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玉,劉高峰
陽光融和醫(yī)院血液科,山東濰坊 261000
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是一種非霍奇金淋巴瘤,我國是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的多發(fā)國家,發(fā)病部位大多在鼻腔,也可發(fā)生于咽喉、扁桃體等呼吸道部位[1]。近年來,我國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發(fā)病率上升,該病惡性程度高、預后差。臨床治療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以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為主,晚期患者以化療治療為主,為了探討兩種方式治療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的效果,該文方便選取該院2016 年5 月—2017年10 月收治的62 例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組患者接受單純放療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化療治療,對單純放療治療與放療加化療治療進行了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2 例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數字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1 例。該研究已經得到該院倫理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病理證實均為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②免疫組化學實驗證實腫瘤細胞表達NK/T 細胞標志物;③依從性良好;④患者與家屬均為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血液疾??;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③中途退出者。研究組中男28 例,女3 例;患者最小年齡為27 歲,最大年齡為68 歲,平均年齡為(52.04±1.62)歲;AnnArborⅠ期11 例,Ⅱ期16 例,Ⅲ期3 例,Ⅳ期1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 例;患者最小年齡為30 歲,最大年齡為67 歲,平均年齡為(51.87±1.65)歲;AnnArborⅠ期10 例,Ⅱ期15 例,Ⅲ期4 例,Ⅳ期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放療治療,對患者鼻腔及副鼻竇區(qū)常規(guī)分割外照射,放療劑量為50 Gy,若發(fā)現(xiàn)頸部淋巴結腫大患者則另行頸部放療。
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化療治療,第一天靜脈滴注注射用環(huán)磷酰胺(國藥準字H32 020857;0.2 g)750 mg/m2、注射用鹽酸多柔比星(阿霉素,國藥準字H33 021980;10 mg)50 mg/m2、注射用硫酸長春新堿(國藥準字H14 020811;1 mg×10 支)1.4 mg/m2。第1~5 天口服醋酸潑泥松片(強的松國藥準字H33 021207;5 mg×100 片)。按上述化療方案,每21 天為1 個療程,共治療6 個療程。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臨床療效以及平均總生存時間。臨床療效判定參考基于代謝核醫(yī)學的Cheson 標準[2-3]: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與死亡,臨床治療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與部分緩解率之和。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頻數和百分比(%),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為(30.42±2.82)個月,對照組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為(23.10±2.79)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62,P<0.05)。
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隨訪兩年發(fā)現(xiàn),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EB 病毒相關的T 和天然殺傷細胞淋巴增殖性疾病(TNKL)組成的異質群體細胞毒性NK/T 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淋巴結外侵犯NK/T 細胞淋巴瘤、鼻型結外自然殺傷/T 細胞淋巴瘤等。鼻型結外自然殺傷/T 細胞淋巴瘤(ENKL)是一種成熟的T 細胞和NK 細胞淋巴瘤的亞型,,該病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大部分鼻型結外自然殺傷/T 細胞淋巴瘤來源于NK 細胞,但也有部分表現(xiàn)出細胞毒性T 細胞表型[4-5]。鼻型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特點是與EB 病毒和結外累及,多發(fā)生于鼻腔、扁桃體等上呼吸道部位。雖然鼻型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的發(fā)生率存在地理差異,但其臨床特征在西方國家和東亞等流行地區(qū)之間相似[6-7]。對于局限性疾病患者,放療是推薦的一線治療的核心組成部分。IE 期大多局限于鼻腔,故臨床放射治療范圍大多為雙側鼻腔等區(qū)域,照射劑量一般為50 Gy;如果IE 期超出鼻腔,則一般還需對同側上額竇等部位進行放療治療,劑量一般為55 Gy;對于頸部淋巴結腫大患者,還需另行頸部放療。
化療藥物能夠干預鼻型結外自然殺傷/T 細胞的DNA 與RNA 的合成,誘導癌細胞凋亡,進而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鼻型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化療大多采用CHOP 方案,這也是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經典療法。C為環(huán)磷酰胺,這是臨床管廣泛應用的抗癌藥物之一,藥物進入人體后經微粒體功能氧化酶轉化成醛磷酰胺,之后進一步分解為磷酰胺氮芥等物質,這一分解物可與DNA 發(fā)生交叉聯(lián)結,抑制DNA 的合成。H 為阿霉素,是一種蒽環(huán)類藥物,也是臨床上常見的周期非特異性抗癌化療藥物,藥物進入人體后可以直接插入DNA 的雙螺旋鏈,對DNA 聚合酶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細胞DNA 合成。與此同時,阿霉素進入人體后還能夠改變DNA 的模板性質,阻止mRNA 的合成,達到抗腫瘤的目的。阿霉素對S 早期與M 期最為敏感,是一類抗癌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各種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卵巢癌等腫瘤中[8]。CHOP 化療方案中的O 為長春新堿,其是從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長春新堿通過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干預細胞有絲分裂,同時對RNA 多聚酶活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選擇性集中作用于腫瘤組織。CHOP 化療方案中P 為強的松,是一種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其可以抑制淋巴細胞的活性,導致淋巴結崩解。值得注意的是,以阿霉素為主的CHOP 化療方案存在耐藥問題,長期接受化療的患者部分會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惡心、脫發(fā)、靜脈炎、神經毒性反應等不良反應。目前,同步放化療的使用已經得到了臨床試驗結果的支持,鑒于CHOP 化療方案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使用連續(xù)放化療與非含蒽環(huán)的方案,包括L-天冬酰胺酶和/或鉑抗癌劑,含L-天冬酰胺酶的化療是系統(tǒng)性ENKL 一線治療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一點已經研究證實[9-10]。
在該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平均總生存時間(30.42±2.82)個月長于對照組患者(23.10±2.79)個月(P<0.05);治療期間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5.48%明顯低于對照組51.61%(P<0.05);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64.52%高于對照組41.94%(P<0.05)。這與王鸚君等[11]的研究結果:放化療聯(lián)合組患者有效率69.9%高于單用放療組的40.0%(P<0.05),基本一致。這說明放化療治療單純放療治療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緩解病情、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優(yōu)于放療方法。
綜上所述,對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患者采用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更高,但治療期間仍應注意防范與護理放化療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