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李曉威,張文彬,盧秉福,劉曉雪
(1.黑龍江大學/國家糖料改良中心,哈爾濱 150080;2.一德期貨有限公司,天津 300041;3.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48)
內蒙古位于中國北部,東經E 97°12′~E 126°04′,北緯N 37°24′~N 53°23′,地形呈狹長形[1-2]。土壤類型從東向西依次為黑土、暗棕壤、黑鈣土、栗鈣土、棕壤土、黑壚土、灰鈣土、風沙土和灰棕漠土,易于耕作,適宜甜菜種植,是我國重要的甜菜制糖產業(yè)基地[3-4]。目前,內蒙古甜菜種植面積達到14萬hm2左右,年生產食糖70 多萬t,已成為我國甜菜糖最大產區(qū)[5]。甜菜種植比較耗費工時,用工量比玉米高47%~58%、比小麥高72%~82%、比大豆高91%~156%[6]。近年來,隨著農業(yè)機械化快速發(fā)展[7-8],甜菜生產機械化相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還處于不利地位[9-10],如果甜菜機械化水平不能快速提高,達到或接近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甜菜的比較優(yōu)勢就會喪失[11-12],因此,為了甜菜制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必須對甜菜生產機械化的發(fā)展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13]。甜菜是小作物,甜菜生產機械化數(shù)據(jù)在年鑒上很難查到。通過實地調查、分析,掌握內蒙古甜菜生產機械化的實際情況,對內蒙古有針對性地發(fā)展甜菜生產機械化,實現(xiàn)機械對人力的替代[14],提高甜菜比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2019 年8 月至12 月國家糖料產業(yè)技術體系產業(yè)經濟研究室在國家糖料產業(yè)技術體系赤峰站、呼和浩特站、白城站等單位的幫助下,對內蒙古甜菜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共涉及赤峰市松山區(qū)、元寶山區(qū)、翁牛特旗、敖漢旗、巴林左旗、克什克騰旗、林西縣、烏蘭察布市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以及周邊地區(qū)遼寧省建平縣、河北省圍場縣、康保縣、張北縣的36個鄉(xiāng)鎮(zhèn)、66個村90戶甜菜種植戶,獲得有效調查問卷73份。通過對這些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對內蒙古甜菜生產機械化情況進行探討,為內蒙古甜菜生產機械化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本次獲有效調查問卷的甜菜種植戶共73戶,漢族占97.26%,少數(shù)民族占2.74%,共有人口276 人,平均每戶3.78人,男性140人,占50.72%,女性136人,占49.28%。
人口分布:17歲(含)以下未成年人口占15.22%,18~40 歲人口占34.78%,41~60 歲人口占40.94%,60~70歲人口占6.16%,70歲以上人口占2.90%;以家庭為單位看,人口3人及以下占45.21%,4~5人占39.73%,6人以上占15.06%。
家庭勞動力數(shù)量:從家庭勞動力數(shù)量看,平均每戶有勞動力2.45 人,勞動力平均年齡42.63 歲,有1~2人勞動力的家庭占80.82%,3~4人勞動力的占17.81%,5人以上的占1.37%。
文化程度分布:從文化程度分布來看,小學以下22.82%,初中占46.38%,高中占23.55%,大學(含??疲┱?.25%,初中以下占69.20%,高中以上占30.80%。
由此可見,目前內蒙古甜菜種植戶以3 口之家為主,4~5 口家庭次之,二者合計占到甜菜種植戶的84.94%,家庭勞動力多為1~2 人,3~4 人的次之,二者之和為98.63%;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為最多,占一半左右,小學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各占二成左右,說明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
本次調查的73 戶甜菜種植戶,共擁有拖拉機158 臺,平均每戶擁有拖拉機2.23 臺。其中14.7~51.45 kW拖拉機保有量79 臺,最多,14.7 kW 以下拖拉機30 臺,51.45~110.25 kW 拖拉機35 臺,110.25 kW 以上拖拉機14臺。調查農戶中擁有14.7~51.45 kW拖拉機的農戶最多,占69.01%,擁有51.45~110.25 kW拖拉機的農戶次之,占30.99%,擁有14.7 kW 以下小型拖拉機的農戶占25.35%,擁有110.25 kW 以上拖拉機的農戶占12.68%,其中24戶擁有2種類型以上拖拉機,占33.80%,沒有拖拉機的農戶僅6戶,占8.45%,見圖1。
圖1 甜菜種植戶擁有農機具的數(shù)量Fig.1 Numb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wned by sugar beet planters
擁有農具217 臺,平均每戶擁有3.056臺。擁有2~3臺農具的農戶占38.24%,擁有4~6 臺農具的農戶占23.53%,擁有1 臺農具的農戶占17.65%,擁有7~9 臺農具的農戶占5.88%,擁有9 臺以上農具的農戶占4.41%,沒有農具的農戶占10.29%,見圖1。
農具中擁有甜菜收獲機52臺,平均每戶擁有0.839 臺。擁有1 臺甜菜收獲機的甜菜種植戶占30.65%,擁有2~3臺的占20.97%,擁有4~5臺的占1.61%,5臺以上為零,沒有甜菜收獲機的農戶占46.77%,見圖1。
從農機具保有量來看,甜菜種植戶擁有拖拉機的戶數(shù)較多,占91.55%,多數(shù)為中小型拖拉機,擁有110.25 kW 以上大型拖拉機的戶數(shù)較少,僅占12.68%;配套農具2~6 臺的甜菜種植戶較多,占60%以上,其中擁有2~3 臺農具的甜菜種植戶占38.24%,擁有4~6 臺農具的甜菜種植戶占23.53%,沒有農具的甜菜種植戶占25.77%;甜菜收獲機保有量更不樂觀,有46.77%的甜菜種植戶沒有甜菜收獲機,占比接近一半。通用型農具可以和大田作物互用,較容易實現(xiàn)機械化作業(yè),但甜菜收獲機專業(yè)性強,不可替代[15-16],由此可見,甜菜收獲機械化仍是當前甜菜種植需重點關注的環(huán)節(jié)。
目前內蒙古種植的旱地農作物主要以甜菜、玉米、向日葵、馬鈴薯等作物為主,甜菜、玉米、向日葵、馬鈴薯的機械化作業(yè)水平分別達到了88.59%、90.49%、70.39%、87.08%。以玉米機械化水平為最高,63.41%的農戶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0%以上;甜菜次之,有64.06%的農戶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0%以上;馬鈴薯排第三位,有62.50%的農戶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向日葵機械化水平最低,僅有23.68%的農戶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分別有21.88%、29.27%、31.58%、20.83%的農戶甜菜、玉米、向日葵、馬鈴薯機械化水平達到70%~90%,見圖2。此外,大豆和小麥的機械化水平也較高,分別達到了90.86%和93.10%,但種植面積相對較小。因此提高甜菜生產機械化水平仍然任重而道遠。
圖2 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Fig.2 Mechanization levels of main crops
從調查數(shù)據(jù)看,甜菜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了88.59%,主要作業(yè)環(huán)節(jié)耕整地、播種、育苗移栽、中耕植保、田間灌溉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98.05%、87.03%、63.41%、89.26%、77.77%、82.94%,達到90%以上機械化水平的甜菜種植戶分別為92.19%、65.63%、15.91%、70.59%、42.86%和44.44%,達到70%~90%機械化水平的甜菜種植戶分別為6.25%、15.63%、22.73%、16.18%、26.79%和36.51%,見圖3,這說明甜菜生產機械化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耕整地作業(yè)、播種作業(yè)、中耕植保作業(yè)的機械化水平較高,育苗移栽機械化水平最低,灌溉機械化水平也相對較低,甜菜收獲機械化水平進步較快,但仍不能滿足甜菜生產的需要。
圖3 甜菜生產機械化水平Fig.3 Mechanized levels of sugar beet production
目前內蒙古甜菜生產機械化作業(yè)模式主要有自營模式、代耕模式、部分自營加代耕模式[17-18]。自營模式,農戶擁有各類齊全的甜菜生產機械,甜菜生產作業(yè)項目使用自有農業(yè)機械完成[19];代耕模式,甜菜種植戶沒有農業(yè)機械,甜菜生產所有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均需要農機合作社、農機戶或其他農戶提供代耕服務來完成[20];部分自營加代耕模式,甜菜種植戶自己經營一定規(guī)模的土地,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農機具,但農機具種類不夠齊全、缺少專用作業(yè)機械,自己只能完成部分農機作業(yè)項目,另外一些作業(yè)項目需要代耕服務[21]。
內蒙古農民家庭絕大多數(shù)都有農機具,但農具配套情況不是很好,很多甜菜種植戶只有拖拉機而沒有配套農具或配套農具不夠齊全[22],因此,甜菜種植戶除了自己使用自有農具作業(yè)外,代耕現(xiàn)象非常普遍,尤其是甜菜收獲環(huán)節(jié)。調查結果顯示,內蒙古甜菜種植戶甜菜機械作業(yè)使用自有農機具加代耕的最多,占調查總數(shù)的61.76%,自有拖拉機加租用農具的占19.12%,完全依靠自家的農機具和完全依靠代耕來完成機械作業(yè)的甜菜種植戶分別占11.76%和7.35%,數(shù)量較少,見圖4。提供代耕服務的主要有甜菜種植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糖廠,分別占調查總數(shù)的47.22%、30.56%、12.50%和9.72%,這說明提供代耕服務的農機組織以農機大戶和甜菜種植戶為主,見圖4。
圖4 甜菜機械化作業(yè)農機具來源Fig.4 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or sugar beet mechanized operations
(1)內蒙古甜菜種植戶平均每戶擁有拖拉機2.23 臺。其中14.7~51.45 kW 拖拉機保有量最多,擁有51.45~110.25 kW 拖拉機的農戶次之,110.25 kW 以上拖拉機較少;平均每戶擁有配套農具3.056 臺,其中擁有2~3 臺農具的農戶最多,擁有4~6 臺農具的農戶次之,配套農具不足;甜菜收獲機更少,平均每戶擁有0.839 臺,有近一半的甜菜種植戶沒有收獲機械,擁有1 臺甜菜收獲機的甜菜種植戶占三成,擁有2 臺以上的農戶占二成,甜菜收獲機械明顯不足。通用型農具可以和大田作物互用,但甜菜專用機械,如甜菜收獲機、紙筒育苗移栽機等不可替代,甜菜收獲機械化仍是當前甜菜種植需重點關注的環(huán)節(jié)。
(2)內蒙古目前種植的旱地農作物主要以甜菜、玉米、向日葵、馬鈴薯等作物為主,以玉米機械化水平為最高,甜菜次之,馬鈴薯排第三位,向日葵機械化水平最低。甜菜的競爭性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向日葵,提高甜菜生產機械化水平與比較效益仍然任重而道遠。
(3)就甜菜生產機械化水平而言,甜菜耕整地機械化水平最高,田間管理機械化水平次之,然后是播種、收獲,最后是灌溉和育苗移栽。甜菜收獲和育苗移栽機械化是甜菜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具有唯一性,使用的農具不可替代,因此應給與充分的重視。內蒙古甜菜種植代耕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尤其是甜菜收獲環(huán)節(jié),以自有農機具加代耕的最多,自有拖拉機租用農具的排第二位,完全依靠自家農機具和完全依靠代耕來完成機械化作業(yè)的甜菜種植戶數(shù)量較少,這說明提供代耕服務的農機組織以農機大戶和甜菜種植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