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曾棟,莫尊理
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蘭州730070
2西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蘭州730070
關鍵字:化學紀錄片;價值;科普
科普工作是一項長期而有意義的事業(yè),事關未來國民科學素養(yǎng)的健康發(fā)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科普工作一直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上發(fā)表了關于科學普及的重要講話之后,科普工作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瘜W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學科,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然而公眾對化學仍舊存有一些負面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各種科普工作中,化學科普尤為必要和關鍵。過去的科普載體主要是以科普書籍為主,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速,快餐文化盛行,風格輕松愉快的科普紀錄片就更加受到觀眾的青睞。以往學者對科普圖書的相關研究較多,然而在科普紀錄片方面的論述尚屬空白。筆者以化學科普紀錄片為切入點,對其內涵和價值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于什么是紀錄片,有多種說法。其中有學者提出紀錄片“是對某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或歷史事件作紀實報道的非虛構的電影或錄像節(jié)目”[1]。1994年日本 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是否存在一般意義上紀錄片的定義?”,88%的受調查者認為紀錄片沒有一般意義的定義。無獨有偶,在一些歐美國家的類似調查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2]。臺灣國立藝術學院音像記錄研究所副教授李道明曾說,“我在臺灣教學生電影課的時候,往往會在課程開始前問學生什么是紀錄片,讓他們給紀錄片下定義,經過一年左右的課程,我又在最后一堂課上,再請他們給紀錄片下定義。結果在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往往自信地認為什么是紀錄片,但到了學習結束的時候,對于什么叫紀錄片就感覺越來越糊涂。因為他們在一年時間里,了解了一百年左右電影史的發(fā)展,特別是最近一二十年西方紀錄片的發(fā)展以后,發(fā)現很難再簡單地定義什么叫紀錄片[3]”。《2019年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從紀錄電影、電視紀錄片、新媒體紀錄片、紀錄片產業(yè)、紀錄片傳播多個維度對如今的中國和世界的紀錄片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剖析,從中可以發(fā)現無論是關于選題、技術、制作團隊、傳播方式還是產業(yè)運營,和過去相比都形成了新的態(tài)勢[3]。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紀錄片的內涵和外延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過去的范式已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如今,科學紀錄片在紀錄片市場大放異彩,受到了廣泛關注。在眾多作品中,BBC的紀錄片品質最高、口碑最好、影響最大??茖W紀錄片兼具科學的嚴謹求真和人文的休閑娛樂,是老少皆宜的科普素材?!翱萍紕?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绷暯娇倳浽凇翱萍既龝鄙系倪@一重要講話,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我國科學普及事業(yè)的發(fā)展,意義十分重大[4]。化學科普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社會教育工程,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5]。化學科普作為科普的一個類型,化學紀錄片作為科學紀錄片的一個分支,其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市面上關于化學的紀錄片數量不少,呈現百花齊放之態(tài)。其中口碑較好的有《美麗化學》、《我們需要化學》、BBC《化學史》、《現代煉金術士——英國皇家學會 2012圣誕講座》、《麻省理工公開課:魔術背后的化學》、《門捷列夫很忙》。
《美麗化學》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制作的一個科普項目,用百微鏡頭記錄化學反應,分為24集。在超高倍鏡頭下,司空見慣的化學反應化成了光與影的交響樂,原子分子的圓舞曲,讓觀眾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滿了動態(tài)的和諧之美。憑借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優(yōu)良的制作,該片在國內外收到了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
《我們需要化學》是上海教育電視臺推出的系列科普專題片,共有6集。分別講述了“化學的起源”“化學與人類飲食”“化學與材料科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展望未來化學”等幾個主題。當前社會存在著一些反化學的聲音,制造化學的負面新聞,過分夸大化學的危害,對化學的貢獻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甚至在央視的廣告中都出現了“我們痛恨化學”這樣的字眼,由此可見,國民的化學素養(yǎng)尚有待提高,對公眾進行化學科普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段覀冃枰瘜W》整部劇深入淺出,輕松活潑,將生活中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jié)還原為深刻的化學問題,可謂是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BBC《化學史》共有3集,雖然篇幅較短,但是內容卻很豐富。其時間線從煉金術時期跨度到現代化學時期,內容從煉金術士對煉金術的摸索發(fā)展到如今科學家對高科技材料的研發(fā)。該片可以稱得上是包羅萬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觀看本片,觀眾可以對化學學科的發(fā)展歷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F代化學絕不是僅憑煉金術的簡單拼湊,就能夠憑空產生,輝煌燦爛的現代化學成就背后,是無數化學家對化學事業(yè)的孜孜追求,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頂尖思想的具現化。
《門捷列夫很忙》是央視于2020年重磅推出的一款科普紀錄片,共有5集。其內容全部取材于大眾日常的衣食住行。雖然以門捷列夫為名,但是在劇情中,門捷列夫只是以動畫形象作為內容切換的銜接和過渡出現。相較于以上幾部紀錄片,本記錄片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胃口,詼諧幽默的臺詞,設計精巧的實驗,生動有趣的劇情,牢牢地掌控住觀眾的獵奇心理,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1 時代使命——化學科普工作的必然要求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然要求青年們具備實現夢想的能力,其中關鍵能力之一就是科技創(chuàng)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技創(chuàng)新無法通過拍拍腦袋、靈光一現就能夠無中生有。只有科學工作者沉下心來,用心鉆研,努力奮斗,科技創(chuàng)新的種子才有可能生根發(fā)芽,長成蒼天大樹。每個孩子都擁有各自不同的潛力,具備無限多的可能。然而很多天資聰穎的兒童由于在童年時期缺少科學啟蒙,遺憾地與科學之路失之交臂。習總書記將科普工作的定位,上升到了和科技創(chuàng)新一樣的高度,正是給每個孩子一個挖掘自身科學潛能的機會,通過科普真正認識到自己在科學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然會全力以赴地努力學習。
2.2.2 歷史呈現——化學科普工作的應有之義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對歷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初心的叩問、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升華。只有不忘來路,才能走好正路,才能開辟新路[6]。習總書記曾經說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的領域中,科學史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教科書或者其他教輔資料中,選用的科學史往往是輝格史,即以現代科學觀去評判過去的人所做的科學工作。例如大名鼎鼎的“燃素說”,很多教師談到燃素說,往往是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態(tài)度——燃素說是毫無科學根據,一無是處的謬論。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燃素說當然不是科學,但是在化學學科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燃素說的確做出了它獨特的貢獻。燃素說在當時具有比其他理論更加明顯的優(yōu)點——理論本身較為簡單,而且可以成功解釋一些化學現象。根據實證主義科學觀,燃素說在當時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科學。后來拉瓦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氧化說,終結了燃素說,這是一個相當長久的過程,如果沒有燃素說的堅定支持者舍勒和普利斯特利前期工作的鋪墊,拉瓦錫也無法從中找到靈感,發(fā)現燃素說的漏洞并建立新的理論。一切過往,皆是序章。失敗的歷史也有著它特殊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失敗乃成功之母,正是有了這些失敗的經歷,科學的每一次進步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2.2.3 認識化學——化學科普工作的終極追求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辯證來看,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大眾對于化學的態(tài)度還是處于非黑即白的簡單認識層面上。很多新聞媒體對化學危害過分宣傳,夸大事實,一些不具備科學素養(yǎng)的新聞工作者對自己并不熟悉的化學領域大談特談,指點江山,將化學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形象。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前央視主持人柴靜“自費”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這部103分鐘的紀錄片中,柴靜將我國的化工產業(yè)貶低的一無是處,是許多災禍的源頭。由于她本人身份的特殊性,這部紀錄片在社會輿論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力。很多群眾對我國關于發(fā)展大化工的頂端設計產生了質疑,要求限制甚至關停這些企業(yè)和產業(yè)。但隨后事情的發(fā)展卻非常戲劇化,“自費”拍攝的背后是美國福特基金會下屬機構 NRDC支持的結果,大量造假的數據,海量水軍的評論都表明這件事本身絕不是簡單的個人事件,其中牽扯著中美兩國之間的無形博弈?;瘜W是一個神魔同體的存在,它既可以造福人類創(chuàng)造價值,也可以危害社會造成災難?;瘜W會走向何方完全取決于使用化學的人類本身,大禹治水的智慧早已告訴我們逆境可以化作順境,挑戰(zhàn)也可變?yōu)闄C遇。面對化學,我們既不需要過分崇拜,也不必太過恐慌,而這就需要化學科普為大家普及化學知識,提升大眾的化學素養(yǎng)。
2.2.4 傳播文化——化學科普工作的天然屬性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從誕生起就開始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瘜W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相應地社會也反過來作用于化學,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推動文明的進步。從波義爾的《懷疑派化學家》到道爾頓的《化學哲學新體系》再到拉瓦錫的《化學基礎論》,近代化學成就對哲學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哲學思想的指導也為化學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7]?;瘜W和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息息相關。中國人流行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餐桌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屬于化學文化的一部分,人們的衣食住行更是處處聯(lián)系著化學文化。因此,化學紀錄片在傳播化學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也是對化學文化的一種宣傳。
國外的化學紀錄片在選題、策劃、拍攝等方面都有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科普紀錄片產業(yè)已經非常成熟,能夠創(chuàng)造豐厚的經濟效益[8]。這意味著科普紀錄片能夠自生血液,自給自足,失去國家財政的扶持也能順利發(fā)展,這是未來我們努力奮斗的目標??破占o錄片的重要意義不是簡單地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對大眾精神層面的提升。科普紀錄片肩負著傳播正統(tǒng)的科學觀、價值觀、文化觀的光榮使命,是主流思想的體現??v觀國內紀錄片市場,紀錄片的類型還是以人文歷史居多,科普類的紀錄片相對較為稀少,就算是國內比較膾炙人口的幾部精品科普紀錄片,相較于國際頂尖水平的同類作品還是略有不足。今日之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節(jié)點,提升自身文化軟實力,對外宣傳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少不了中國紀錄片的強力支持,這要求我們的科普紀錄片能夠在國內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去粗取精,在國外優(yōu)秀的作品中去偽存真,借鑒創(chuàng)新,內外結合,創(chuàng)造出富有中國自身特色的科普紀錄片。
如今,媒體行業(yè)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lián)網的興起催生出了許多新型產業(yè),各種視頻平臺在此浪潮中水漲船高,吸引了大量的流量和財富。傳統(tǒng)的電視頻道逐漸失去了對觀眾的吸引力,海量的自媒體應運而生,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其中也不乏科普類短視頻[9]。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媒體使用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科普抗疫信息,向全人類傳授科學抗疫的中國方案,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力量。新的態(tài)勢要求我們做出新的調整,傳統(tǒng)的紀錄片行業(yè)也需要在互聯(lián)網+的新常態(tài)下做出變革,積極擁抱時代浪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自我革新,從上到下,從思想意識到拍攝宣傳都能夠有所突破,這樣才能拍攝出更加品質優(yōu)良、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