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鳳
(南京腦科醫(yī)院 呼吸科,江蘇 南京,210029)
早期肺癌患者接受行肺癌根治術并輔以術后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療”),能夠有效清除病灶和降低腫瘤復發(fā)風險,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1]。然而,由于手術應激反應和化療不良反應等因素的影響,肺癌患者普遍存在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僅影響其生活質量,也使其診治依從性有所下降,進而阻礙其康復進程[2]。因此,針對肺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臨床普遍采用綜合護理以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其積極配合診治[3]。近年來,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受到廣泛關注,其對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疾病和診療認知具有積極效果[4]。本研究將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應用于行肺癌根治術并輔以術后化療的中老年肺癌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對肺癌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和診治依從性的影響。
本研究獲得南京腦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行,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腦科醫(yī)院接受肺癌根治術治療的90例中老年患者。納入標準:① 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肺癌[5],且行肺癌根治術;② 年齡≥45歲;③ 擬行術后化療;④ 預計生存周期≥6個月;⑤ 自愿配合調查研究。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 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嚴重感染;③ 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采用計算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納入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2組間病理類型、年齡、腫瘤分期和性別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綜合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護理時間為2個月。具體內容如下:① 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耐心傾聽其訴求,鼓勵其積極表達內心想法。制訂個體化心理干預方案,幫助患者疏解不良情緒。② 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采用一對一口頭講解、發(fā)放書面材料和制作教育視頻等方式向患者介紹肺癌相關知識,對其錯誤認知予以及時糾正。③ 個人習慣干預,護理人員積極了解患者的個人習慣,協(xié)助其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確保其能夠注重膳食平衡、戒煙、限酒和養(yǎng)成良好作息等。④ 延伸護理,化療間歇期,護理人員通過即時通訊軟件與患者保持溝通,告知其間歇期注意事項和下次化療時間,重點講解居家自我管理的方式,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2.2 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采用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干預,護理時間為2個月。
1.2.2.1 化療前護理 基于患者的病情、身心狀態(tài)、文化程度和性格特點等,護理人員為其提供個體化的健康宣教,確保其能夠全面掌握健康宣教的內容。積極與患者溝通和交流,提升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同時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邀請患者家屬共同參與患者管理,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關懷,也使其居家康復期間能夠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管理。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化療的目的、藥物、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促進其了解化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對化療的配合度。
1.2.2.2 化療中護理 穿刺時護理人員選擇粗直且彈性較佳的血管,盡量避開關節(jié)、肌腱和韌帶組織。穿刺成功后,將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軟膏涂抹于患者的穿刺點周圍,輕柔按摩以促進藥物吸收?;熯^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鼓勵其積極表達自身感受,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上報并處理。
1.2.2.3 化療后護理 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化療后的注意事項,囑其多飲水。定期為患者叩背,促進其痰液排出。于穿刺部位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每日3次。將化療需靜脈輸注的液體加溫至35~37℃,并對患者進行腹部按摩。囑患者每日漱口2次,保持口腔清潔。
1.2.2.4 居家自我護理 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居家自我護理和鍛煉的方法,囑家屬為患者按摩四肢和頭部,每日2次,每次20~30 min?;颊呒覍贋榛颊卟シ攀婢徱魳罚咳?次,每次10~20 min?;颊呒覍賲f(xié)助患者進行散步和上下樓梯等基礎運動,每日2次,每次30 min。
①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情緒狀況進行評測。SAS和SDS的臨界值分別為50分和53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6-7]。② 采用健康調查量表36(SF-36)[8]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測。該量表共包括8個維度,本研究僅選取健康狀況、生理功能、情感職能和社會功能四方面進行評估,各維度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③ 采用自擬的化療診治依從性量表評估2組患者的診治依從性。該量表包括是否按時化療、是否遵醫(yī)用藥、是否適度運動、是否規(guī)律飲食、是否健康作息和是否定期復查6個問題,各問題答案為“是”則計1分,總分6分為完全依從,3~5分為部分依從,0~2分為不依從。診治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護理前,2組間SAS和SDS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組護理2個月后的SDS和SAS評分均較同組護理前顯著下降(P均<0.05),且觀察組的上述得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均<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前和護理2個月后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護理前,2組間SF-36中的健康狀況、生理功能、情感職能和社會功能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護理2個月后,2組SF-36中的健康狀況、生理功能、情感職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較同組護理前顯著升高(P均<0.05); 觀察組SF-36中的健康狀況、生理功能、情感職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均<0.05),見表3。
表3 2組護理前和護理2個月后的SF-36評分比較分)
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的診治依從率(95.56%)高于對照組(8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惡性疾病,肺癌根治術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輔以術后化療能夠有效清除病灶和預防復發(fā),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和提高其生活質量[8-9]。但是手術創(chuàng)傷和化療不良反應易導致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加之罹患惡性腫瘤所致的負面情緒,均使患者的不安全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診治依從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和生活質量下降[10]。因此,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對于提高行肺癌根治術并輔以術后化療的中老年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就綜合護理和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這2種護理模式對行肺癌根治術并輔以術后化療的中老年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了觀察,比較2種護理模式對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結果顯示,2種護理模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且接受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患者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接受綜合護理的患者。由此說明,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與張淑彥[11]的研究結果相似。究其原因為,該模式針對肺癌患者接受治療的不同時期予以相應的專業(yè)護理措施,盡可能滿足其在各階段的護理和認知需求,從而緩解其困惑和緊張心理,進而改善其情緒狀態(tài),提高其治療信心。同時,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強調患者家屬在護理和患者居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得到更為充足的社會和親情支持,進而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F-36中的健康狀況、生理功能、情感職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印證了上述結論。除心理狀態(tài)外,診治依從性也是影響肺癌化療患者治療效果和康復質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的診治依從性(95.56%)高于對照組(8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對于改善肺癌患者的診治依從性具有積極意義。分析其原因主要為,通過對肺癌患者實施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后護理以及居家自我護理,改正護理前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從而提升其診治依從性。
綜上所述,階段性認知行為護理能夠改善行肺癌根治術并輔以術后化療的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并且提升其診治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