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楊立新 周 寧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是一種以鼻腔及鼻竇慢性炎癥為基礎的高度異質性疾病,以單側或雙側鼻息肉和特征性的臨床體征為表現,根據是否伴有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s,EOS)浸潤,將CRSwNP分為嗜酸粒細胞性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和非嗜酸粒細胞性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2種亞型,這2種亞型在臨床表現、治療、預后等方面有顯著差異,區(qū)分2種亞型對該病的臨床診療非常重要。目前,普遍采用的分型方法是根據病理組織中EOS浸潤程度進行分型,但這種有創(chuàng)診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臨床診療,因此,尋求簡便快捷的分型診斷標準是目前探討的熱點。研究指出,可以使用外周血EOS百分比、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鼻竇CT篩竇評分、鼻竇CT篩竇與上頜竇評分比值(ethmoid sinus /maxillary sinus,E/M)等操作簡便的無創(chuàng)指標作為ECRSwNP的診斷參考標準,但這些均為單一的診斷因素,在診斷效能方面結論尚不統(tǒng)一。本研究主要探討將外周血EOS百分比與鼻竇CT評分聯合起來作為ECRSwNP的診斷指標,指導CRSwNP分類的可行性。
n
=22)與非嗜酸粒細胞性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組(n
=31)。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自身免疫系統(tǒng)性疾病者;②合并真菌性鼻竇炎、內翻性乳頭狀瘤、體內寄生蟲感染者等影響EOS水平的其他疾病者。1.2 方法
1.2.1 收集資料 ①收集標本:收集外周血并記錄EOS絕對值及百分比,同時檢測患者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及特異性IgE。②收集鼻竇CT評分:所有患者于術前3 d行鼻竇CT檢查。根據鼻竇CT Lund-Mackay評估方法提供的評分標準對術前鼻竇CT進行評分,評分范圍:上頜竇、前組篩竇、后組篩竇、蝶竇、額竇及竇口鼻道復合體。評分標準:鼻竇,0=無異常,1=部分渾濁,2=全部渾濁;竇口鼻道復合體,0=無阻塞,2=阻塞。每側0~12分,總分0~24分。篩竇總分=前組篩竇評分+后組篩竇評分,并計算兩組患者鼻竇CT評分E/M評分比值。評分由2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1.2.2 鼻息肉病理組織學檢測 患者術后鼻息肉標本固定并進行HE染色,在×400高倍視野下任意選取10個視野,取平均值計算EOS絕對值。每份標本均由病理醫(yī)師和研究人員共同評估。
P
>0.05),ECRSwNP組患者外周血EOS百分比、外周血EOS絕對值、血清總IgE、鼻竇CT總分、鼻竇CT篩竇評分均高于Non-ECRSwN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2.2 預測診斷CRSwNP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①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總分、篩竇評分、血清總IgE)作為自變量,以是否為ECRSwNP(1=是,0=否)作為因變量,采用Enter法進行多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外周血EOS百分比、篩竇評分是預測診斷CRSwNP的影響因素(P
<0.05)。見表2。②將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評分E/M比值、血清總IgE作為自變量,以是否為ECRSwNP(1=是,0=否)作為因變量,采用Enter法進行多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評分E/M比值是預測診斷CRSwNP的影響因素(P
<0.05)。見表3。表2 預測診斷CRSwNP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1
表3 預測診斷ECRSwNP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2
2.3 外周血EOS百分比、篩竇評分、鼻竇CT 評分E/M比值對ECRSwNP的預測診斷價值 以組織病理學的診斷方法作為金標準,將患者分為ECRSwNP與Non-ECRSwNP,以是否為ECRSwNP(1=是,0=否)為狀態(tài)變量,以外周血EOS百分比、篩竇評分、鼻竇CT評分E/M比值為檢驗變量,繪圖進行ROC曲線分析。然后計算約登指數,約登指數最大時取診斷的最佳截斷值。外周血EOS百分比ROC曲線下面積為0.885(95%CI:0.795~0.974),最佳截斷值為0.040(敏感度81.80%、特異度90.32%)。篩竇評分ROC曲線下面積為0.802(95%CI:0.678~0.926),最佳截斷值為6.500(敏感度為50.00%、特異度為96.80%)。鼻竇CT評分E/M比值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99(95%CI:0.678~0.920),最佳截斷值為1.165(敏感度為86.40%、特異度為67.74%)。比較3者之間的ROC曲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 評分E/M比值聯合預測診斷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908(95%CI:0.827~0.988),敏感度為95.50%,特異度為77.42%。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篩竇評分聯合預測診斷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924(95%CI:0.847~1.000),敏感度為90.90%,特異度為90.30%。見圖1。圖1 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評分E/M比值及篩竇評分ROC曲線
目前,可依據組織病理學方法,將CRSwNP診斷為ECRSwNP,但如在術前使用這種方法,存在組織標本取材困難、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及醫(yī)療費用增加等問題,最終會導致患者依從性較差。因此,尋找一種無創(chuàng)簡便的分型方法是有重要臨床意義的。
組織中浸潤的EOS是在各種細胞因子、炎性因子等化學物質的介導下,由血液中EOS轉移、聚集而來??蓪⑼庵苎狤OS水平作為術前診斷ECRSwNP及預測術后療效的指標。本研究選取了外周血EOS百分比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中,其預測診斷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85,提示外周血EOS對診斷ECRSwNP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外周血EOS百分比與外周血EOS絕對值相比更穩(wěn)定,更適合判斷組織EOS浸潤程度。但是外周血EOS水平受腫瘤、過敏反應、寄生蟲感染等影響較大,其診斷ECRSwNP的臨床價值不高。目前使用單一因素的外周血EOS水平診斷ECRSwNP的準確性尚有爭議。
鼻竇CT檢查為CRSwNP診療所必備,ECRSwNP的CT影像特點也為ECRSwNP的預測診斷提供了新思路。EOS增多時炎癥程度更強,鼻竇黏膜水腫程度更重,在鼻竇CT上表現為鼻竇異常密度影或者竇口鼻道復合體阻塞加重,鼻竇CT評分增加,因此,ECRSwNP組患者鼻竇CT總分高于Non-ECRSwNP組。在ECRSwNP的早期,通常不會累及上頜竇,而對Non-ECRSwNP患者的早期來說,則以上頜竇病變?yōu)橹?。因此,從CT上來看,以篩竇為主的病變通常提示ECRSwNP,以上頜竇為主的病變則提示Non-ECRSwNP。本研究結果顯示,ECRSwNP組患者篩竇評分高于Non-ECRSwNP組,與上述研究相符,其ROC曲線下面積為0.802,提示其可作為預測診斷ECRSwNP的因素之一;兩組患者上頜竇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考慮可能與樣本量小、抽樣誤差等因素有關。孟一帆等提出鼻竇CT 評分E/M比值與組織中EOS有較高的相關性,對診斷ECRSwNP有一定的價值,相比較于單純的鼻竇CT評分,穩(wěn)定性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鼻竇CT 評分 E/M比值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99,提示其可作為預測診斷ECRSwNP的因素之一,與篩竇評分相比,預測價值略低。但是鼻竇CT評分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醫(yī)師對同一個鼻竇CT評分可能不同,導致鼻竇CT 評分診斷價值略顯不足。本研究中,將外周血EOS百分比聯合鼻竇CT 評分E/M比值、外周血EOS百分比聯合鼻竇CT篩竇評分作為預測診斷ECRSwNP指標,其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908、0.924,均高于單一的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篩竇評分或鼻竇CT 評分E/M比值,表明聯合診斷價值要高于單獨使用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竇CT篩竇評分或鼻竇CT 評分E/M比值,彌補了單一因素診斷的不足。外周血EOS百分比聯合鼻竇CT篩竇評分的ROC曲線下面積要高于外周血EOS百分比聯合鼻竇CT 評分E/M比值,因此,外周血EOS百分比結合鼻竇CT篩竇評分可以更準確地診斷ECRSwNP。
研究顯示,ECRSwNP與AR、哮喘等具有相似的發(fā)病基礎及治療方法,ECRSwNP合并哮喘、AR的比例較高。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合并哮喘、AR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對合并哮喘患者的診斷僅來自于既往病史,未進行相關檢查;②變應原檢測因操作、試劑盒的差異等產生的誤差。綜上所述,外周血EOS百分比結合鼻竇CT預測診斷ECRSwNP的價值高于單一因素,其中外周血EOS百分比結合篩竇評分預測診斷ECRSwNP的價值最高,可替代病理學方法,作為臨床工作中術前診斷ECRSwNP的指標。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不夠大,需進一步開展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