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旭陽,阮擁軍,賈儀忠,趙明,顏鵬
基于ISM的裝備維修保障演練評估影響因素分析
尹旭陽1,阮擁軍1,賈儀忠2,趙明1,顏鵬1
(1.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qū),河北 石家莊 050003;2.成都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為有力提升評估工作的質效和實戰(zhàn)化水平,通過分析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存在的矛盾問題,指出評估過程差距較大、操作性不強、檢驗內容存在缺失、新型作戰(zhàn)力量評估內容不完善這四個方面問題,根據(jù)實驗經(jīng)驗、資料梳理和實地調研歸納出“評估目標、評估指標、評估標準、指標權重、評估人員、評估課目、組織實施”七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借助ISM方法建立鄰接矩陣,構造各要素層次結構模型,明確各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分析構建影響因素關系結構模型,指明評估指標、評估標準和評估課目等是影響評估水平的關鍵因素,理清評估設計思路。
ISM;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影響因素
部隊改革調整后,各級深入貫徹習主席關于抓好實戰(zhàn)化練兵備戰(zhàn)指示精神,跨區(qū)組織實戰(zhàn)化演練,成為評估當前提升部隊作戰(zhàn)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合成部隊在組織裝備維修保障實戰(zhàn)化專項演練評估中,仍存在制約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水平的矛盾問題需要解決。
機關、分隊、院校包括參加評估檢驗的支援配屬力量職責任務還不夠明確,往往以導調代替評估,評估運行機制還不夠規(guī)范;導評隊伍還不健全,主要是評估還不夠專業(yè),對裝備性能還不夠熟悉,擔負裝備維修保障檢驗評估的能力素質還不夠高;組織機制還不完善,還不能與部隊大項演訓任務很好地結合起來,基于不同使命任務構設檢驗環(huán)境、設計檢驗內容、突出檢驗重點和差距等,需要不斷規(guī)范與完善[1]。
評估標準是展開評估工作最基本的保證,通常由作戰(zhàn)需求、戰(zhàn)斗條令、訓練指導法規(guī)、訓練經(jīng)驗和領導意圖等各種因素綜合而成,是組織開展評估的重要抓手。但目前的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指標及標準在粗細程度、確定權重方法方面意見不太統(tǒng)一,適應范圍有待進一步驗證。同類部隊組織相同課題的演練,制定的評估標準也不相同,即使同一部隊每年組織的檢驗性演練評估標準也有出入,針對評估標準的組織訓練,不能反映部隊維修保障能力的真實水平,評估不具可比性。針對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的評估模型,大多為針對單個要素的線形計算,系統(tǒng)性、科學性需要深化研究[2]。
組織演練評估基本以《大綱》規(guī)定的演練過程為準,按照作戰(zhàn)劃分的階段組織進行,課目的設置通常以大綱設定的為主,對合成旅維修保障演練行動科目設置不夠全面[3]。
對新型作戰(zhàn)力量的評定有待完善。合成旅裝備種類多、數(shù)量大、技術含量高,對戰(zhàn)場搶救搶修要求高,對裝備維修保障實戰(zhàn)化演練的評估還在試驗階段,新型裝備的使用維護、搶救搶修缺少明確作戰(zhàn)保障標準,指揮通信、工程防化、測繪導航等新型力量,在評估內容設置、規(guī)范作業(yè)方面存在缺失。許多合成旅仍舊套用改革前師、旅評定的模式,導致評估時難以準確掌握參演部隊維修保障新裝備的能力,致使評估結果缺少可信度和參考價值。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提升合成旅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水平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實戰(zhàn)化演練發(fā)展要求又對評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如何提高評估工作質量效益,分析查找影響因素及其制約關系成為展開評估研究首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分析合成旅維修保障體系結構、力量編成、保障行動,實地調研合成旅部隊評估工作,結合請教有關專家和梳理文獻研究成果,確定了以下七方面影響因素[4-5]:①評估目標指此次演練評估籌劃者通過設計、組織和實施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活動期望達到的成果,是貫穿評估活動的主線;②評估標準是檢驗部(分)隊維修保障能力水平的尺度,是對部隊維修保障行動進行定量處理的依據(jù);③評估指標指對維修保障能力進行分解及細化,為定量化考評抽象的評估目標提供依據(jù);④指標權重指對指標能力的重要性程度進行定量化處理;⑤評估人員在演練過程中擬定評估計劃、方案,全程觀察演練實施情況,調整部(分)隊行動,組織數(shù)據(jù)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⑥評估課目指評估活動中,所要考評對象的具體維修保障行動,即考核的演練課目;⑦組織實施指合成旅維修保障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的組織保障、實施程序、實施方法和有關要求等。
ISM法即解釋結構模型法,ISM方法可分析復雜系統(tǒng)各要素之間直接或間接邏輯關系。首先分析構成因素的相關性,建立鄰接矩陣,最后采用系統(tǒng)建模方法構造各要素層次結構模型,明確各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此種方法模型構造簡單,形象直觀,分析判斷易于理解,用定性和定量結合方法具有一定科學性,目前在地方上已被廣泛應用[6-7]。
為便于說明和計算,分別用1(評估目標)、2(評估人員)、3(評估指標)、4(指標權重)、5(評估標準)、6(評估課目)、7(評估流程)表示影響合成旅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的各因素。
3.2.1 建立要素關系表
將i-j進行兩兩對比,存在因果關系用O表示,要素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要素關系表
要素評估目標評估人員評估指標指標權重評估標準評估課目組織實施 評估目標f1 O能力分解O指標重要性O制定標準 評估人員f2 O導調行動O組織實施 評估指標f3 O評估依據(jù) 指標權重f4 O評估依據(jù) 評估標準f5 O評價行動 評估課目f6 O內容組成 組織實施f7
3.2.2 建立鄰接矩陣
將系統(tǒng)要素進行相互對比,分析各要素之間有無影響。當i對j有影響時,矩陣元素ij為1,否則矩陣元素ij為0。
鄰接矩陣表示為:
3.2.3 建立可達矩陣
根據(jù)布爾矩陣運算法則,如果矩陣滿足(+)k-1≠ (+)k=(+)k+1=,則稱為可達矩陣。運用MATLAB進行計算,可知(+)2≠(+)3=(+)4,得可達矩 陣:
3.2.4 要素集合
計算可達集合(i)和先行集合(i)之間交集,其中(i)指可達矩陣要素i對應的行中,矩陣元素為1所對應列要素的集合。(i)指可達矩陣要素i對應的列中,矩陣元素為1所對應行要素的集合。
集合表如表2所示。
表2 集合表
iR(fi)K(fi)R(fi)∩K(fi) 11~711 22,6,71~42 32,3,6,71,33 42,4,6,71,44 55~71,55 66,71~66 771~77
3.2.5 分解匯總
查找符合(i)∩(i)=(i)條件節(jié)點,則=7符合條件,7為系統(tǒng)最高要素層,劃去最高因素集后重復(i)∩(i)=(i)條件,則6為系統(tǒng)第二層級,劃去7后的集合如表3所示。
依此類推,由此可知2、5為第三層級,3、4為第四層級,1為最底層級。
各層分解匯總表,如表4所示。
表3 劃去7后集合表
iR(fi)K(fi)R(fi)∩K(fi) 11~611 22,61~42 32,3,61,33 42,4,61,44 55,61,55 661~66
表4 各層分解匯總表
層次要素層次要素層次要素 Ⅰf7Ⅱf6Ⅲf2、f5 Ⅳf3、f4Ⅴf1
3.2.6 建立ISM結構模型圖
ISM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3.3 ISM模型結果分析
從圖1可清晰看到,影響維修保障能力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制約因素可分為五層。最底層也就是評估目標,評估目標制約后一層的評估指標、指標權重和評估標準,評估標準評價評估課目進而影響部(分)隊保障行動,最終影響評估的組織實施。根據(jù)相關研究成果,將評估指標、評估標準和評估課目等歸納為評估內容,由模型分析可知評估內容要素在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系統(tǒng)中有著承上啟下作用,在合成旅維修保障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必須深入研究評估內容設計問題。
圖1 影響因素結構模型圖
合成旅作為陸軍新型作戰(zhàn)力量代表,具有合成化、模塊化特點,具有武器裝備種類多、作戰(zhàn)保障要求高特點,在兩級維修體制下對合成旅部隊維修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科學評估維修保障能力底數(shù)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近年合成旅組織維修保障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存在的矛盾問題和影響因素分析,運用ISM方法分析影響因素制約關系,進一步理清評估工作設計思路,為展開后續(xù)評估研究和組織實戰(zhàn)化演練評估指明方向。
[1]安衛(wèi)平.深化聯(lián)合實兵演習檢驗評估的實踐探索[J].國防大學學報,2017,12(4):67-79.
[2]陳翱,劉仁斌,夏志向.第二炮兵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研究,2009,25(5):34-38.
[3]昂旺,胡開林.提高裝備維護保障實戰(zhàn)化訓練水平的思考[J].裝備學術,2013,23(1):57-58.
[4]馬亞龍,邵秋峰,孫明,等.評估理論和方法及其軍事上的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
[5]宋文華,李福生.裝備保障綜合演練[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6]WARFIELD J N.Toward interpretation of complex structural models[J]. Trans syst man cybern,1974(9):405-415.
[7]顏鵬.陸軍院校裝備保障實戰(zhàn)化綜合演練問題研究[D].南京:陸軍工程大學,2018.
2095-6835(2021)06-0038-03
E07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6.012
尹旭陽,陸軍工程大學2018級軍事裝備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阮擁軍,陸軍工程大學裝備指揮與管理系副教授。賈儀忠,成都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趙明,陸軍工程大學2019級軍事裝備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顏鵬,陸軍工程大學裝備指揮與管理系助理講師。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