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山東濰坊 262400
胃穿孔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伴隨潰瘍面積增大。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飲食結構也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加大了患者患各種腸胃性疾病的概率[1-2]。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患胃穿孔的患者比同年增加0.86%,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3]。胃穿孔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嚴重、食欲不振等,如果未及時接受治療容易有生命危險[4]。對于胃穿孔,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為開腹治療,隨著醫(yī)改的不斷深化,手術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研究發(fā)現(xiàn)[5]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胃穿孔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能夠促進患者胃腸動力恢復。 該次研究抽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胃穿孔患者88 例為研究對象, 探討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胃穿孔的療效及對胃腸動力恢復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抽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胃穿孔患者88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入院先后順序按1~88 順序編號,再按隨機抓鬮的方式將88 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 即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患者均為44 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16 例,女28 例;年齡43~68 歲,平均年齡為(52.43±1.14)歲。 實驗組患者中,男22 例,女22 例;年齡39~69 歲,平均年齡為(53.03±1.16)歲。該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家屬對該次調(diào)查知情。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被臨床確診為胃穿孔,且自愿接受該次調(diào)查。排除標準: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無其他過敏史,資料不完整或者中途退出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患者潰瘍面進行修補,從患者右上腹腹直肌處作切口入路,術前對患者腹腔進行清潔,清潔液選氯化鈉注射液[6-7]。 之后確認穿孔的位置,確認后進行縫補,用到的線為無損傷縫合線,縫合方式為間斷式縫合,縫合完成后要處理好線頭,將其結扎處理[8-10]。然后再置入引流管。實驗組患者行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 首先要建立氣腹, 壓力維持在1.569~1.862 kPa,腹腔鏡置入位置選擇患者的臍部,探查患者腹腔情況,此外還要清理患者腹腔多余液體[11]。準確判斷患者穿孔位置后進行縫合,縫合方式和后續(xù)處理與對照組相同。 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護理。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如手術時間、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比兩組患者腸胃動力各項指標恢復情況,如腸鳴音恢復、排氣時間和術前后胃秘素分泌情況;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如切口感染、腹腔膿腫、粘連性腸梗阻。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實驗組短,出血量多于實驗組,住院時間也較實驗組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n=44)實驗組(n=44)t 值P 值64.25±9.36 76.25±16.57 5.678<0.05 126.28±27.57 86.25±14.39 9.678<0.05 11.38±2.86 6.98±2.45 8.378<0.05
對照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和排氣時間長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前兩組患者胃秘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胃秘素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胃動力各項指標恢復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腸胃動力各項指標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腸鳴音恢復(h)排氣時間(h)胃泌素(pg/mL)術前 術后對照組(n=44)實驗組(n=44)t 值P 值19.36±4.25 12.86±3.67 8.378<0.05 27.39±5.78 17.68±3.21 10.578<0.05 31.28±5.39 32.05±5.11 0.679>0.05 39.58±9.43 46.39±9.37 4.367<0.05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7%低于對照組18.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78,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胃穿孔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很大影響,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12]。 研究發(fā)現(xiàn)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胃穿孔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能夠促進患者胃腸動力恢復。 該次研究結果: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 (64.25±9.36)min 較實驗組短, 但出血量(126.28±27.57)mL 多于實驗組,住院時間(11.38±2.86)h也較實驗組長(t=5.678、9.678、8.378,P<0.05);對照組患 者 腸 鳴 音 恢 復 時 間 (19.36±4.25)h 和 排 氣 時 間(27.39±5.78)h 長于實驗組,術前兩組患者胃秘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胃秘素值(46.39±9.37)pg/mL 高 于 對 照 組 (t=8.378、10.578、4.367,P<0.05);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7%低于對照組18.18%(χ2=6.578,P<0.05)。 與劉義凱[11]對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胃穿孔的療效及對胃腸動力恢復的影響研究結果相似: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62.15±9.16)min較實驗組短, 但出血量(127.15±26.53)mL 多于實驗組,住院時間(11.11±2.18)h 也較實 驗組長(t=5.378、9.076、8.046,P<0.05); 對照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19.31±4.14)h 和排氣時間(27.09±5.68)h 長于實驗組,術前兩組患者胃秘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胃秘素值(46.64±9.14)pg/mL 高于對照組(t=8.078、9.378、4.705,P<0.05);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78%低于對照組15.78%(χ2=5.074,P<0.05)。對比兩組結果可知胃穿孔治療過程中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還能縮短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和排氣時間,增加胃秘素分泌量,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胃穿孔治療過程中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還能縮短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和排氣時間,增加胃秘素分泌量,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