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瀟
虎眼窗、牛眼窗,綠色鳶尾花,錯層設計……在北京市豐臺區(qū)長辛店街道德善里18號,坐落著一幢歐洲古典建筑風格的紅色磚樓。這原是京漢鐵路局火車房總管郭長泰的住宅,1918年夏建成后,李石曾、蔡元培在這里開設了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緣起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的儉學實踐和華工教育經(jīng)驗。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出國留學是青年知識分子追求新思潮、向西方學習的重要途徑。晚清政府從1872年開始選派留學生赴他國學習。但民初之后,公費留學條件苛刻,自費留學花費昂貴,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為“輸世界文明于國內(nèi)”,從1912年開始,有留法、旅法經(jīng)歷的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先后發(fā)起留法儉學會、勤工儉學會、華法教育會,號召“勤于做工,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發(fā)展中法兩國之交誼,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道德、智識、經(jīng)濟之發(fā)展”,促進國內(nèi)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逐漸成為這些機構的主要任務。
華法教育會等在各地組織創(chuàng)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1917年5月27日,北京預備學校正式開學,同年,在河北蠡縣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學和四川成都先后成立了性質(zhì)相同的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隨后,各地預備學校日益曾多,“已成立者將近二十余?!?。其中大部分既教授法語,又教授鐵工、木工、繪圖等技藝。
大批有志青年特別是貧寒子弟以此為途徑走出國門認識世界,打開了中西融匯的視野。他們堅守留學報國的追求和使命,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lián)系起來。
中國共產(chǎn)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是在法國負笈求學的,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聶榮臻等人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1919年到1920年間,近1900多名中國進步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他們一邊做工,一邊讀書,努力追求真理,尋求改造中國的途徑和方法。為中國共產(chǎn)黨準備了一大批優(yōu)秀干部和中間力量,也為新中國科學文化事業(yè)造就了一批棟梁之才。
1918年,在毛澤東、蔡和森的積極奔走聯(lián)絡下,幾十名湖南學子抵京,準備赴法留學?;I備離京赴法期間,毛澤東等人擠在三間狹小的房間,“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十分清苦。為解決經(jīng)費不足的問題,毛澤東建議先在北京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在楊昌濟的幫助下,毛澤東與蔡元培幾經(jīng)聯(lián)系,決定讓這些青年參加赴法預備班。當時的預備學校不能完全容納湖南來京學生,為解決湖南學子生活、學習的困難,華法教育會和新民學會發(fā)動社會各界力量,于1918年8月在長辛店成立高等法文專修館長辛店工業(yè)科,分設鑄造、機械和鉗工3個班,學生一邊學習法文,一邊學習生產(chǎn)技能,為留法勤工儉學做準備。
長辛店位于永定河西岸,盧溝橋畔,是京西第一古驛站,也是京西“九省御道”的終點。1897年,當時清政府的郵傳部盧保鐵路盧溝橋機廠由比利時人修建完工,3年后,比利時人和法國人將廠址遷到長辛店,建立了京漢鐵路長辛店機廠。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位于京漢鐵路長辛店機廠附近,預備班學生由京漢鐵路長辛店機廠精通法語的工程師教授法語,還在工廠同工人一起工作,學習技術,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得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每月還有三塊錢的伙食費,學生們?yōu)閷砀胺ūM快適應工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先后招收了一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曾經(jīng)作為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的這座二層小樓,見證了革命先輩在這里留下的光輝不朽的足跡。
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期間,兩次來到北京城外將近30公里的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曾在長辛店預備班半工半讀的何長工在《北方的紅星》中寫到:“他穿著灰布大棉襖,頭發(fā)長長的,蓬起來,好像西方的一位熱情奔放的詩人,在當時祖國很少有的重工業(yè)企業(yè)中開始了他的活動?!?/p>
毛澤東來到長辛店了解湖南籍青年學習情況,并向預備班學生強調(diào)“特別要聯(lián)絡工人,注意工人運動,了解工人階級生活、工作情況,幫助啟發(fā)工人的救國心”,鼓勵預備班學生堅定信心,只要千方百計做好準備,就一定能夠出國。
預備班學生刻苦鉆研,從工人那里學到許多生產(chǎn)技能,也向工人傳播國內(nèi)外先進思想,與工人的感情越來越近。學習工作之余,預備班學生輪流到長辛店大街娘娘廟里開辦的夜校去講課,每周兩次或三次。除了教工人識字、算術、常識之外,也講些愛國救國的道理。長辛店的工人便是從這里聽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和勞工神圣的口號,雖然他們一時還不能完全理解,但心底追求自由解放的欲望卻被喚醒。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長辛店半工半讀的學生和企業(yè)工人一同進城參加運動,舉行集會、示威、演講等抗議活動。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誕生。它的成立正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chǎn)物。隨即,在李大釗的領導下,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成立,第二年,這里就建立了中共長辛店機車廠支部。1923年,這里又成為震驚全國的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辛店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重要驛站,更是中國革命的重要驛站。中國志士仁人從這里點燃革命火種,又一路播向遠方。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早期的講習所,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中國共產(chǎn)黨老一輩革命家從這里出發(fā),踏出了啟蒙思想、宣傳革命主張的第一步。毛澤東、李大釗、鄧中夏都曾在這里留下了革命足跡,喚醒工人們的革命覺悟,培養(yǎng)了中國革命最可靠的力量。
一批準備留法的湖南學子在1918年夏天來到北京,住在米家胡同。當時北京的冬天非常冷,他們沒有足夠抵御嚴寒的衣服,如遇事情出門,大家都將衣服給一個人穿,其他人就躺在被窩里。為了解決過冬問題,羅喜聞穿上了大家的衣服,到湖南老鄉(xiāng)處借了100塊大洋。這是長辛店許多人都知道的“被中大仙”的故事。
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學生們與工友和長辛店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年長辛店發(fā)生了鼠疫,傳染得厲害,學生們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病人,用石灰?guī)桶傩障尽?/p>
他們坐輪船去法國,在最差的艙位,一周可能只有幾個小時能到甲板上透氣。在法國勤工儉學時,他們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從下煤礦挖煤,到工作難求以至無法入學,但這些困難都沒能挫敗他們探尋振興中華之路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這叫負笈求學。許多留法勤工儉學生,家境貧寒,但求生存、求溫飽之時,他們也在求發(fā)展。他們心懷民族振興、國家振興的宏偉志向,希望通過個人才智、學習、努力,報效祖國。正因內(nèi)心有著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目標,他們能夠克服重重困境,不斷前行。
如今,這棟位于長辛店第一中學旁的兩層小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辛店‘二七大罷工舊址—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也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地。長辛店第一中學依托紅色校史資源,積極開展黨史教育,圍繞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的光輝歷史開展系列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努力開創(chuàng)黨史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