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情境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高二分科后,原來的班級被打散,同學們進入了新的班級。由于彼此不熟悉,不少人還是喜歡找自己原先所在班級的同學交流,甚至頻繁地進行跨班級交流,這樣并不利于新班級凝聚力的形成。于是班主任準備以“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為題,開一次主題班會,請你作為學生代表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情境說明
這是一個真實情境,我們都對過去的班級和朋友有些不舍,卻又不得不彼此分離而走進新的班級。大家從理性上都知道,在未來兩年里,要和新同學朝夕共處,結識新朋友、融入新班級才是當務之急;我們也明白,不少新同學可以發(fā)展成為好朋友,大家都渴望彼此走得更近一些。但是,切斷與老友的聯(lián)系,似乎不合道義;而與老友保持過密的聯(lián)系,又有各種不便,可能會不利于新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本次發(fā)言是一次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說服性演講,需要引導聽眾在情感上參與你的演講過程。情理交融,引發(fā)共鳴,促進行動,才能讓演講發(fā)揮作用,而不是進行空洞的表演。
PART 1
你真的理解同學們的想法嗎?
不了解聽眾的真實想法,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手畫腳,勢必會引起聽眾的反感。因此,在撰寫演講稿前,必須對本班同學進行廣泛的觀察、調查,傾聽他們的心聲,研究他們不能融入新班級的原因和內心的真實想法??梢圆捎萌缦罗k法:第一,自我反思?!拔摇睘槭裁磿谛掳嗉墐任肥孜肺?、顧慮重重?同學們是不是有同樣的心理?第二,調查,觀察,分類分析。第三,可以查閱心理學、社會學的書籍,從學理上分析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例如,有的同學不愿意在陌生環(huán)境中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因此他會搭建起心理防御工程,阻礙自己融入新環(huán)境;也有同學對新環(huán)境的未知性懷有恐懼,因為不了解新同學的個性,擔心自己無意間會冒犯他們;對有些同學來說,新環(huán)境可能會喚起他們關于舊環(huán)境的傷感記憶;等等。找到原因后,撰寫演講稿時才會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而非空發(fā)議論,大而無當。
PART 2如何給同齡人講道理?
給同齡人講道理,優(yōu)勢在于大家閱歷相似,沒有隔膜,容易激發(fā)同學們的共鳴;劣勢在于缺乏權威性,一旦有說教內容,就可能會引發(fā)反感情緒。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獲得聽眾的認同感。如何做到呢?首先,回憶一下,哪些同齡人的演講讓你心悅誠服?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什么?考慮到這次演講的聽眾不僅是同齡人,更是同班同學,因此,真誠袒露自己對融入新班級的渴望、顧慮以及嘗試,表達對那些勇于走出舒適區(qū)的同學的敬佩,就顯得尤為重要。其次,要突出班級中不同個體間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追求,以引起共鳴。比如,大家都希望在未來兩年中生活在溫暖互助的集體中,都希望有入主動打開心扉,增進對彼此的了解,都希望高中生涯留下美好的回憶,等等。強調共同訴求,其效果遠比直白顯露地指出當下同學交往中的不足要好。再次,在論據使用、遣詞造句上要盡量貼合同學們的語言風格、喜好,拉近與同學們的距離,以取得更好的說理效果。
PART 3如何讓自己的演講取得切實的效果?
從陌生到熟悉,需要時間,更需要深度交往、真誠付出。優(yōu)秀的演講不僅是講道理,更要鼓動大家主動敞開心扉,關心周圍同學。因此,僅靠邏輯和論證是不夠的,還要讓聽眾理解你的觀點和他們的需求之間的聯(lián)系。演講的結尾部分,應該有呼告、倡議或具體措施。同時,演講者不能僅僅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待友誼,或否定過去友誼的意義,而應思考如何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自我調整、自我生長,從而讓自己變得更深邃、更具包容性。因此,可以對如何處理與新、老朋友的關系這一問題提出建設性建議??傊挥刑峁┚唧w的、可操作的方案,演講才會產生實際效果。
佳作展示
識同道者
南京市第一中學高二(6)班 程德鵬 指導老師:許超
親愛的同學們:
①大家好!
②古語言:“道不同,不相為謀?!币缿{此言,對于新友、舊識,我一貫的看法是:無論新友還是舊識,要緊的是以道識人。事物總是有新有舊,但這種新舊關系并不能成為決定你人生走向的唯一向度。
點評
開篇亮出觀點:“無論新友還是舊識,要緊的是以道識人”,明確而簡潔。
③唯有與同道者偕行,方能避免諸如“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之事的發(fā)生。
④說實話,來到新的班級,在這樣陌生的環(huán)境里,我也有點無所適從,在內心深處仍希望從老友那里獲得某種安全感。但大家想一想,我們所謂的青春就是一種尚未得到某種東西的狀態(tài),就是渴望的狀態(tài)、憧憬的狀態(tài),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的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原野。
第四段緊密結合了特定情境,從聽眾角度出發(fā),揭示了頻繁跨班級交流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以及高中生應有的狀態(tài),
⑤于已而言,我在前面提到的“道”,或代表我們的處事原則,或代表我們的某種價值取向。而每個人心中都應當有這樣的“道”作為驅散迷霧、指引前進的火把。如果只因減少了見面的機會,朋友之間便變得生疏,那我想,這樣的友情并不牢固,甚至顯得有些廉價。是時候坐下來想一想:我們和老朋友之間的友誼是以什么為紐帶的呢?
第五段進一步闡述“道”的內涵和“道”對于友情的意義。而且有明確的受眾意識,拉近了和聽眾的距離,使得觀點更易讓人接受。
⑥人生路漫漫,若有同道者與子同袍,那將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⑦同道者將追尋“道”的過程中必經的孤獨升華為一種更深層次的心靈境界。同道并非只是相與而行的簡單定義,而是被賦予了心靈聯(lián)結的功能。孤獨而崇高的追求者們因懷有對生命的同一份赤忱而相伴同行。他們或許不曾一同把盞言歡,不曾一同高談闊論,但其精神意旨都寄托在對無窮遠方的共同追求之上。于是他們攜手同行,以高昂的進取姿態(tài)來面對人生的重重苦難。
第七段寫同道者在人生旅途中的作用,繼而引出第八段“交友,必先交志”的觀點,并再次點明“道”是超脫于“新與舊”的“亙古不變者”。
⑧以此看來,交友,必先交志。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三恨者,依愚之見應為無同道者與游。既無同道者,也就無人共品鰣魚之鮮、共賞海棠之美、共鑒《紅樓夢》之妙了。只有尋得同道中人,方能覓見史鐵生筆下的“如火如荼”之夏。而交友也本無所謂新舊之分。新與舊,不過是世界上一對辯證的概念。舊者曾新,新者將舊。其亙古不變者,唯道也。
⑨那么,如何能得同道之人呢?明己志也。不明己志,終會淪為酒杯下的囚徒而非汨羅江畔之楚賢。開拓視界,放大格局,方有包羅萬象之意、吞吐天地之懷,方能以朗朗清清之心追求人生之道,方能有同樣以此為志的同行者。同行,亦應同心。
第九段提出要想尋得同道之人須“明己志”的認識,豐富了文章的內涵,使聽眾心中對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也能點燃新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的熱情。
⑩少年志氣當孥云。望大家都能舉炬火以明志,攜同道者以前行。讓我們在個體有限的半徑內,打開自己的胸懷,以鷹隼試翼之高姿態(tài),找尋屬于自己的同道之人!
最后,發(fā)出呼吁,表達祝愿,語言靈動而大氣。
⑾謝謝大家!
新朋在左老友在右
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三(3)班 彭書瑜 指導老師:夏保年 孫樂怡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在新班級的主題班會上發(fā)言。
開學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很多同學仍“堅守”在原來班級的交友圈里,甚至不惜課間“跋山涉水”穿越樓層、跑得氣喘吁吁,去找原先的同學交流。我們?yōu)槭裁床辉囍叱鍪孢m圈,向新同學敞開心扉,嘗試收獲新的友誼呢?
作者緊扣題目要求,就“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兩個方面展開討論,并注意到了任務中“班會發(fā)言稿”的文體特色,有很強的寫作對象意識,全文交流感強,符合情境要求。
出現(xiàn)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其實是由于同學們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舒適圖像隱形的繩索,看似保護我們,實則又限制了我們。如果斯特里克蘭德不愿意走出舒適圈,他就不會畫出令人驚艷的叢林壁畫;如果年少時的黃永玉不跳脫出在小瓷作坊做童工的生活并去從事版畫創(chuàng)作,就不會有他后來成為“畫壇鬼才”的傳奇經歷;如果陳獨秀局限于固有圈子,就沒法在北大廣交新友,更遑論在“百家爭鳴”中探索救國道路;如果國家滿足于神舟十一號飛船已取得的成就,就沒有神舟十二號飛船完成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完滿成功……小
首先分析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指出同學們分班后不愿與新同學交友本質上是因為不愿走出舒適圖,并通過充分的例證證明了走出舒適圈的重要性。而言之,個人走不出舒適圈,會導致不合時宜的自滿、故步自封;大而言之,國家走不出舒適圈,會導致“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此類可笑可悲的幼稚想法,從而盲目自大、閉關鎖國,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因此,走出舒適圈,把新同學變成新朋友,不斷勾勒人際交流的線條,會遇見更多有趣的靈魂。
不論老朋友還是新朋友,都將在我們未來的一段人生中陪伴我們學習、成長。
老朋友好比陳年老酒,每每小酌,怡然而陶醉于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其探討題目時,一把抓起草稿紙,大聲講述自己冥思苦想的成果,對方時而點頭思索,作驚奇狀,時而懊惱不已,又轉而豁然開朗、喜笑顏開。午餐時間,若自己因有班務而抽不開身,只要放心地交出飯卡,老朋友早已熟知你的喜好,帶來可口的飯菜,省時省心。
接著,作者用兩個比喻,分別論證老朋友與新朋友各自的好處,形象而恰當。
新朋友有如清新香茶,淺淺一聞,欣然而沉醉其香。與新同學交流看法時,雙方彬彬有禮地相互致意,偶有唇槍舌劍而不失風度翩翩,用耐心與包容互相適應,雖略顯拘謹,卻和諧同樂。而當令人驚喜的共同話題乍現(xiàn)時,雙方的隔閡便渙然冰釋,大家很快就熱絡地攀談起來,進而能像老朋友一般言笑晏晏。
所以,請不要忘記,每一個老朋友,都是從新朋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新朋友能幫助我們拓寬視野,帶來新的精彩;老朋友與我們默契和諧,創(chuàng)造諸多美好。而有時候,新朋如故友,“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然后,作者又更進一步指出了新朋友與老朋友之間的轉化關系,倡導大家不惠老友的同時要建立新友誼,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揆諸當下,同學們畏縮于未知的新友誼的建立,新班級因此少了許多凝聚力。希望大家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幽默風趣、真誠友好,交到人生中的新朋友。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毙屡笤谧?,老友在右。我們是兼具世界胸懷與中國靈魂立志走向世界的新青年,心之格局決定未來舞臺之大小,良友之眾寡影響事業(yè)之成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交無老舊,追夢攜手行。
最后,放眼未來,點明“心之格局決定未來舞臺之大小,良友之眾寡影響事業(yè)之成敗”。
我的發(fā)言結束,謝謝大家!
全文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且層層遞進,生動、充分的論證展現(xiàn)了作者的非凡見地和絢爛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