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也許,每個人都偏愛“鮮花”和“掌聲”,偏愛“聽話”和“乖巧”,偏愛“成績”和“榮譽”,我也是。我喜歡那些優(yōu)秀的孩子們,可是,我也愛那些給我“意外”的孩子們。他們給我“意外”,卻也給了我靈感和成就感。
有一次放學,三個孩子被留在了接送點。起因是他們上課說話,違反了班規(guī)。按照班規(guī)必須接受這樣的“處罰”:先站3分鐘安靜地反思,再讀5分鐘的課文,最后由老師抽查課文相關知識。如果過關了就可以回家,反之繼續(xù)反省讀書。
8分鐘很快就過去了,輪到我抽查孩子們了。他們復習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罢l是吃水人?挖井人又是誰?鄉(xiāng)親們在石碑上刻的什么字?鄉(xiāng)親們?yōu)槭裁催@樣做?鄉(xiāng)親們知道感恩毛主席,那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要感恩的人呢……”我像上課一樣認真地提問。我要讓孩子們知道,老師是認真的,不僅認真地上課,也認真地對待每一個錯誤。
因為課堂上學習過,剛才又讀了幾分鐘,孩子們對我的問題對答如流,還說要感恩父母、老師和同學,要感恩生活中每一個給予我們幫助的人?;卮鹜陠栴}后,他們沾沾自喜,似乎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被留下“處罰”。按照班規(guī),三個孩子可以和家長回家了。就在他們準備離開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來接孩子們的三位家長:一位準媽媽,一位年過七旬的老爺子,一位獨自帶孩子的單親媽媽。
我把三個孩子拉到三個家長的跟前,說:“孩子們,那請問站在你們面前的,是你們要感恩的人嗎?挺著肚子走路都不方便的媽媽,獨自帶孩子日夜操勞的媽媽,本應在家享受晚年的爺爺,因為你們今天上課沒有好好聽講,陪著你們一起受罰和等待,這是你們的感恩嗎?”三個孩子瞬間低下了頭……
第二天,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全班同學聽,孩子們無一不陷入沉思。這是一個“意外”,也是一次收獲。
除了上課,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時,也有一些制造“麻煩”和“意外”的孩子們,他們總是忍不住亂動或講話,多少守紀律的眼睛都會齊刷刷地掃向他們,并伴隨著一陣遺憾失望的哀嘆聲。這個時候,我總會做出一個噤聲的手勢,“噓”!
我總是在班級里強調:千萬不要埋怨自己的同伴,當眾埋怨只會讓一個人更加自卑。無論這個人有意或者無意犯錯,此刻他一定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班級“抹黑”了。我甚至不讓同學們多看他一眼,因為他一定已經(jīng)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有什么話,回到教室,關起門來,咱們就是一家人,咱們再開“家庭會議”。有了“一家人”的前提,孩子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再打開天窗說亮話,我們再互相提醒共同提高。所以,我從不在公共場合呵斥我的孩子們,尤其是那些給我“意外”的孩子們。
教學中,我們還會遇到更多更精彩的“意外”:當學生說出“雪化了是春天”時,我們要鼓勵他繼續(xù)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當學生說出“孔融讓梨我不讓”的時候,我們不要苛求,因為孩子說出了心里話;當我拿出獎品獎給同學們,別的同學都說“謝謝”,一個同學卻追著問“老師還有別的獎品嗎”,這不是孩子貪心,而是他充滿了好奇心。
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歸向大海,不是所有的花兒都在春天開放。不敢揮動翅膀的小鳥,永遠學不會飛翔;不敢下水的鴨子,永遠學不會游泳。不經(jīng)歷錯誤和失敗的學生,又怎么會有勇氣和能力成就自己?
“意外”無時無刻不充盈在我們的課堂內外,善待這些“意外”,就是為學生的自然成長留住了根。學生的成長既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能復制粘貼,需要老師的認真和用心、寬容和尊重、愛護和善待,讓學生在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成長成熟。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