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燕
(沈陽市安寧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1)
精神病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疾病類型,患者在病情影響下會出現認知障礙、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難以正確判斷事物,導致其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減弱,對醫(yī)護工作的配合度較差[1]。手術屬于侵入性治療方式,可對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刺激。而精神病患者精神敏感,對手術的應激反應更嚴重[2]。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圍手術期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易出現意外事故,給患者自身及醫(yī)護人員的安全造成威脅。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手術治療與護理質量,對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據此給出相關防范措施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8年6月開始對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據此調整防范措施。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實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選取55例患者進行觀察。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精神病,因軀體疾病行手術治療,無相關禁忌證;患者與家屬知情本研究,并愿意配合。排除標準:手術時意識不清的患者。實施前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24;年齡21~63歲,平均(40.58±2.41)歲;手術類型:25例急診手術,30例擇期手術;麻醉方式:29例全身麻醉,9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內麻醉。實施后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0∶25;年齡20~64歲,平均(40.13±2.58)歲;手術類型:27例急診手術,28例擇期手術;麻醉方式:30例全身麻醉,8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內麻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安全隱患分析 ①患者依從性差: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響,其感知和思維相對紊亂,可能出現否認自己患病的情況,并抵抗醫(yī)療護理工作,甚至產生被害感,依從性通常較差。②患者突發(fā)疾病: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和情緒敏感,對手術室環(huán)境陌生,加之奇形怪狀的金屬手術器械,各種冰冷的儀器以及儀器發(fā)出的噪音,都可能會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發(fā)其慌亂、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疾病突發(fā),并引起情緒和行為沖動。③患者暴力行為:患者對醫(yī)護工作依從性差或精神疾病發(fā)作后可能出現暴力行為,而手術室環(huán)境開放,各類尖銳的器械、物品均觸手可及,隨時可能成為患者攻擊自己或他人的工具。④意外受傷風險:精神病患者思維和意識較為紊亂,自理能力低于正?;颊?,在接送過程中、麻醉蘇醒過程中,均有一定的意外受傷風險。
1.2.2 防范措施 ①術前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向家屬發(fā)放健康手冊,并進行口頭健康知識宣教,以獲取家屬的配合。在交流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協(xié)同專業(yè)精神科醫(yī)師對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評估,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于疾病、手術的認知情況。與患者交流時應注意態(tài)度友好,語氣溫和,適時給予患者關愛的眼神和足夠的尊重,接納患者的不同之處,不譏笑嘲諷,以減少患者的抵抗情緒,并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做好防范措施。②術前準備:與患者保持溝通,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語言,技巧性地采用語言、目光、動作、肢體接觸安撫患者情緒,予以精神支持。在溝通時,選擇患者喜愛的話題,可從其體貌優(yōu)點、學歷優(yōu)點、學識才干等方面切入,誘導患者積極溝通,轉移其注意力,增進護患關系,減少陌生環(huán)境、人物、事物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刺激。在溝通時,應避免提到疼痛、手術、通電等可對患者產生刺激的話題,并注意尊重患者的看法,不以自身觀點來評判患者的言語正確與否,以免引起患者的抵觸情緒。③加強對手術室醫(yī)護人員的培訓,講解防爆知識、精神病患者護理知識、各項操作注意事項等,以提高醫(y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與能力。為避免患者情緒沖動,造成傷人、自傷等不良事件,手術室應盡量精簡物品,除必要器械與設備外,避免擺放其他物品,準備好保護性約束設備,以便在患者行為無法自控時予以干預。調節(jié)室內溫濕度和光線,提高舒適度。術前進行輸液、麻醉等工作時,應選擇經驗豐富、穿刺技術好的人員進行,提高穿刺質量,以盡可能地減少護理不規(guī)范、操作不成熟等人為原因造成的刺激。在輸液時,注意對患者穿刺部位的護理,對液體進行加溫,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從而減輕其身心應激反應。④麻醉時應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防止患者突然亂動、坐起,導致墜床、摔傷等不良事件。若患者在各種因素刺激下,出現情緒激動、撞墻等無法控制的行為時,應立即予以保護性約束,并以溫柔緩和的語言安撫患者,解釋醫(yī)護人員的操作,告知約束的目的,以穩(wěn)定其情緒。在保護性約束期間,應注意調整約束帶的松緊度,避免影響肢體血液循環(huán)。術后麻醉蘇醒及送患者回病房時應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和肢體動作,避免患者出現觸摸切口、撕脫敷料等行為,在搬動患者時應做好意外防護,以免患者亂動導致墜床。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后對精神病患者的手術依從性進行評估。若患者情緒穩(wěn)定,能夠遵從醫(yī)護人員的指導配合術前準備與麻醉工作,則為依從;若患者對手術存在抵觸情緒,但在醫(yī)護人員和家屬的安撫、勸說和解釋后,基本能夠配合術前準備與麻醉工作,則為基本依從;若患者抵觸情緒強烈,在醫(yī)護人員與家屬安撫下仍拒絕配合,或中途出現反抗行為,傷人毀物,則為不依從[4]。依從性=(依從例數+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記錄圍手術期兩組患者傷人、毀物、自傷、墜床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實施防范措施前后患者的手術依從性比較 實施后患者的手術依從性顯著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施防范措施前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實施后患者圍手術期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實施防范措施前后患者的手術依從性比較[n(%)]
表2 實施防范措施前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精神病患者是一種特殊的患者群體,在疾病影響下,其行為、情緒、認知、智力等方面出現異常,導致接受手術治療時對于護理工作的要求更高,這使得傳統(tǒng)手術室護理干預已不適用[5]。因此,醫(yī)護人員應明確精神病患者的手術護理安全隱患,并針對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予以患者適宜的、個性化的護理工作,以確保患者與醫(yī)護人員的安全,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6]。此次研究對我院行手術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患者依從性差、患者突發(fā)疾病、患者暴力行為、意外受傷風險均為圍手術期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針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護理防范[7]。手術操作以及穿刺輸液均可給患者心理、生理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使其出現疼痛和不適感,在應激反應影響下,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更易發(fā)作,使其易產生被害妄想、幻覺、躁動等癥狀,進而對醫(yī)護工作產生抵觸情緒,出現拒絕配合、逃跑、自傷、傷人等激烈反應[8]。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明確相關安全隱患,并提高防范意識與責任心,制訂并仔細落實相關防范措施,以保護患者安全與自身安全。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關鍵在于接納患者,尊重患者,不以異樣的眼光和態(tài)度對待患者,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有效提升護理質量[9]。術前與患者積極交流溝通,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結合精神科醫(yī)師予以專業(yè)的心理干預,可改善其對疾病、手術的認知,提升手術依從性[10]。在進行術前準備時,與患者保持交流,予以心理安撫,可減輕患者的抵抗情緒和恐慌情緒,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減少手術室環(huán)境及手術準備操作給患者帶來的刺激。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防范措施后患者的手術依從性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說明在術前對患者予以相應的防范措施十分重要,能夠穩(wěn)定患者情緒,減少其恐懼感和被害感,從而提升患者的手術依從性。而良好的依從性有利于各項手術操作的順利進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其情緒波動,對于減少術中出血量也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促進術后恢復。針對精神病患者心理和情緒敏感、行為不可控等特點,對手術室環(huán)境進行調節(jié),可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情緒和行為失控時對手術室器械、設備造成破壞,同時能避免患者將危險物品作為工具傷害自己或他人。在進行各項操作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狀態(tài),及時阻止患者亂動、坐起,必要時予以保護性約束,可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但在進行保護性約束時需安撫患者情緒,盡可能減少強制操作,獲得患者的理解,并注意約束帶力度,減輕患者不適感,以免引起更激烈的抵抗情緒和行為,造成患者摔倒、受傷等不良情況。本研究結果可見,實施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較實施前顯著降低(P<0.05),可見該防范措施對于保障精神病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有確切的效果。
總而言之,精神病患者思維混亂、精神敏感,對手術及護理的依從性往往較差,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臨床通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提高其手術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