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楊笑顏,曹建琴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黑龍江 大慶 163319)
抑郁癥最早來源于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憂郁癥”,19世紀中葉以后,研究者才對抑郁癥展開相關研究。抑郁是一組低落的情緒的組合,包括憂傷、沮喪、苦惱,這些不開心的情緒持久且強烈,甚至會導致個體的自殘和自殺行為[1]。大學生面臨向成年早期過渡的特殊階段,要面對學業(yè)、社交、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是抑郁癥的高發(fā)期。抑郁個體的領悟社會支持能力較低,無密切的人際關系網絡,當面對來自生活中累積的壓力時,無人傾訴、求助,長此以往抑郁情緒便會逐漸地累積,甚至造成更嚴重的行為后果[2]。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成為疾病和健康的共識,即人都具有社會屬性,醫(yī)學不僅要關注疾病本身,還要關注患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因此,有必要從社會支持的角度探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和應對策略。
抑郁癥是大學生的高發(fā)性心理疾病之一,對個體的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它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可怕。抑郁癥個體的抑郁情緒是毫無誘因的,而且發(fā)生刺激性事件時更會加重這種消極情緒。抑郁個體的情緒變化非??欤瑫蝗粺o原因地變得悲傷。抑郁癥個體會產生自動化消極思維,長期處于自我批評狀態(tài),對于現實事件總是報以消極的預判,所以導致抑郁癥個體長期處于情緒低谷,易憤怒、偏激、自責。抑郁癥個體普遍具有社交焦慮癥狀,不愿意見人,回避社交場景,而抑郁癥個體一旦意志消沉,失去對生活的動力,很可能會產生厭世情緒,長久的壓抑之下,個體可能選擇自殺作為解脫。自殺是抑郁癥個體的極端行為,除此之外,抑郁癥還會導致個體睡眠障礙[3]、食欲下降、非自殺性自傷[4]等行為。
社會支持可以歸類為客觀的社會支持和主觀的社會支持??陀^的社會支持指實際得到的社會支持,包括物質、信息等的提供和幫助。主觀的社會支持即領悟到的社會支持,指個體對社會資源所提供支持的認知和評判。社會支持可以細分為情感支持、物質支持、信息和陪伴,不同的社會關系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根據人際關系理論,社會支持度高的個體其抗壓能力強、心理彈性大。由于抑郁個體的心境障礙,面對消極刺激性事件時,抑郁個體無法得到有效且足夠的社會支持。所以,對于抑郁癥患者,不論采用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都必須同步關注社會支持環(huán)境。
1.人格特征。性格是抑郁癥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性格的人會以不同的心態(tài)看待同一件事情。悲觀、消極的個體總是關注事情消極的一面,加重內心壓抑感。內向、敏感的個體對于外界的刺激知覺更大,難以和外界建立聯系,不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壓力無法排解,只能內耗。神經質的個體情緒調節(jié)能力差,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引起情緒大幅度波動。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過于嚴苛,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壓力,也易導致抑郁。
2.家庭因素。在原生家庭中,家庭的氛圍和教養(yǎng)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家庭氛圍不好,如,父母經常吵架或存在肢體暴力等,會造成孩子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差,增加抑郁的可能性。再者,有些家庭父母對于孩子的期望過高,經常對孩子的錯誤進行過為嚴厲的批評,這會使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也容易導致抑郁。
3.學業(yè)、人際關系累積壓力。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社交失敗造成的社交苦惱會使個體產生抑郁情緒。此外,大學制度不似高中那么苛刻,學習壓力也沒有高中那么大,但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荚噿炜啤⒖甲C失敗引起的強烈的心理落差和自我否定感,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焦慮、抑郁的問題。
4.社會支持。抑郁個體喜歡獨處,沒有親密的伙伴關系,不喜歡和父母進行溝通,沒有穩(wěn)固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當在校園生活中累積的壓力無法排解時,只能在內心極力壓制,忍受到一定的程度,便會產生心理障礙。
1.個人支持系統(tǒng)。大學生要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增加心理彈性。一是要樹立正確且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客觀地看待消極事件,不要一味對自己進行負面預判。要有容我的胸懷,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自身和現實事件。二是積極鍛煉身體。鍛煉身體不僅可以增強身體素質,還可以轉移不愉快的情緒。近年來,“運動處方”被頻繁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中,并取得不錯的效果,但需注意的是,“運動處方”的具體實施要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三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質量是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諸多研究表明,抑郁個體普遍存在社交能力差、社交質量弱等人際關系問題。為了避免抑郁傾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要學會與人交流,合理地發(fā)泄不良情緒。
2.家庭支持系統(tǒng)。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抑郁的重要原因。家人是個體最大的情感支持后盾,在預防和干預抑郁過程中,家庭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為了預防抑郁,家長要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多鼓勵、多夸獎,還要進行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韌性;另一方面,應增強家校合作力度,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構建家校合作平臺。
3.學校支持系統(tǒng)。學校應建立抑郁預警干預機制,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干預。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首先,開展多元化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其次,結合傳統(tǒng)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地教育;最后,多級聯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完善并拓寬心理咨詢系統(tǒng)。首先,提升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豐富其個案解決經驗;其次,提升學生主動咨詢的意識,在教室、宿舍等地舉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團體活動;最后,拓寬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渠道,設置專業(yè)的心理老師,成立心理衛(wèi)生小組,增設線上咨詢渠道,構建完善的網絡心理健康平臺。三是完善危機預警和干預服務機制。首先,要定時進行抑郁普查,及時發(fā)現具有抑郁傾向的個體,及時干預;其次,對于具有抑郁傾向的個體,班主任、輔導員等要積極關注,必要時進行心理咨詢;最后,對于已經影響其心理功能的抑郁癥個體,要請專業(yè)的老師或醫(yī)院的大夫進行咨詢,以免發(fā)生嚴重的行為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