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玉溪市急救中心,云南玉溪 653100
院前急救作為當今各大醫(yī)院急診科的外延,這一工作深刻肩負著爭分奪秒挽救患者的職責,其屬于急診醫(yī)療服務中的前言,是患者未到達醫(yī)院時進行的現場救治以及途中監(jiān)護的醫(yī)療服務。隨著當今國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得護理工作已經成為了一種高度關注人性化的工作。舒適護理屬于一種整體的人性化護理模式,該種工作模式主要是通過環(huán)境、心理、身體等多角度出發(fā)護理,從而最大程度緩解患者的精神高度緊張、降低患者疾病疼痛,為后續(xù)治療奠定基礎和保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相關學者指出,將舒適護理應用于院前急救護理中能夠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且促進患者病情康復[1-2]?;诖耍撐膶υ摷本戎行脑?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撥打急救電話的100 例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分別運用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舒適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利用分組研究法對該急救中心撥打急救電話的100 例患者進行研究,每組50 例。 對比組患者行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該組共有男27 例、女23 例;年齡14~76 歲,平均(46.58±1.33)歲;其中,外傷患者11 例、兒科疾病患兒6 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23 例、中毒患者10 例。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基礎上行舒適護理,該組共有男24 例、女26 例;年齡15~77 歲,平均(47.39±1.42)歲;其中,外傷患者13 例,兒科疾病患兒8 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8 例、中毒患者11 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所有患者及家屬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該次實驗已經通過該中心倫理委員會認可。
對比組患者行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基礎上行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1 出診前舒適護理 ①救護車單元配置。 急救中心需要在救護車配備便攜式氧氣設備以及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除顫儀和氣管導管等, 備齊必備急救用品、藥物等。 當進行班組交接儀器設備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確保設備保持備用狀態(tài)。
②快速反應。當調度員接到120 呼叫后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患者詳細地址、患者例數以及主要聯絡電話等,而后迅速通知急救小組出診。 同時要求救護車在3 min 之內出動。
③救護車內需配備無線電話, 同時出診醫(yī)護人員、駕駛員配備對講機。 當救護車出動后就需馬上與患者聯系,仔細詢問患者病情,同時還需要指導現場人員進行簡單急救措施。 例如:幫助患者清除口腔內分泌物。
1.2.2 現場救治的舒適護理 ①患者體位放置。 醫(y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采取不同的體位護理,在不影響急救的基礎上幫助患者行舒適的體位護理,從而促進患者機體放松,保持其呼吸道暢通,同時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
②急救舒適護理。當醫(yī)護人員達到現場后需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同時迅速做出護理判斷,從而采取果斷的搶救護理措施。 針對意識清醒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耐心解釋操作目的和治療配合方法,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內心焦慮和恐懼情緒,幫助患者內心保持最佳狀態(tài)。
③心理舒適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心理變化的重視程度。 因此,護理人員需保持良好的應急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同時還需具備較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從而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 強化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情緒疏導,提升患者搶救配合度。
1.2.3 轉運途中的舒適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轉運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患者平穩(wěn),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是否正常、 臨床癥狀以及呼吸道是否通暢等。同時, 在對患者進行轉運過程中需做好患者保暖工作,且預防患者出現移位等現象,運送至醫(yī)院后立即與急診科醫(yī)生交接,進行后續(xù)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 主要從SAS 以及SDS 評分兩方面著手,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情況越差;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主要從精神狀態(tài)、生理機能、生理功能以及活力4 個方面分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 總護理滿意度=(總滿意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應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明顯好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s),分]
組別SAS護理前 護理后SDS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50)對比組(n=50)t 值P 值46.58±3.19 45.94±3.23 0.997 0.321 34.67±3.37 39.52±3.51 7.048<0.001 48.94±2.96 48.87±3.61 0.106 0.916 36.55±4.03 45.11±3.68 11.091<0.001
研究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98.00%高于對比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8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明顯好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 精神狀態(tài) 生理機能 生理功能 活力研究組(n=50)對比組(n=50)t 值P 值66.98±3.24 60.21±2.56 11.593<0.001 69.69±1.65 61.53±2.03 22.057<0.001 68.61±1.52 60.87±1.65 24.396<0.001 70.38±1.45 63.69±1.83 20.261<0.001
院前急救主要是在醫(yī)院以外對急癥或危重癥患者實施的急救措施,廣義的院前急救主要是指患者發(fā)病后由醫(yī)護人員或目擊者在現場進行相應的緊急救治;狹義的院前急救主要是指通過通信器材以及醫(yī)療基本要素所組成的專業(yè)急救機構,在患者到達醫(yī)院前進行的現場急救以及途中監(jiān)護等[3-4]。
院前急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①具有較高的隨機性。 患者或呼救人員隨時呼救,但是大部分呼救人員無法準確描述患者實際情況。同時加之病種有著多樣化的特點, 重大事故或災害更有著不可預測性。 因此,在進行院前急救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全面掌握急救技術以及語言溝通技巧。
②一旦發(fā)生呼救就會立即出動。當急救工作人員進入到現場后就需要立即搶救和運送, 做到先搶后救,以此充分體現出時間就是生命的緊迫性。因此,急救中需要醫(yī)護人員做到具有沉著、冷靜,同時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5-6]。
③流動性強。 當今,院前急救工作中服務范圍較廣,其覆蓋發(fā)達的交通線路以及旅游區(qū),急救地點包括居民點、學校以及附近工廠等,同時還可能會出現跨區(qū)、跨縣以及對自然災害的增援等。
④病種復雜多樣。需接受急救的患者疾病涉及范圍包括臨床的各個學科,要求醫(yī)護人員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做出疾病病種判斷,同時還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進行緊急處理。 因此,院前急救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充分掌握常見急癥急救方法和護理措施[7]。
舒適護理是當今臨床中一種有效的護理方法,該種護理模式的工作目標就是最大程度提升患者護理舒適度,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在舒適護理中,護理人員需要從生理舒適、心理舒適以及社會舒適和靈性舒適4 個維度著手。 其中,生理舒適就是指患者身體感覺,包括外界溫濕度以及光線等因素帶來的舒適感;心理舒適就是指滿足患者的安全感和被尊重感等;社會舒適主要包括患者職業(yè)、 社會階層等帶來的舒適;靈性舒適就是指追求和信仰等帶來的舒適[8-9]。
通過該文研究發(fā)現,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明顯好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98.00%高于對比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84.00%(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明顯好于對比組(P<0.05)。 這與楊帆等[10](2017)對150 例患者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好于參考組、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67%高于參考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6.67%、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優(yōu)于參考組的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護理中的運用舒適護理的效果顯著,患者接受護理后不良情緒有效緩解,臨床各項指標良好, 患者接受護理后生活質量得到提高,這對于促進當今醫(yī)患關系來說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