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麗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采茶劇團,江西 吉安 331300)
采茶戲是一種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戲劇,它主要遍布于南方各地的城鄉(xiāng),其品種繁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其中流行于江西省宜春地區(qū)一帶的采茶戲,俗稱為高安采茶戲。原名為“高安絲弦戲”,它起源于是在早期的高安民間燈歌燈彩和儺舞等民間藝術,是高安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 智慧的農民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豐收、喜慶之際,以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而形成的古老劇種。后來,隨著人民的往來和藝術的傳播,逐漸受贛南、浙江小調及高安鑼鼓戲的影響,于上世紀初形成,后來,逐步吸納其他戲種的精華,歷經時代的洗禮,高安采茶戲也推陳出新,不斷創(chuàng)新,慢慢形成現今比較完整的高安采茶戲。它是采茶戲眾多戲種中的一支,也是我們江西省四大地方戲劇之一。它既有著采茶戲的共性,也有著深厚的地方文化積淀和藝術特性,比如濃郁風情的贛中文化、通俗質樸的語言、淳婉清越的唱腔、剛柔交錯的氣韻、亦莊亦諧的表演風格等。近代以來,歷代高安采茶人堅持與時代同進步,不斷推陳出新,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和借鑒他人之長,不斷豐富發(fā)展,又保留其本身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充分展現地采、高采,深入于戲劇內涵的發(fā)掘和唱、舞等表現手法的革新,實現了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獲得長足發(fā)展,推出了系列藝術精品,比如《四九看妹》、《孫成打酒》、《郎當索》、《樟樹坳風情》、《木鄉(xiāng)長》等。很多劇目和編導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等一系列獎項。如“中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yōu)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和旅游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等等。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歷代高安采茶戲人不斷傳承、發(fā)揚,使得高安采茶戲這支山茶花將開得更加艷麗多彩,芬芳四溢。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采茶戲發(fā)端于鄉(xiāng)村,與古代茶農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因此,采茶戲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同時在傳承和發(fā)展、繁榮中也大量吸納了各類藝術形式的精華與營養(yǎng)。高安采茶戲作為贛中地區(qū)富有自身特色的采茶戲劇種,不但有采茶戲的共性,同時也有其獨特之處,尤其在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表演等更是與眾不同。為此,筆者就這兩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是具有藝術化的高安方言土語。前面提到,高安采茶戲發(fā)端于古代江西宜春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田野,是古代茶農在生產生活中自發(fā)興起的娛樂表現形式,因此,高安采茶戲的舞臺表現語言,包括唱演均是以高安方言為主,它不但是在念白上是藝術化的高安方言土語,而且在采茶戲的唱腔中也把高安方言融匯于其中,這樣,就使得高安采茶戲具有明顯而獨特的地方語言特色和戲曲的韻味。比如:在高安方言中,獨特的聲調的特點體現在"變音"較多,因此,在高安采茶戲曲唱腔中經常有“變調”行腔,如在《四九看妹》中,…….銀心倒茶給四九喝,一聲“茶(ca)來咯”,四九故意聽成“蛇(sa)來咯”;……四九一邊喝茶,一邊又要回應銀心關懷叮囑,”慢點吃(qia)”,……。這些極富高安特色的方言用語,很風趣、形象,地方韻味濃厚,很受本地老表們的喜愛。其次是聲腔藝術風味。一般來說,戲曲的聲腔藝術主要包括“板腔變化”型和“曲牌連綴”型兩大類。由于各種戲曲的歷史淵源、地域特色等原因,他們的聲腔藝術也就會有較大的差別。高安采茶戲作為地方戲曲,傳統性強、區(qū)域性特色明顯,因此,在聲腔藝術屬于“曲牌連綴”型。它調多腔少,曲式結構簡單,聲調樸實無華。基本上是上、下兩句為一個曲調,反復吟唱;節(jié)奏變化不多,行腔也較少。后來,歷代采茶戲曲音樂工作者和演員們把多種劇種的板式變化等優(yōu)點吸納其中,即保留了原曲調基本旋律,又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多種格調的唱腔形式,而且在實踐中,獲得眾多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使得高安采茶戲曲當中有了膾炙人口的經典唱腔和吐字行腔,誕生了自身特色的聲腔藝術風味。第三是諧趣藝術。作為贛中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高安采茶戲由民間流行花燈、彩調進而演變?yōu)殍尮陌?,“絲弦戲”兩種采茶戲,歷經與其他戲種的吸納和借鑒,并與花鼓戲、民間秧歌、采茶小調等相融相補,因而其表現力與欣賞性更強和明顯,更易于激發(fā)民眾的興趣。加之因為唱腔上基本上是民間小調,腔格穩(wěn)定,依腔格填詞和反復唱和等方面的,以及題材上主要反映的是農民群眾的是非觀念、愛憎情緒以及善惡報應等。特別是表演上載歌載舞,歡快活潑。這些特色、韻味,唱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景,都使得高安采茶戲詼諧、幽默、風趣,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并享受其中的美,因此,高安采茶戲很招人喜愛。
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高安采茶戲在表演時唱腔質樸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動作靈活多變。其表演藝術灑脫而獨特,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品味和風格。在高安采茶戲中,最有特色的表演是“對子戲”(小旦、小丑)。其中的旦角通常是略施粉黛,頭飾簪花,手持一方彩帕,身著長褶裙,足穿腳尖綴一紅線球的繡花鞋。步法上基本是以碎步為主,扮相俏麗。同時,配之以悅耳之歌聲,輕松活潑之舞蹈。丑角(俗稱小花臉),通常是頭戴禮帽,穿燈籠褲,一短裙系于腰間。手持一柄折扇,足蹬平底皂靴,鼻梁處涂一豆腐塊大小的白粉。表演風格上亦莊亦諧,插科打諢,趣味橫生。步法上基本是以矮子樁為主。不管扮演何種角色,都要踩矮樁,這在高安采茶戲戲曲中比如小戲《四九看妹》、《補背褡》、《賣雜貨》、《盤廣貨》等表現尤為之多。旦角和丑角在舞臺上一唱一和,構成采茶戲中的美好樂章,給予觀眾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此外,舊時高安采茶戲演出,因無袍套,因此,不論扮演何種角色,均是戴禮帽、穿長袍,手拿摺扇,因而被稱為“長褂子”。同時,在表演時為了更好地表達劇場中的人物之性格和思想感情,高安采茶戲表演者在臺步、禮帽、扇子、胡子等方面探討出了特色明顯的表演技藝,特別是“三小”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此外,高安采茶戲的基本主曲,稱“老本調”。也充分吸取了京劇等劇種的板式變化等有益因素,在唱腔的設計上,也獲得很成功。其中的經典唱腔,也經久不衰。
高安采茶戲是采茶戲中的一個地方戲種,具有獨特的鄉(xiāng)土特色與地域風情。它地域語言濃厚,歌舞并行,幽默風趣,節(jié)奏活潑,風格鮮明,很受觀眾喜愛,是戲曲文化中的瑰寶和“奇葩”,探究其藝術和表演特色,深挖其中潛在的藝術價與和審美價值,能更好地助力高安采茶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