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耀 何艷
·編者按·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即將回歸,三大巨頭有望相聚A股。對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來說,近幾年在5G市場的投入對自己的資金壓力負擔不低,一旦回歸A股融資,或讓其資金面的壓力得到一定釋放。對于中國聯通來說,因其早已經三地上市,融資渠道早已定型,若在美國退市,則對于融資能力有一定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到其新項目的投入。此外,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因擁有了新的融資通道,其市場占有率或將進一步提升,而這又將對聯通帶來經營上壓力。當然,5G時代,隨著蛋糕的幾何倍的擴大,原先4G時代相殺的慘烈格局應有所緩和,互相合作機會或更為突出。
三大電信巨頭中,除了中國聯通早已在A股上市外,多年來,有關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回歸A股上市的傳言也一直不斷,特別是2020年底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啟動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退市程序后(后又于數日后取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回歸A股融資的步伐明顯加速。
3月9日,中國電信在港交所發(fā)布公告,稱其擬申請A股發(fā)行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此后不久,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于3月25日2020年全年業(yè)績電話會上表示,注意到內地資本市場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紅籌企業(yè)回A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公司正在積極跟蹤、研究。楊杰的表態(tài)或意味著,中國移動回歸A股的日程也在臨近。
表面上,電信行業(yè)三大巨頭在A股聚首,能夠讓A股投資者充分享受到電信巨頭高速成長的成果,募資投向上也對我國5G產業(yè)發(fā)展以及新基建帶來很大的撬動作用。但介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體量,其一旦在A股市場成功獲得融資機會,短期內也必然對存量資金維持的A股市場帶來一定資金分流壓力,導致資本市場波動。另外,兩大巨頭因有了新的融資通道支持,發(fā)展速度很必然會進一步加速,這對目前市場份額本處于弱勢的中國聯通而言,或有一定壓力。
[從規(guī)模和利潤表現來看,中國移動依然保持了4G時代的“王者”氣象,而聯通雖然發(fā)展迅速,但依然是三者中最弱一環(huán)。]
對比三家電信巨頭近幾年經營情況,不論是從營收規(guī)模,還是凈利潤角度,可以看到中國移動一直是“王者”。從最新出爐的2020年“成績單”來看,中國移動實現營業(yè)收入7680億元,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分別錄得3936億元和3067億元,中國移動營收規(guī)模已經超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加和;凈利潤方面,中國移動實現金額為1078億元,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分別錄得209億元和125億元,中國移動的凈利潤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總和的3倍多。如果按照以三家公司在行業(yè)中地位劃分,中國移動好比是三國時期的“魏”,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分別代表著“吳”和“蜀”。
從表1來看,雖然在營收增長上,三大運營商2017年以來均實現增長,但收入規(guī)模增速卻都不快。凈利潤方面,三者不再同步,之間存在明顯分化。比如中國移動,2020年的凈利潤實現額還不如2017年,相當于發(fā)展4年后出現退步;中國電信2020年的凈利潤雖比2017年高,但實際上也比不上2018年,基本負增長;中國聯通近幾年是一直增長的,但因其前期實力太弱,經營業(yè)績基數很低,即便是業(yè)績出現了連續(xù)增長,實現金額仍在三家公司中“吊車尾”。
俗話說“一葉知秋”,從三家公司財報披露的數據不難看出,電信巨頭們的業(yè)務構成在這幾年是不斷變化的,曾經收入蛋糕中占比很高的語音收入(電話費、裝機等收入)如今已經越來越低了,2017年至2020年,中國移動語音業(yè)務收入同比下降了49.79%,中國電信語音收入同比下降33.74%,中國聯通語音業(yè)務同比下降33.69%。
相較于傳統(tǒng)語音業(yè)務收入的持續(xù)下降,三大巨頭的互聯網相關收入卻在一路攀升。2020年,中國移動無線上網業(yè)務和有線寬帶業(yè)務合計實現收入4465億元,占到當年營業(yè)收入的60.73%,相較2017年同類業(yè)務收入合計增長了15.30%;中國電信的互聯網業(yè)務收入在2020年達到2080億元,占當年營業(yè)收入的52.86%,相比2017年的相關收入也增長了20.55%(見表2)。
在互聯網業(yè)務收入持續(xù)增長的背后,主營收入占比越來越高的互聯網業(yè)務的競爭卻是“硝煙”不斷的。如在中國電信傳統(tǒng)強項有線寬帶業(yè)務上,早年間還是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兩強相爭,中國移動還只是小弟。資料顯示,2017年時,中國電信的有線寬帶收入是中國移動的將近兩倍。但隨著中國移動的發(fā)力,中國電信的“霸主”地位最終被中國移動奪得。2020年末,中國移動固網家寬用戶已達2.1億戶,中國電信為1.58億戶,中國聯通為0.86億戶。
在有線寬帶市場競爭中,中國電信并沒能守住陣地,顯然對自己的營收明顯不利,但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中國移動傳統(tǒng)優(yōu)勢的手機上網領域,中國電信反而是步步生花,手機上網收入從2017年以來一直持續(xù)增長,增長幅度達43.79%,而同期的中國移動無線上網業(yè)務除了2018年能夠同比增長6.41%外,此后兩年,相關業(yè)務收入一直徘徊不前。
在手機上網業(yè)務持續(xù)增長之外,移動電話用戶增長方面,中國電信也在2020年再下一城,其2020年成為三家運營商中惟一一家實現移動電話用戶數正增長的公司,移動用戶數增長了1459萬戶,而同期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則分別下滑了835.9萬戶和1266.4萬戶。
[5G商用帶來的明顯效益讓三巨頭競爭態(tài)勢在多方面顯現,為抗衡中國移動的進迫,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選擇聯合起來共建共享5G建設?;驗閼獙@一局面,中國移動也拉來中國廣信,發(fā)力700MHz頻段。]
在互聯網業(yè)務已經成為通信運營商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如何推動相關業(yè)務的發(fā)展,實現收入的持續(xù)增長,成為三家運營商進行改革的重要方向。
2G、3G、4G時代,三大運營商之間各自為戰(zhàn),直接導致電信行業(yè)的ARPU值(AverageRevenuePer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持續(xù)走低。拿中國移動來說,其2017年移動4G的ARPU值還為66.4元,到2019年時已經降至49.1元。雖然用戶數量和新業(yè)務項目在增多,但三家電信巨頭的總營收增長卻甚少,尤其是中國移動增長最慢。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總營收由2017年的7417.85億元上升至2019年7490.31億元中國電信總營收由由2017年的3662.29億元上升至3757.34億元,中國聯通由2017年的2759.03億元上升至2916.6億元。
對于我國電信行業(yè)的現狀,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的電信運營行業(yè)已經非常成熟,行業(yè)消費早已達到峰值,雖然有迭代升級,但三家的價格戰(zhàn)此起彼伏,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不再有新增機會,目前行業(yè)市場處于存量市場階段。“大家在有限的存量市場下拼殺,不是共同增長,而是此消彼長”王赤坤如是說。
事實上,在經過三家運營商多年的拼殺以后,個人用戶端市場規(guī)模新增機會確實已經不大,以行業(yè)內老大中國移動為例,據114通信網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的移動電話用戶數2020年的1月份時尚有9.49億,到了2020年12月份,已經下降至9.42億。在移動用戶市場處于存量階段,如何通過運營提高ARPU值已成為相關公司提高收入的重要問題。
5G的正式商用或是一個好的契機。在信息通信技術的蓬勃與興起和綜合信息服務需求的不斷升級下,通信運營商有了提高ARPU值的機會。
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聯通的移動用戶ARPU值為42.1元,同比提升了4.1%;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ARPU值為人民幣47.4元,降幅同比收窄4個百分點;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ARPU值同比下降至44.1元,降幅也有所收窄。這樣的變化顯然是與三大電信運營商在5G業(yè)務上發(fā)力有著密切關系。其中,中國移動5G套餐客戶ARPU較遷轉前提升6.0%,而中國電信2020年末5G的ARPU值也高達65.6元,明顯高于4G。
正因5G商用帶來的明顯效益,三巨頭在5G領域的競爭態(tài)勢也在多方面體現。以中國移動為例,僅2020年,中國移動5G相關投資共計人民幣1025億元。據C114通信網統(tǒng)計的一份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
數量達9.42億戶,其中5G套餐客戶達到1.65億戶,比去年凈增1.62億戶,其市場占有率達51.93%;而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為3.51億戶,其中5G套餐客戶為0.82億戶,市場占有率為25.77%;中國聯通最弱,擁有移動用戶3.06億戶,其中5G套餐客戶為0.71億戶,市場占有率最低,為22.29%。如此數據對比說明,中國移動因用戶基數最大,在目前的5G用戶數量方面占居了明顯優(yōu)勢。
壓力之下,為抗衡中國移動在5G市場的強勢,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如《三國演義》中孫劉聯合抗曹一般聯合起來,共建共享5G建設,擬建成全球首個規(guī)模最大的5G共享網絡。其中,在2019年,中國電信投資93億元,建成5G基站4萬站;2020年全年,其資本支出的848億元中有392億元用于5G。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2021年其資本開支預算為870億元,其中5G資本開支約397億元。而中國電信的“盟軍”中國聯通2020年的5G開支約340億元,預期2021年5G開支約350億元。
相關資料顯示,兩家公司計劃在2021年底累計開通70萬座5G基站,全年新建32萬座5G基站,目標5G網絡覆蓋范圍擴大到所有縣城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
另據中國聯通披露,截至2020年末,其與中國電信“結盟”后,已累計為雙方公司節(jié)省網絡建設成本超過760億元,網絡運營成本大幅降低,并大大縮短了網絡建設周期。從結果來看,雙方顯然已經嘗到了結盟的甜頭。
對于通信霸主中國移動而言,因做老大已久,其5G建設方面一開始是獨力運行的。資料顯示,2020年9月,中國移動基于云化、集中化的SA核心網已投入使用,全年新建約34萬個5G基站,累計開通39萬個5G基站,為全國所有地級市、部分縣城及重點區(qū)域提供5G服務,建成全球技術領先、規(guī)模最大的5GSA商用網絡。獨自建設5G,很顯然在成本投入上無疑要遠超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共建共享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公司流動資金的緊張。2020年末,資產負債率由2019年末的32.04%上升為33.28%。
為了避免自己“兵敗華容道”,中國移動也開始考慮起合作共建方法。2020年5月,中國移動母公司向新獲得5G牌照的中國廣電拋出了橄欖枝,雙方簽署5G共建共享的協議,約定雙方共同建設700MHz無線網絡,中國移動向中國廣電有償共享2.6GHz網絡。而就在今年1月,在中國移動被傳出將從美國退市消息后,雙方又在5G網絡建設、網絡維護、市場合作、網絡使用費結算四個方面簽訂了子協議,加快5G網絡覆蓋。根據披露,中國移動今年全年計劃新建2.6GHz基站12萬站左右,并擬與中國廣電聯合建設700MHz基站40萬站以上,于2021年~2022年建成投產。
對于中國廣電700MHz頻段,中國聯通其實也是有所“垂涎”的,前不久其就提議要四家運營商共享700MHz5G網絡。但對此,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700MHz頻率的主體是廣電,我們需要和廣電一起討論可行性和可能性。當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需要認真研討,采用市場化的方式確定?!逼浔澈蟮臐撆_詞是耐人尋味的。
5G時代,三家巨頭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又有相互合作,甚至還拉上了5G新勢力中國廣電一起玩。很顯然,如此的安排給未來的電信行業(yè)格局增添了更多新變化。
[4張5G商業(yè)牌照,2個5G實體網絡,可以在保證足夠市場競爭強度的前提下,保證總體的規(guī)模經濟效益,總體和4G時代相比,市場的競爭強度會有所下降。]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即將回歸,對A股市場和國內通訊市場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對此,北京郵電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葛欣對《紅周刊》記者表示,5G需要巨大的投資,三大運營商聚首A股,既為網絡投資籌集了資金,也解決了長期困擾三大運營商資本市場和客戶市場不統(tǒng)一的困難,讓中國廣大消費者可以分享公司成長的紅利,是雙贏的新局面。
葛欣進一步解釋稱,“4張5G商業(yè)牌照,2個5G實體網絡,可以在保證足夠市場競爭強度的前提下,保證總體的規(guī)模經濟效益,總體和4G時代相比,市場的競爭強度會有所下降?!?/p>
國盛證券通信行業(yè)分析師宋嘉吉也認為,隨著中國電信未來在A股上市,將進一步穩(wěn)固運營商“A+H”兩地上市的資本格局,同時也將會為A股的通信板塊帶來更多的關注和資金。而國信證券則認為,電信回A反映了國內運營商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入,為產業(yè)數字化轉型助力,在經濟社會中貢獻更多的價值,看好運營商5G時代的價值提升。
5G時代,疊加新的融資環(huán)境背景,三大運營商格局會否就此有新的改變呢?對此,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chuàng)始人丁少將認為,“5G時代,三大運營商面臨的機會和挑戰(zhàn)基本類似,但中國移動因為資金、用戶資源、運營效率更有優(yōu)勢,因此很可能會依然處于領跑位置。從上下游來看,在運營商5G網絡覆蓋不斷擴大的情況下,5G手機會在未來2~3年實現普及,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yè)的5G業(yè)務也會在網絡優(yōu)化和終端豐富的基礎上,有實質性發(fā)展。同時,5G在社會生產方面的支撐作用也會進一步凸顯,成為整個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p>
從各自優(yōu)勢角度考慮,葛欣認為,“中國移動在傳統(tǒng)個人市場的優(yōu)勢將進入瓶頸期,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在政企客戶市場發(fā)揮更加突出的作用?!?/p>
5G時代,電信運營商也在積極轉變思路,在新領域布局是毋庸置疑的。對此,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通信和ICT咨詢部總監(jiān)陶旭駿對記者表示,現在運營商基本已經完成5G時代的商業(yè)布局:一是云網融合;二是大力進入產業(yè)互聯網領域;三是大力進入智慧城市領域。
陶旭駿進一步解釋稱,“在智慧生活方面,實際上進展不大。智慧家庭領域,需要既有開放合作,又有核心能力。實際上全球運營商都沒有真正成功的商業(yè)實踐。要么是核心能力在廠商手中,要么是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殺手應用和對應場景。5G的消費者業(yè)務也是這樣的困境。實際體驗和4G差距不大,沒有殺手應用和場景,極端依賴終端體驗網絡優(yōu)勢?!?/p>
5G時代,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三大運營商又如何在數字經濟中分到一杯羹?對此問題,陶旭駿坦言,“運營商要么安于管道化,但是中國三大運營商都是大型運營商,這不太可能。要么就只有介入終端、應用的生態(tài)養(yǎng)成。投入大,難度高,競爭強。可能的方法是聯盟或投資?!?/p>
葛欣也認為,“5G時代,產業(yè)的數字化轉型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傳統(tǒng)的咨詢公司和集成公司將會有更大的商業(yè)機會?!?h3>新增長點理想豐滿、現實骨干退居平臺服務商角色或為明智選擇
[三大電信運營商競爭的關鍵點已經轉向,政企客戶方向的開拓、云網融合擴展等成為三大運營商發(fā)力的新方向。]
在4G時代,三大運營商競爭的關鍵點還在于存量用戶的轉化,而到了5G時代,隨著新業(yè)務新盈利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三大電信運營商競爭的關鍵點已經轉向,政企客戶方向的開拓、云網融合擴展等已成為三大運營商發(fā)力的新方向。
具體來看,近幾年,中國電信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無相關信息披露)除了互聯網外,收入占比最高的便是信息及應用服務(中國移動為應用及信息服務)收入,而該項服務內容主要包括IDC、云服務、政企應用等,主要面對的便是政企客戶。從兩家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其相關收入均在持續(xù)增長(詳見表3),而且占總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
另外,根據中國移動披露的數據顯示,在政企業(yè)務方面,2020年其政企客戶數達到1384萬家,凈增356萬家,政企業(yè)務實現收入1129.20億元,同比增長25.8%,收入占比達到16.2%。專線收入達到240億元,同比增長19.3%;DICT(互聯網大數據融合型智能應用)的收入達到435億元,同比增長66.5%。而物聯網智能連接數量也達到了8.73億。
中國電信在這方面同樣沒少下功夫,產業(yè)數字化(包括行業(yè)云、IDC、組網專線、物聯網、互聯網金融業(yè)務、集成等信息化業(yè)務,主要面向政企客戶)增長速度同樣很快,2020年收入達到840億元。2021年,其資本開支規(guī)劃為870億元,其中產業(yè)數字化投資占比達到25.3%,中國電信未來的資本開支計劃展現了其加快產業(yè)數字化轉型的決心。
中國聯通雖然在信披上極其“含蓄”,但其也曾表示,政企業(yè)務逐漸成為拉動公司收入增長的新動能。2020年,其ICT(信息通信技術)業(yè)務收入134億元,同比增長33.4%;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及云計算業(yè)務收入達到234億元,同比增長26.1%;物聯網業(yè)務及大數據業(yè)務收入分別達到42億元和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0%和39.8%。
除了政企客戶市場,云網融合領域的投資競爭也是非常明顯。在2020年11月舉行的天翼智能生態(tài)博覽會上,中國電信高層曾透露,“云計算將成為中國電信主業(yè)”。而從中國電信回歸A股募資用途,也可看出其對“云”的重視。據悉,中國電信未來3年計劃在5G產業(yè)互聯網建設、云網融合新基建項目、科技創(chuàng)新研發(fā)項目中總共投資1021億元,三個方向獲得配額分別為214億元、507億元、300億元,而初步利用募集資金投資額分別為114億元、270億元、160億元,合計544億元。從其計劃看,云網融合新基建的投資額是其他二者之和。
事實上,在傳統(tǒng)業(yè)務增長放緩之時,云計算早已成為了運營商新的增長點。2020年中國電信全網云業(yè)務達到138億元,同比增長58.4%,作為全球云服務能力排名第一的運營商,中國電信天翼云的發(fā)展始終保持著高增長的態(tài)勢,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繼續(xù)位居前列。機構預計中國電信未來將會把云計算業(yè)務獨立出來,一方面是為了整合云資源,來強化云業(yè)務研發(fā)運營與生態(tài)合作,助力“云改數轉”戰(zhàn)略更好落地;另一方面是可以更好的遵循云計算市場和技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運作,使得天翼云能夠放開手腳,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升自身整體競爭力。
據《中國云計算發(fā)展白皮書(2020)》顯示,2019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1334億元,同比增長38.6%,預計到2023年,云計算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300億元。另據中國信通院的調查數據,未來3年80%的企業(yè)將繼續(xù)增加公有云的投入,90%的企業(yè)將繼續(xù)增加私有云的投入。在后移動互聯網時代與各行各業(y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運營商希望擺脫傳統(tǒng)流量管道地位,多元化收入來源,主要發(fā)力領域之一就是云計算。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丁少將認為,通信運營商在云服務、物聯網等業(yè)務領域仍存在難題,因為它們面臨互聯網企業(yè)的強力競爭,無論從過往還是現實來看,運營商很難同時做好云管端工作,因此做好技術平臺服務商角色,將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主動權和核心角色交給互聯網和終端企業(yè),或是明智的選擇。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三大運營商對5G、云計算等的加碼,也為市場上其他合作方帶來一定機遇。比如,中國電信公示的2021年服務器集中采購項目中標名單,華為、紫光華山、浪潮、曙光等廠商中標,國產芯片數量占到本次公布服務器的20%,達到2.48萬臺。從價值量上來看,根據中標結果測算,鯤鵬占其中55%,HG占比45%。電信行業(yè)率先開展行業(yè)信創(chuàng),性能最好的海光、鯤鵬成為主要受益芯片廠商。
中信證券表示,以運營商為代表的高算力需求行業(yè)信創(chuàng)應用率先落地,有望帶動后續(xù)金融、能源、互聯網領域的信創(chuàng)進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