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超
(信陽市農業(yè)經濟管理指導站 河南 信陽 464000)
本研究選取3 個地點,一是光山縣平原地區(qū),二是新縣淺山丘陵地區(qū),三是羅山縣平原地區(qū)。
光山縣選取槐店鄉(xiāng)陳崗和張樓兩個村,共4 家種植大戶;新縣選取郭家河鄉(xiāng)蓮花和陳店磨云山兩個村,共3 家種植大戶;羅山縣選取周黨鎮(zhèn)一個家庭農場,對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作為此次研究的對照,驗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
光山縣槐店鄉(xiāng)陳崗村農地面積共有486.7 hm2,土地流轉總面積213.3 hm2,土地流轉率43.83%。張樓村農地總面積超過246.7 hm2,土地流轉總面積233.3 hm2,土地流轉率94.5%。
2019 年陳崗和張樓兩個村4 家農業(yè)主體的生產經營情況見表1。
目前光山縣財政未對土地流轉大戶提供任何形式的補貼。在表1 中的4 家種植大戶中,甲身兼村干部,社會工作多,因此未購置農業(yè)機械,耕、種都借助社會化農機服務機構,依靠自身力量收獲糧食。乙、丙和丁都購置了農機,耕、種、收、打都依靠自身擁有的農機。
研究選取的光山縣兩個村4 戶經營主體均處在平原地區(qū),無論自有還是租用,都使用了大型農機,機械化作業(yè)程度高。
簡單平均,平均每個人管理的面積大約為12.35 hm2,利潤平均為2 444 元/hm2。平均利潤從高到低的排序為:乙(3 120 元/hm2)>丙(3 075 元/hm2)>甲(3 000 元/hm2)>?。? 815 元/hm2);平均管理規(guī)模效益從低到高排序為:乙(7.2 hm2)<丙(9.33 hm2)<甲(10.33 hm2)<?。?3.33 hm2)。管理人員人均年效益從高到低的排序為:?。?.25 萬元)<甲(3.1 萬元)<丙(2.87 萬元)<乙(2.25 萬元)。
投入產出比=利潤/成本費用。在暫時不計算農機以及倉儲等前期投入的情況下,成本收益比從高到低的排序為:丙(30.3%)>乙(26.2%)>甲(25%)>?。?5.6%)。規(guī)模越大,農機、倉儲等基礎設施投入越大,因此上述排序不會變化,但百分比差距會拉大。
在此次研究選取的樣本中,人均管理7.2 hm2的收益最高,為3 120 元。人均管理23.33 hm2的收益最低,為1 815 元。
在管理人員人均年總效益排序中,人均管理23.33 hm2的丁最高,但從投入產出比指標來看,丁最不經濟。
對比來看,對于糧食類農業(yè)經營主體,在7.2~10.33 hm2/人的范圍內,每公頃的平均效益較好,為3 000~3 120 元/hm2,取兩者中值8.76 hm2/人,上下變化幅度為20%左右即為推測的規(guī)模適度標準。
新縣郭家河鄉(xiāng)蓮花村農地總面積428 hm2,土地流轉總面積93.3 hm2,土地流轉率21.8%。陳店磨云山村農地總面積458.77 hm2,土地流轉總面積31.87 hm2,土地流轉率7%。2019 年新縣郭家河鄉(xiāng)兩個村3 家農業(yè)主體生產經營情況見表2。
表1 2019 年陳崗和張樓兩個村4 家農業(yè)主體生產經營情況對比
新縣財政2018 年對全縣土地流轉大戶進行補貼,補貼1 950 元/hm2;2019 年補貼3 000 元/hm2。新縣地形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征,多山地丘陵,不適宜大面積開展機械化作業(yè),因此種植戶多使用小型農機。耕、種、收、打成本較平原縣區(qū)高出很多,因此大多種植特色農業(yè),如林木、果樹、中草藥等。
因參與調研的農戶較少,且類型分散為中草藥、果樹和林木3 類,若采用實證分析法進行適度規(guī)模研究,可能產生較大誤差,故采用例證法[1-3]。
因中草藥、果樹和林木均屬于初始一次性投入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的農業(yè)投資項目,投資期限長達20~50 年,故對項目的選擇要求極為苛刻[4-6]。
A 于2009 年陸續(xù)種植杉木、檫木、油茶等,項目考察成熟后逐漸增加,總投資319.2 萬元。在2016 年即投資第7 年時實現(xiàn)當年盈虧平衡,2023 年即投資的第14 年實現(xiàn)總盈虧平衡,預計現(xiàn)在每年純收入達到70 萬元。
B 在2018 年除了種植10.67 hm2高效冬桃外,其余32.2 hm2臨時種植油菜,備選項目尚在考察中,累計2 年總投資超過90 萬元,2020 年開始大量掛果,有一定收入,2021 年進入盛產期,預計年純收入大約為115 萬元。
丙2018 年投入5 萬元種植艾草4 hm2,2020 年艾草價格低迷,約為3 元/kg,盈虧平衡價格是2.5 元/kg,產量約為1 250 kg/hm2,2 年累計虧損3 萬~4 萬元。
A 的人均管理面積是17.73 hm2,管理人員人均年效益14 萬元;B 的人均管理面積是8.57 hm2,管理人員人均年收益23 萬元;C 的人均管理面積是2 hm2,管理人員人均年虧損約0.9 萬元。管理人員人均年效益從高到低排序為:B 戶8.57 hm2(23 萬元)>A 戶17.73 hm2(14 萬元)>C 戶2 hm2(-0.9 萬元)。
由上可知,淺山丘陵地區(qū)不適合種植常規(guī)糧食作物,需要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所以項目選擇極為重要。人均管理規(guī)??烧{整的范圍很大,在2~17.73 hm2的范圍內,面積越小,收益越差;面積適中,收益最好,收益最好的是特色果樹種植。
因此,種植規(guī)模大存在管理不到位問題,但也存在項目選擇失誤的情況。
A 和B 兩個項目都是成功的,對于丘陵山區(qū),林業(yè)項目是最優(yōu)選擇。綜合來看,取中位數(shù)13 hm2,上下變化幅度為30%左右,即為規(guī)模適度標準。
羅山縣周黨鎮(zhèn)油鹽罐家庭農場位于羅山縣周黨鎮(zhèn)桂店村,現(xiàn)流轉土地面積共計30.86 hm2。流轉的土地主要用于糧食作物生產,包括夏收作物小麥、秋收作物水稻等。管理人員3 名。
就全年而言,30.86 hm2土地流轉費用只計算一次,因此全年夏秋兩季水稻和小麥的投入成本共計約61 萬元,收入共計約72 萬元,純收入約11 萬元,人均面積10.3 hm2,純收入為3 600 元/hm2,管理人員人均年收益3.7 萬元。
由于此次調研選取樣本的數(shù)量不足,土壤類別具有差異性,種植品種多樣,因此研究結果并不十分精確。對比羅山縣周黨鎮(zhèn)油鹽罐家庭農場效益可知,研究結果均在合理范圍內,證明此次研究是有效、合理的,希望能給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jù),給土地經營者提供一定參考。
表2 2019 年新縣郭家河鄉(xiāng)2 村3 家農業(yè)主體生產經營情況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