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丹,張會新,張利平,洪應平,蘆夜召,崔 凱
(1.中北大學,電子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科學與動態(tài)測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 030051;2.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76)
隨著新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壓力傳感器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同時,人們對壓力傳感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都開始了對柔性壓力傳感器的研究,以實現(xiàn)傳感器的柔性、輕薄、可折疊等特點[1]。
根據(jù)壓力傳感器技術的不同,常分為壓電式[2]、壓阻式[3-4]、電容式[5-6]以及光學式[7-8]等。其中基于光學機理的光纖壓力傳感器具有抗電磁干擾、傳輸距離遠、柔韌性好、便于復用、重量輕等優(yōu)點,成為了學者們的研究熱點[9]。根據(jù)測試方法的不同,光纖壓力傳感器的種類也多種多樣?,F(xiàn)今光纖測試方法主要分為光損耗[10]、 光時域反射(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OTDR)和光頻域反射(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OFDR)技術[11]。其中OFDR與OTDR技術是分布式測量的主流方法,可以檢測到大范圍傳感區(qū)域內(nèi)的信號變化。而且,與OTDR技術相比,OFDR空間分辨率不受信噪比和動態(tài)范圍的制約[12]。
綜合考慮,本文根據(jù)OFDR技術實時測量的光纖的應變值,從而實現(xiàn)對不同壓力的檢測。為了進一步提高光纖壓力傳感的靈敏度,提出一種膜片式倒凹槽結構的增敏模型,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為柔性基底,普通單模裸光纖進行傳感的光纖壓力傳感器。當傳感器受到法向壓力時,PDMS既能保護脆弱易斷的光纖,又利用受壓形變的帶動作用,使光纖發(fā)生軸向拉伸。
傳感器的三維結構及尺寸圖如圖1所示,上層的觸頭層為受力接觸面,由PDMS制成。下層為帶有圓形凹槽結構的薄膜層,內(nèi)部嵌入未處理過的單模裸光纖,薄膜層同樣由PDMS制得。
(a)傳感器三維結構圖
制作基于PDMS柔性襯底的壓力傳感器的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傳感器的制作過程示意圖
將PDMS (sylgard 184,dow corning)的預聚物和固化劑按照質量比10∶1進行混合,攪拌至混合物成奶白色后停止攪拌。然后將混合物放入真空烘箱中抽真空30 min,去除混合物中氣泡。為了便于脫膜,需要在模具內(nèi)部各個壁面上均勻的涂抹一層凡士林,然后將光纖放入模具中,并對光纖施加一定的預應力,其目的是使其繃直,減少測試時由于光纖未繃直帶來的誤差。接下來將脫泡后的PDMS混合液慢慢倒入處理好的模具中,靜止2 h后放到60 ℃的加熱板上,固化2 h得到柔性光纖壓力傳感器。
利用基于背向瑞利散射原理的OFDR系統(tǒng),對光纖壓力傳感器進行檢測。當在觸頭臺上施加法向壓力的時候,觸頭臺發(fā)生形變,而下面的PDMS薄膜層整體被壓縮,使內(nèi)部光纖發(fā)生形變,增大了光纖軸向的應變,從而導致光纖的背向瑞利散射信號頻率發(fā)生漂移,所以光譜漂移與光纖的應變成正比。通過對OFDR測量儀內(nèi)部的參考臂與信號臂的測量信號進行快速傅里葉變換及相關運算,得到光譜漂移量。
(1)
式中:λ和Δλ分別為平均光波長和光的波長漂移值;v和Δv分別為平均光頻率和光的頻率漂移量;Ks為應變校準常數(shù)。
一般對于鍺硅酸鹽玻璃纖芯光纖,應變校準常數(shù)為
Ks=0.78
(2)
Ks主要由光纖纖芯的摻雜種類和濃度決定,其次還受到包層成分與涂覆層成分的影響。
計算出光纖頻率的偏移量后,光纖的應變量可以用式(3)表示[13]:
(3)
因此經(jīng)過OFDR測量儀內(nèi)部進一步編碼,可以導出相應的應變值。我們只需要得到應變與壓力的關系,就可以準確測出所受壓力的大小。
采用Abaqus軟件對傳感器模型進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首先對傳感器建模,由于傳感器的結構對稱,所以采用二維軸對稱單元模型進行計算。其次值得注意的是觸頭層和下面的柔性襯底的作用是進行力的傳遞,增加光纖的形變,因此仿真中選用Mooney-Rivlin超彈性模型設置PDMS材料的參數(shù)。同時,因為光纖(直徑125 μm)相對于傳感器的整體尺寸來說非常小,所以我們的仿真模型不包括光纖。
圖3(a)和圖3(b)為在100 kPa法向壓力下的傳感器形變圖及軸向應變的分布情況??梢钥闯觯雒裟P陀捎诘撞康牡拱疾劢Y構,相比于普通模型來說對觸頭臺下方的PDMS薄膜層沒有向上的支撐力,約束減少,所以在同樣載荷下,增敏模型會發(fā)生更大的形變。
(a)普通傳感器模型
圖4(a)為增敏模型在100 kPa壓力時,距離觸頭臺不同深度d(參見圖3(b)中標注)處的應變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距離觸頭臺底面不同深度的應變分布不一樣,在觸頭臺的正下方的位置(x為0~5 mm,參見圖3(b))的應變比其他位置的應變分布更加均勻。仿真結構厚度為4 mm時,在深度d為3 mm處的應變較其他兩個深度的應變更大。因此,可以確定光纖嵌入的位置以及測量點的位置為觸頭臺的正下方3 mm處。根據(jù)圖4(a)的分析結果,進行仿真,記錄仿真中在觸頭臺正下方深度為3 mm處不同壓力所對應的應變,觀察兩種模型對靈敏度的影響,如圖4(b)所示。由圖4(b),可以很明顯發(fā)現(xiàn),帶有倒凹槽結構的光纖壓力傳感器的應變更大,從而實現(xiàn)增大靈敏度。
圖5為制作的傳感器實物圖,左側為傳感器的上面結構圖,右側為傳感器背面結構圖。
(a)不同深度位置的應變分布
圖5 傳感器實物圖
圖6為傳感器測試平臺,將推拉力計安裝在測試臺上,通過上下移動推拉力計對傳感器施加法向壓力。將傳感器內(nèi)部光纖與跳線熔接,連接到OFDR測量儀(型號LUNA OBR4600)上,用于光纖軸向應變的測量。
圖6 實驗測試平臺示意圖
利用傳感器測試平臺對仿真結果進行驗證。通過上下移動推拉力計對2種傳感器進行施加法向力,范圍是0~250 kPa,,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圖7所示實際測量中兩種模型對靈敏度的影響。可以發(fā)現(xiàn),在100 kPa以內(nèi),壓力與應變近似成線性關系;超過100 kPa,應變成指數(shù)增長。在0~100 kPa內(nèi)普通模型和增敏模型的靈敏度分別為1.09/kPa和1.69/kPa,在100~250 kPa壓力范圍內(nèi),普通模型和增敏模型的靈敏度分別為1.58/kPa和3.35/kPa。實際測量數(shù)據(jù)得到的圖7和圖4(b)對比,符合仿真的結果。
圖7 兩種模型實際測量中對靈敏度的影響
根據(jù)圖7的結果,超過120 kPa后壓力和應變的線性度不佳,所以我們將壓力范圍設為0~100 kPa對傳感器進行測量標定。所以,上下移動推拉力計,增量為10 kPa,記錄10個數(shù)據(jù),重復5次,得到圖8所示的實驗結果圖。由圖8可以看出測試結果具有很好的重復性,并且線性度均達到0.998以上,壓力靈敏度為1.69/kPa。
(a)傳感器的重復性
實驗還測試了降壓過程中壓力與微應變的關系,實驗范圍依然是0~100 kPa,每次減少10 kPa,進行5次實驗,結果具有很好的重復性,線性度均達到0.996以上。圖9為傳感器一次正反行程測試結果圖。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每次升壓結束后進行降壓測試得到的微應變均小于加壓時的微應變。分析造成遲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DMS的彈性后效,施加一定壓力后再降壓,PDMS不能立即彈回。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決定調整PDMS的配比,改變觸頭臺的彈性模量,相關實驗正在進行。
圖9 正反行程結果圖
本文提出了一種增敏結構的柔性光纖壓力傳感器,通過仿真和實驗驗證,該傳感器能夠有效的提高光纖壓力傳感器的靈敏度,且操作簡單,成本低。在0~100 kPa的壓力范圍內(nèi),靈敏度由1.09/kPa提高到1.69/kPa,同時還具有很好線性度與重復性,可用于智能機器人、人造皮膚領域等領域。但是由于傳感器的厚度還是有些大,影響了傳感器的柔韌性,所以后期需要對傳感器結構及材料進行優(yōu)化,以及考慮陣列問題,實現(xiàn)分布式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