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新遠
[摘要]馬克思科學實踐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其形成過程經歷了三個時期,即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理論準備時期、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初步建立時期以及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僅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和階級基礎,而且思想內涵豐富,其明確了實踐的科學內涵,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確立了實踐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對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當代價值
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誕生于十九世紀中期,是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的哲學思維進行批判,以及拋棄和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中各自存在的片面性,同時吸收了歷史進程中關于實踐內容的合理思想,將實踐的概念在理論方面進行了新的創(chuàng)造和飛躍。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內容也在不斷地完善與豐富,適應著各個國家、各個社會不同發(fā)展時期的需要,在每個時代都蘊含著深厚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因此,充分認識和研究馬克思科學實踐觀,對于真正理解馬克思在人類哲學史上實現(xiàn)的深刻變革,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科學實踐觀是在馬克思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中得以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即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理論準備時期、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初步建立時期以及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
(一)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理論準備時期。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初步建立之前,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思想理論準備,具體體現(xiàn)在馬克思的學生時期,以及在《萊茵報》工作時期和創(chuàng)辦《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學生時期的主要思想和觀點能夠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畢業(yè)論文中。具體來看,馬克思的中學畢業(yè)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對它們發(fā)生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①,在有能力改變社會關系的同時,也要考慮社會關系已經存在的客觀因素,這里表明了馬克思已經出現(xiàn)了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思想;在博士論文《論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一般差別》中,馬克思借用伊壁鳩魯原子偏斜運動打破命運的束縛來肯定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表明馬克思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這種能動性能夠改變現(xiàn)實條件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滿意的環(huán)境,可以說馬克思此時開始思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盡管此時還存在唯心主義的痕跡,但卻是對此后實踐觀的形成奠定基礎。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時期接觸到了現(xiàn)實中的政治經濟問題和物質利益上的難題,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系列文章中,馬克思開始實現(xiàn)哲學和政治上的轉變。在1842年7月發(fā)表的與反動報刊《科倫日報》論戰(zhàn)的《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中,馬克思明確“反對德國哲學脫離現(xiàn)實的晦澀難懂的思辨特征,要求哲學發(fā)揮指導現(xiàn)實的作用”②,這樣的思想發(fā)展也使得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可以看出馬克思在批判舊哲學的同時希望新哲學能夠指導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讓哲學不僅僅具有理論上的作用,還要發(fā)揮它的實踐功能。馬克思在創(chuàng)辦《德法年鑒》時期,批判唯心主義思辨哲學并在哲學立場上完成了向唯物主義的轉變,政治立場上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在這一時期公開發(fā)表的著作《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從具體歷史事實出發(fā),去看待德國猶太人爭取政治解放斗爭,馬克思指出“宗教已經不是世俗狹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來說明他們的宗教桎梏。我們并不認為:公民要消滅他們的世俗桎梏,必須首先克服他們的宗教狹隘性”③。可以看到,馬克思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是建立在具體表現(xiàn)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理解為是實踐活動的層面上而不僅僅是固有思想與觀念的表象。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化了其對實踐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一時期,他深刻批判了“理論派”和“實踐派”哲學家把實踐和理論看成是兩個孤立體系的錯誤做法,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成為馬克思堅定維護的立場與觀點。
可以說,馬克思從《萊茵報》工作時期的政治活動到創(chuàng)辦《德法年鑒》時期的理論探索,一方面完成了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另一方面通過為農民利益到為無產階級利益的辯護,完成了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成為馬克思初步建立科學實踐觀的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初步建立時期。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初步建立能夠體現(xiàn)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對于實踐的闡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異化勞動理論,其基本表現(xiàn)之一“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中,馬克思指出工人們付出大量的勞動力,但辛勤工作卻并沒有換來更多的工資,反而是資本家對他們無盡的剝削與壓迫,這種勞動與人的類本質即人類自由自覺的勞動相異化。而人類本質的主體性的復歸“只有通過實踐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④。馬克思揭示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是實踐的思想,也為人們找尋通往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要“通過實踐改造對象世界,改造自然界創(chuàng)造物質產品而得到確證”⑤,這種思想為主觀與客觀、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矛盾的解決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則進一步向科學的實踐觀接近。他們將現(xiàn)實的物質生產實踐視作“歷史的發(fā)源地”,強調它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此外,在這部著作中他們對青年黑格爾派作出了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不僅夸大了自我意識作用的唯心主義論,還把人民群眾作為精神的對立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此作了深入地分析和批判,他們剖析了青年黑格爾派思辨哲學的認識論根源并鮮明地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與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家的決裂,成為制定科學實踐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實現(xiàn)了“由早期的理論批判到如今的革命實踐的轉變”⑥,從異化勞動理論到唯物史觀轉變的過渡中所蘊含的與實踐有關的闡述,初步構建出了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框架。
(三)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是在批判唯心主義、批判并超越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缺陷所形成的科學的、全新的哲學思維方式。在初步闡明實踐內容后,馬克思所完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則將實踐作為核心概念貫穿始終。提綱共有十一條,從不同角度能夠將其概括為不同的思想觀點,以馬克思所論述的主要層面為根本,可以“從本體論、真理觀、歷史觀、哲學終結觀四個層面來全面展開馬克思實踐觀的豐富內涵”⑦。首先,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本體是“現(xiàn)實的自然”,它是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基礎上;其次,思維的真理性與現(xiàn)實性只有在實踐中才可以得到確證;再次,決定著人所處以及現(xiàn)有環(huán)境的改變是實踐活動;最后,馬克思的新哲學是對以往舊哲學的終結,而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注重的是“改變世界”的實踐。此后馬克思實踐觀的思想進一步深化形成了唯物史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將生產進一步描述為“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⑧,馬克思對人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作出了更詳細的說明,人們的實踐活動伴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同時也有著社會關系的產生。對于無產階級的目標,馬克思也作出了進一步的論述,“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⑨無產階級所要實現(xiàn)的共產主義,是要付出實際行動的現(xiàn)實運動,這種運動就是改造現(xiàn)存社會狀況的實踐,馬克思在此也真正將哲學運用于生活,指導于人民,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此外,馬克思在著作中將自己制定的新唯物主義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即歷史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實現(xiàn)完全區(qū)別。這種新哲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導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革命實踐,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
總體來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偏重于主體性、活動及其與舊唯物主義的區(qū)分,是新唯物主義暨實踐唯物主義或實踐觀的正面闡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則偏重于結構、歷史敘述及其對德國觀念論傳統(tǒng)的批判,是唯物史觀的正面表達”。⑩馬克思科學實踐觀在十一條綱要中形成,也在馬克思之后人類與社會的探索中而不斷發(fā)展和深化形成實踐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正如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也在不同時代不同形勢下結合著社會實際,發(fā)展成為指導人類和社會進步的科學實踐觀。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思想內涵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具體涵蓋以下幾點內容: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科學內涵是人的“能動的”“感性活動”;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
(一)實踐的科學內涵。實踐的概念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涵義,馬克思并不是實踐的開創(chuàng)者,但卻是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制定了實踐的科學內涵,進而形成了自己科學的實踐觀。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將實踐解釋為人的“能動的”“感性活動”。馬克思反對唯心主義理解中的抽象性與思辨性,認為這種抽象與思辨忽視了人的客觀物質性和現(xiàn)實性,此外,馬克思也反對舊唯物主義解釋中的直觀性與機械性,認為它們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同時,馬克思還保留繼承了其中的積極合理部分,他堅持舊唯物主義中認為的人是具有客觀性、物質性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又繼承黑格爾辯證法中強調的人的能動創(chuàng)造性,并把人的“勞動”看作是人類歷史的動力。馬克思強調了科學的實踐內涵應當包含兩個部分,是人的“能動的”“感性活動”,將客觀性與主體性、物質性與能動性相統(tǒng)一,讓實踐成為“一種以人為主體的改變世界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物質性力量”?。
(二)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馬克思在看待人的本質的問題上,強調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并將實踐看作是理解人類存在的關鍵。第一,在人的實踐活動方面。人類的存在與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都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資料,而這些生產資料便是人們通過社會實踐生產而獲得的,人類在實踐中構成了人的基本屬性,也只有在實踐中形成人類存在的基礎。第二,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它“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社會關系是在人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形成的。人類在社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們在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的同時,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一定的社會關系與生產關系,而這種實踐中的社會生產關系也反作用于社會,“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成為人類存在的根本保障。第三,實踐過程中使人類自身也發(fā)生改變,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人自身的改變也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因為人類在不斷改造與變革現(xiàn)有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塑造環(huán)境與自身,復歸、占有和豐富人的本質,并在最終實現(xiàn)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實踐體現(xiàn)人類的本質,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
(三)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馬克思看待人類社會的本質也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的,提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論斷。首先,社會是由人類所組成的,而人類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過程,推動著社會的前進發(fā)展,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社會的發(fā)展一方面是時間使然的自然歷史過程,而另一方面又是由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去創(chuàng)造的歷史過程,因此實踐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其次,人類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人類之間形成的社會關系都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之上的,另外,人們在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它們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而導致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對矛盾的作用也是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并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傊?,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把社會看作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相統(tǒng)一的對象,并從實踐的角度解釋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研究社會歷史的變革。
(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馬克思認為思維是否具有真理的客觀性是一個實踐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主觀認識從實踐中得來,但是無法辨別其正確性或錯誤性,因此這種主觀認識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只有當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比較才能判斷認識的真理性問題。人們按照主觀認識去實踐,在獲得其結果時進行現(xiàn)實比較來斷定是真理還是謬誤。如果是真理,那么就是人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從而豐富人的認知;如果是謬誤,也將在實踐中去糾正和重新認知。這種相比較的過程就是實踐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實踐作為動力推動認識的發(fā)展,從而不斷獲取新的認知。馬克思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的客觀性,克服了唯心主義靠主觀意志檢驗與不可知論的弊端,同時馬克思將實踐的觀點引入到認識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認知論,使實踐觀與認識論相互補充和作用。
三、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發(fā)展與思想內涵對于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一)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與發(fā)展。馬克思科學實踐觀強調真理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人的認識也要在實踐中進行發(fā)展和完善。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來說也是如此,馬克思科學實踐觀不僅僅是馬克思的自我哲學成果,同時它也不斷地得到繼承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和時代的變化中,在與各國具體國情的結合中不斷發(fā)展并在繼承的基礎上得出新的科學的結論。例如,列寧在俄國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和國外東方落后國家和民族強烈反抗的氛圍下,捍衛(wèi)馬克思哲學基礎的同時,也針對國內國外形勢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原理,即無產階級革命和國家學說,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新原理及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中國的學者便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怎樣將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毛澤東在著作《實踐論》中論述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命題;鄧小平適應中國的發(fā)展要求,針對中國當時國內出現(xiàn)的問題,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江澤民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胡錦濤在總結中國發(fā)展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現(xiàn)如今,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仍在不斷的發(fā)展,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一方面在指導人類與社會在實踐活動中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在指導其自身的發(fā)展,不斷賦予馬克思科學實踐觀以豐富的內容。
(二)有利于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有利于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種自由全面發(fā)展有助于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也是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首先,馬克思將實踐作為一種能夠改變世界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物質性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帶給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支撐,相比較于“環(huán)境決定論”與“教育萬能論”中片面夸大環(huán)境與教育的作用,這種實踐的力量更能帶給人改變世界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源動力,從而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其次,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充分肯定了人是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社會發(fā)展歷程中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因此,人們能夠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在重視實踐活動與積極參與實踐生活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不斷豐富人的本質。另一方面,實踐也在改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條件下,生產力得到提高,人際社會關系得以和諧發(fā)展,人自身各方面素質也在實踐中改善,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與實踐智慧,用于指導以后的實踐活動?!叭送ㄟ^實踐,既改造了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了人類自身?!?人類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證明和接近人的本質,并發(fā)揮本質力量,有利于人能夠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三)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馬克思科學實踐觀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在發(fā)展自身的過程中將具體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理論指導相結合。在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指導下,中國從實踐出發(fā)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國家發(fā)展的理論,再以這些理論指導具體實踐,從而改造客觀世界,使國家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正是因為在正確把握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提下,中國先后在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成功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目標。如今,中國正在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實現(xiàn)過程,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攻堅時期,在2035年將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在2050年實現(xiàn)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過程。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閾中全新的哲學思維方式來理解把握和踐行‘中國夢,將導致我們能夠形成和鞏固對于它的本質內涵、依靠力量及實現(xiàn)途徑等的新認識”?。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下,中國夢的踐行主體即每一位人民將付諸實際行動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助力,此外能夠更好地把握好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關系、政治與經濟等各方面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處理在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要求中所存在的問題,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堅信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目標定會實現(xiàn)。
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為人類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并且其思想內涵仍具有研究和探索價值,能夠在不同歷史時期挖掘有助于時代發(fā)展的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人類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要重視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提高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水平,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當代價值,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60.
②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40.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4.
④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
⑤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48.
⑥李剛.《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探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7):01.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⑨鄒詩鵬.“實踐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相通性——基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探討[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5(04):22.
⑩黃耀霞.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誕生及其歷史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05):18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譚喬紅.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8:32.
?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及其時代發(fā)展[J].紅旗文稿,2007(08):3.
?熊進.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閾中的“中國夢”[J].理論月刊,2013(08):10.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