太厲害了!利用短短的時間不僅背得準確,而且流利。記憶力強的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
三、緊扣詩眼,互文參讀,解詩悟情
1.了解背景知其史
師: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僅要熟讀會背,更要讀出詩中蘊含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這首詩,體會詩中的情感,就必須了解一段歷史。大家知道這首詩是指哪一段歷史嗎?
生:“安史之亂”。
師:你能簡單說一說嗎?
生:“安史之亂”發(fā)生在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率15萬大軍在范陽起兵叛亂,占領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地區(qū)。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過查找資料知道的。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補充)
師:看來,大家對這一段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出示“安史之亂”的文字簡介,同時配圖片和背景音樂。)
師: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率領15萬大軍從范陽起兵叛亂,占領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地區(qū)。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
2.提煉文眼揭其旨
師:公元763年春天,這場災難終于結束了。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祖國統(tǒng)一的消息,心情怎樣?
生:高興、激動、興奮……
師:詩中有一個詞直接寫出了這種心情,是
哪個詞?
生:喜欲狂。
師:對,就是“喜欲狂”。這個詞可是這首詩的詩眼。請大家把這個詞圈起來。(板書:喜欲狂)
師:“喜欲狂”的意思就是——
生:高興得快要發(fā)狂。
師:用現在的一個成語概括,就是——
生:欣喜若狂。
3.互文參讀悟其情
師:杜甫可不是一般的詩人,他曾寫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還寫過這樣的詩句:“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闭埓蠹夷x這首詩,一邊讀一邊思考、圈畫,詩人是通過哪些生動形象的字、詞,表現他內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邊讀、邊思、邊圈畫,然后全班交流。)
(1)拓讀《春望》,悟“淚”之情。
師:大家都圈畫得差不多了。現在我們來交流交流。
生:我從“涕淚滿衣裳”知道詩人高興得都流下了眼淚。
師:這是什么樣的淚水?
生:高興的淚水。
師:一般人是用什么來表達內心的喜悅?
生:笑。
師:杜甫不愧是“詩圣”,果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用“淚”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極度喜悅。淚越多,心越——
生:喜。
師:所以詩人又用了一個字——
生:滿。
(師板書:滿)
師:再讀第一句,突出這個“滿”字。
(生讀第一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苦難的生活曾讓詩人多次落淚?!鞍彩分畞y”不久,公元756年,杜甫從鄜州前往甘肅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被叛軍抓獲,押至長安,與家人天各一方,不知生死。他在《春望》中這樣寫——
(師出示《春望》節(jié)選: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指名讀。)
師:詩人在長安街頭看到了什么?
生:往日亭臺樓閣、繁華一時的長安城如今破敗不堪,一片廢墟。
生:往日車水馬龍、人喧馬嘶的長安街頭如今雜草叢生,荒無人煙。
師:長安城曾是唐朝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此時卻雜草叢生。我們的學校會雜草叢生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的學校里有很多人。
師:長安城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生:被叛軍殺死了。
生:許多人被餓死了。
師:同學們,詩人看到國家遭受的災難,想到無數的老百姓家破人亡,死的死,逃的逃,想到以前熱鬧、繁華的長安城,他此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他的內心是悲涼的。
師:正因為此,本是鳥語花香的春天,我們的詩人卻見花落淚,聽鳥鳴揪心。他此時流的是怎樣的淚水?
生:是傷心、痛苦的淚。
師:如今,叛亂平定的消息傳來,我們的詩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請全體女生讀第一句。
(師出示: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
衣裳。)
(女生齊讀)
(2)拓讀《百憂集行》,悟“愁”之意。
師: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了作者“喜欲狂”?
生:我從“愁何在”感受到詩人的喜欲狂。因為妻子和孩子的憂愁都已經沒有了。
師:妻子和孩子曾經有過怎樣的憂愁?
生:為吃不飽而愁。
生:為居無定所而愁。
師:是啊!我們的詩人逃難到四川后,曾經這樣寫——
(師出示《百憂集行》節(jié)選: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指名讀。)
師:孩子們?yōu)槭裁础敖信卑。?/p>
生:因為沒飯吃。
師:再看看杜甫和他的妻子。
生: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愁眉苦臉的。
師:“老妻睹我顏色同”,夫妻倆互相看看,都是愁眉不展。想一想,要是沒有“安史之亂”,我們的詩人可能在——
生:詩人可能在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師:可能在——
生:可能帶著妻兒在花園里賞花。
師:可能在——
生:可能在享受大餐。
師:我們不談他在作詩,也不談他在飲酒、賞花、享受大餐,但作為一個官員,他至少會衣食無憂??墒?,是什么讓他和孩子連飯都沒有吃的呢?
生:是“安史之亂”。
師:如今這一切的苦難都結束了,我們的詩人怎能不“喜欲狂”呢?
(師指名四個學生讀詩第一、二句,兩人為一輪,每人讀一句。)
(3)拓讀《述懷一首》,悟“縱”之喜。
師: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欲狂”?
生:我從“漫卷”這個詞感受到詩人的喜欲狂。因為杜甫是一位詩人,應該是惜書如命的,可他卻胡亂地卷起了詩書。
師:你理解得真好!詩人就是通過這一反常的“漫卷”把自己內心的狂喜表達得淋漓盡致。
生:我從“放歌、縱酒”感受到了。因為放歌是盡情地歌唱,縱酒是放縱地喝酒,表達了詩人極度的喜悅。
師:是啊,這恰好應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萬盞也不醉”這句話!其實詩人也曾有過狼狽不堪的時候。
(師出示《述懷一首》節(jié)選: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指名讀。)
師:同學們,此時的杜甫蓬頭垢面,衣不蔽體,腳穿麻鞋,跪倒在肅宗面前,你覺得杜甫像什么?
生:像乞丐。
生:像流浪漢。
生:像逃難的,狼狽不堪。
師:是什么讓杜甫狼狽不堪?是什么讓杜甫被抓到長安城后擔驚受怕?
生:是“安史之亂”。
師:如今祖國統(tǒng)一的消息傳來,我們的詩人怎能不放歌縱酒呢?請全體男生讀——
(師出示古詩第三句,男生讀。)
(4)拓讀《恨別》,悟“喜”之心。
師: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欲狂”?
生:我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感受到了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因為作者剛剛聽說這個消息就已經想好了回家的路線。
師:老師這里有一份唐朝的地圖,你們
看——(出示唐朝地圖)
師:巴峽、巫峽在現在的重慶境內,襄陽在湖北,洛陽在河南。詩人還鄉(xiāng),要經過三省一市,真可謂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這里有詩為證——
(師出示《恨別》節(jié)選: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斷老江邊。指名讀。)
師:詩人離家多遠?
生:四千里。
師:但此時四千里在作者眼里遠嗎?
生:不遠。
師:從哪里看出來不遠?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李白說“千里江陵一日還”,而杜甫想的是四千里洛陽——
生:一日還。
師:是他的船比別人的走得快嗎?
生:不是。
師:是因為他的馬比別人的跑得快嗎?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
生:是因為他回家的心情急切。
生:是因為他歸心似箭。
師:好一個歸心似箭!請坐在第一列的同學讀最后一句,讀出這種歸心似箭的心情。
(生讀)
師:因為心情急切,所以語速要快一些,請你們再讀。
(生再讀)
師:心中想著自己的家人,所以再遠也不遠了。請第二、三列的同學讀。
(生讀)
師:初聞喜訊,心情愉快了,這四千里又算得了什么?請大家都來讀。
(生齊讀)
4.賦形還原得其法
師:同學們,全詩共56個字,字字都流露著喜悅。誰愿意讀全詩,把詩人初聞喜訊時狂喜極樂的心情表現出來?
(一生讀,語速上缺乏變化。)
師:同學們,我們在讀詩的時候,除了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有時候還要根據對詩句的理解,在語速上有一些變化。誰再來讀?
(一生讀,語速上明顯有變化。)
師:你很聰明,一下子就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這首詩,每一句都是一幅畫面,從“初聞涕淚滿衣裳”你看到了什么?“漫卷詩書喜欲狂”又讓你看到什么?請通過你們的朗讀,讀出這些畫面來。誰來試一試?
(一生讀,搖頭晃腦的,讀得有滋有味。)
師:此時的詩人已經高興得就快要發(fā)狂了。
放開嗓門,咱們和詩人一起盡情高歌吧!
(全班齊讀)
師:你們看,邊讀邊想象畫面,就能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讓我們一起來讀。
(全班齊讀)
四、由詩及人,回扣組詩,升華認識
師:同學們,杜甫是一個苦難的詩人,他更是一位人民的詩人。尤其是“安史之亂”的八年間,他把目光投向苦難的百姓,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老百姓的安危。讓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
(師出示)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生齊讀詩句)
師:從這一句句的詩中,你能感受到杜甫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生:他關心人民疾苦,心系天下蒼生。
生: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嫉惡如仇。
師:說得好啊!正因為杜甫時刻關心百姓的疾苦,關注國家的安危,所以當他聽到失地收復,祖國統(tǒng)一的好消息時,一氣呵成,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來,讓我們像詩人一樣,暢快淋漓地齊誦這首詩吧!
(全班齊背)
五、談話總結,由人及詩,引向更深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吟誦了一首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解了一段歷史,體會到了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課后,希望同學們走近杜甫,走進杜詩,從詩中去感受一個與祖國、與人民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運的詩圣杜甫。
【評析】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其難有三: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的閱歷淺,他們很難與詩人真正地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為一難;古詩行文言簡意豐,精練含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詩意空間往往難以把握,導致古詩教學或僅僅停留于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這種淺嘗輒止的層面,無暇顧及詩的文化底蘊,或斜走偏鋒,把詩文教得一寸寬十米深,成為文學鑒賞、思想教育、審美欣賞等,此為二難;因了上述兩難,古詩教學的模式還相對比較陳舊和保守,盡管時下有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但古詩教學卻是濤聲依舊,難有突破,此為三難。
怎樣解決以上“三難”,創(chuàng)一個“言豐意豐”的場,架一座跨越時空的橋,帶學生走進古詩、走近詩人、觸摸詩心、與詩人共情?我們的看法是,還是要“讀”。所謂“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現”。朗讀,肯定是打通古詩要義的一個最有效,也是最便利的方法。在張老師的課堂上,我們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意義上大家都在用的一些朗讀方法,如范讀、對讀、輪讀、賽讀、誦讀、齊讀、個人讀等,感受到讀詩的形式很多,還能看到不同目標引領下朗讀的層次。比如初讀階段,只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熟讀階段,要求讀好節(jié)奏、讀得有板有眼;品讀階段,要求賦形還原、切己體察、知人論世、讀透讀深、讀出詩心等。體現了朗讀目標的分層落實、螺旋式上升。
在這節(jié)課中,最亮眼的還不是以上之“讀”(指的是讀的形式和層次),而是更為精彩的是以下之“讀”(主要指對讀的創(chuàng)新設計),真正體現了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對古詩這種特殊文體教學的思考,對“讀”與古詩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寶貴探索(包括讀什么、怎么讀)。
一、因學施教,把詩讀活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說:“不要在學生會的地方滔滔不絕,不會的地方學生才需要幫助?!睆埨蠋熢诮翌}釋義、借助注釋熟讀詩篇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解題時,教材中出現的注釋不教,主要教學生不會的,或強調學生容易弄錯的;熟讀時,學生能通過注釋和工具書弄懂的也不教,而是把學生不會的、容易古今混淆的“衣裳”“妻子”專門挑出來,不僅進行了讀音的教學,還進行了古今義的對比,可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在第三環(huán)節(jié)解詩悟情處,對品讀悟讀的落實也是取“主”舍“次”、抓“難”放“易”,挑“淚”“愁”“縱”等關鍵詞眼,通過互文參讀、導讀、引讀等跨越時空的界限,打通情感的通道,帶學生入情入境,在一次次情真意切的朗讀中品悲喜、品愁樂、體詩心、悟詩情,真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從全詩的教學來看,張老師遵循了因學施教的原則,摒棄了串講,不僅關注了讀準、讀通、讀順,更是在讀熟(以背誦為目標)、讀通(這里指通透)、讀透上下了大量功夫,達到了讀活的效果。
二、理出文眼,把詩讀薄
王崧舟老師說:“讀薄,就是要讀出這首詩的核心、靈魂、精髓;就是要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一言以蔽之……讀薄,就像剝竹筍一樣,把筍衣從外到里一層一層地剝去,一直剝到那又嫩又香的筍芽為止?!?/p>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一共56個字,已經夠薄了,那詩歌的“筍芽”在哪里?張老師帶著學生,首先從詩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當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祖國統(tǒng)一的消息,心情怎樣”,然后直指“詩中有一個詞直接寫出了這種心情,是哪個詞”,學生通過梳理迅速找到“喜欲狂”。用現在的一個成語描述“喜欲狂”就是“欣喜若狂”,若繼續(xù)往薄里讀就可以濃縮為“喜”?!跋灿瘛本褪恰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返摹肮S芽”。
張老師用找文眼的方法,教會學生把一首56個字的詩成功讀成了3個字“喜欲狂”,讓學生看到了“筍芽”?!跋灿瘛睜恳话l(fā)而動全身,張老師緊扣這3個字全面著力,對全首詩抽絲剝繭,通過一句一句地理,一層一層地“剝”,讓學生深切領悟到該詩的詩心、詩情都隱藏在“喜欲狂”這3個字里,都可以由“喜欲狂”這個通過讀薄找到的“筍芽”“一針見血”地“一語道破、一言以蔽之”,“喜欲狂”就是這首詩的核心、靈魂、精髓。
三、互文拓讀,把詩讀厚
互文拓讀,就是當前文本關涉過往文本,兩者之間“相互敞開、相互接納、相互包容、相互滋養(yǎng)”的過程,形成一種言說的張力和場域,創(chuàng)造一種更廣闊的話語空間,使文本解讀與對話獲得更具品質的深度與廣度。所謂讀厚,就是把這首詩生發(fā)開去,拓展開去,擴充開去,鏈接開去……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苯坦旁?,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領悟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張老師通過在課前、課中、課尾拓讀一組詩文,采用互文參讀之法,引導學生追述詩人苦難的歷程,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又借一詩一回扣之力,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人物的形象豐滿起來,真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為讀厚。
1.拓在詩篇開讀處,讀厚鋪陳。
開課伊始,張老師集中出示了從杜甫的其他詩中節(jié)選出的詩句,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等,基本遵循由短到長、由易到難、由熟到生的原則,一句一句地點讀。張老師為什么要單選這些古詩呢?為什么又要單選這些古詩中的詩句呢?我想原因在于所有詩句皆出自杜甫之手,多數反映了杜詩的風格,且多數詩句寫在“安史之亂”,是對歷史的記錄,是詩人憂國憂民情懷的集中體現,與即將學習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既一脈相承、有許多共同之處,又在行文風格上迥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張老師的評語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此處的拓讀意在兩點:一是為了了解學情(所以對學生出現的讀不準、讀不順等情況只做糾正,不做糾纏,對怎樣讀詩做了一點淺顯的指導),二是為接下來引出詩人杜甫做知識鋪陳。意雖簡,但導引卻是“四兩撥千斤”。張老師看似隨意,實則匠心點撥和導引,古詩、慢一點、杜甫、沉郁頓挫、淡淡的憂傷,便開始在課堂中彌散,真可謂“課未上而情已萌動”。
2.拓在詩詞涵泳處,讀厚“境”“情”“意”“心”。
在理出文眼、解詩悟情的環(huán)節(jié),張老師從“喜欲狂”出發(fā),采用一句鏈一首、一首一回扣的程式,展開對“喜欲狂”的互文拓讀。蘇軾云:“詩詞以一字見工拙?!逼鋵?,詩句也體現了“一字”的精妙,教師要在這些精妙的詩詞處涵泳體悟,進入詩境,悟出詩心和詩情。
以第一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教學為例。杜甫忽聞“劍外收薊北”,他的反應是“涕淚滿衣裳”。張老師問:從哪里看出來“喜”?一曰“淚”,一曰“滿”。張老師敏銳地發(fā)現此“淚”有深意,于是用“淚”解“淚”、以“淚”襯“淚”。她引入《春望》一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引導學生對比參讀悟出:在破敗的長安城,看到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如今一片廢墟、荒無人煙,老百姓逃的逃、抓的抓、殺的殺、餓死的餓死,那是悲涼的淚,傷心的淚,無助的淚,痛苦的淚!對比之下,如今叛亂平定的消息傳來,此刻的詩人淚滿衣裳,這是喜悅的淚?。∪绱送刈x,學生猶如站在了詩人的面前,進入到了詩人的內心,看到了他真實真切的想法,可謂讀到了詩人的心里去了。此為拓讀“淚”,讀厚“境”。
如何讀懂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僅靠對文字字面的咀嚼是遠遠不夠的。當平面的詩句通過賦形還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通過切己還原成一段段感人的旋律,通過聯想、象征還原成一面面精神世界的鏡子,學生才能真正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喜詩人所喜,噴涌而出、一瀉千里。古詩教學,就應該像張老師這樣,把詩教厚。
3.拓在課堂收尾處,讀厚“詩”“人”。
一首詩的背后,總是站著一位詩人和這位詩人所有的詩。在課堂尾聲,張老師重新回扣課前出示過的一組詩句,把“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一對李白評價的詩句從組詩中刪除,從認識一位苦難的詩人、認識一位人民的詩人的角度出發(fā),把歷史定格在“安史之亂”,把目光投向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將組詩與“生平第一首快詩”進行對比參讀,繼續(xù)加深學生對詩人憂國憂民情懷的體悟。并提出課后要求:走近杜甫,走進杜詩,去全面感受一個與祖國、與人民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運的詩圣杜甫。這一由詩及人、由人及詩的引導,讀厚的不僅是詩,更是站在詩后的詩人。
(作者單位:湖北荊州市荊州實驗小學/湖北監(jiān)利市教學研究室/湖北荊州市沙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