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放 鄭帥軍 徐好杰
(睢縣中醫(yī)院內六科,河南睢縣476900)
高血壓(EH)與冠心病(CHD)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關系尤為密切,EH 可導致冠狀動脈病變,促使動脈血管粥樣硬化,進而引發(fā)心肌缺血或壞死誘發(fā)CHD。然而CHD 伴EH 患者血壓控制率不足70%[1],對患者預后病情轉歸形成較大威脅。厄貝沙坦是一類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受體抑制劑,貝那普利是一種前體藥物,可作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二者均在降壓治療中有良好應用,但仍缺乏對比研究。對此,本研究將通過對本院120 例CHD 伴EH 患者分別采取厄貝沙坦與貝那普利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及血壓水平情況,取得一定成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7月收治的120 例CHD 伴EH 患者為試驗對象,隨機將患者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 例。納入標準:①分別符合CHD 與EH 診斷標準者[2-3];②年齡≥18 歲者;③首次接受本次所用藥物治療者;④經(jīng)溝通同意此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腦血管病史者;②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者;③本次藥物禁忌癥者;④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聯(lián)合組男性32例,女性28 例;年齡為48~83 歲,平均(61.85±8.31)歲;CHD 病程為6~12 年,平均(8.35±3.62)年,EH病程為4~9 年,平均(6.35±2.87)年。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6 例;年齡45~81 歲,平均(62.37±8.54)歲;CHD 病程7~13 年,平均(8.86±3.74)年,EH 病程3~10 年,平均(6.89±2.6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抗凝、調節(jié)血脂等基礎治療,如有發(fā)作心絞痛時予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之上使用鹽酸貝那普利片口服,10mg/次,1 次/d,治療1 個月。研究組在基礎治療之上給予厄貝沙坦片口服,0.15g/次,1 次/d,治療1 個月。
1.2.2 指標檢測方法:在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 個月后抽取空腹靜脈,置入離心機3400r/min 離心10min,提取上層清液為血清樣本,使用還原酶比色法測定一氧化氮(NO),內皮素-1(ET-1)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使用JZ-252Z 手臂式電子血壓計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晨起時舒張壓(DBP)及收縮壓(SBP)。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NO、ET-1 及晨起血壓(DBP、SBP)水平變化,并分析兩組患者治療1 個月內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1.4 數(shù)據(jù)分析:運用SPSS22.0 軟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組間同一時間,配對t檢驗比較組內不同時間;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晨起血壓比較:治療一個月后,兩組患者晨起DBP 及SBP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兩組患者間DBP 及SBP 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晨起血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晨起血壓比較 (±s)
組別 n 時間 DBP SBP研究組 60 治療前 98.74±6.21 167.58±9.47治療1 個月后 82.17±6.35 141.52±8.35 t 值 14.451 15.988 P 值 <0.001 <0.001對照組 60 治療前 98.36±6.49 165.84±9.73治療1 個月后 81.78±6.29 142.16±8.12 t 值 14.210 14.474 P 值 <0.001 <0.001 t 組間值 0.338 0.426 P 組間值 0.736 0.671
2.2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治療1 個月后,兩組患者NO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同一時期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ET-1 水平均比治療前有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s)
組別 n 時間 NO(μmol/L) ET-1(pg/ml)研究組 60 治療前 59.34±11.21 61.73±10.72治療1 個月后 69.85±11.73 52.35±10.16 t 值 5.018 4.919 P 值 <0.001 <0.001對照組 60 治療前 59.17±11.26 61.38±10.45治療1 個月后 64.36±11.47 56.07±10.12 t 值 2.501 2.827 P 值 0.014 0.006 t 組間值 2.592 2.009 P 組間值 0.011 0.047
2.3 兩組患者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比較:治療1 個月內,研究組干咳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其余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各類藥物不良反應程度均較輕,未經(jīng)任何干預均自行緩解,詳見表3。
CHD 發(fā)病率與血壓升高存在明確正相關關系,血壓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可誘導動脈血管粥樣硬化進而導致CHD,對患者生命健康極為不利。相關研究表明,CHD 合并EH 患者例數(shù)為單純CHD 患者的2~4 倍,病情嚴重者可造成心衰或猝死。因此,對CHD 合并EH 患者積極采取合理降壓用藥尤為重要。陳橙等[4]曾使用沙坦類降壓藥與普利類降壓藥聯(lián)合治療腎性高血壓患者,結果表明單獨使用沙坦類降壓藥或普利類降壓藥兩種藥物療效相當,但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療效較單獨使用更顯著。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晨起DBP 及SBP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但兩組患者間DBP 及SBP 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厄貝沙坦與貝那普利對CHD合并EH 患者降壓效果相當。分析原因認為厄貝沙坦與貝那普利藥理作用均為通過抑制AngⅠ轉換成AngⅡ,降低醛固酮從而達到降壓效果,因此兩種藥物療效相差無幾,仍有待開展進一步研究以期為臨床選擇用藥提供指導依據(jù)。EH 可使動脈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從而影響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內皮細胞,從而導致NO 分泌降低,血管平滑肌纖維化。龔蕓[7]曾研究厄貝沙坦對EH 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在有效降低血壓的同時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生理作用[5]。厄貝沙坦可抑制AngⅠ轉換成AngⅡ,并拮抗AngⅡ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1 受體(AT1)結合,減少釋放醛固酮達到降壓作用。本研究結果也表明,治療后研究組血管內皮功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厄貝沙坦可調節(jié)CHD 合并EH 血管內皮功能水平。分析原因認為血管分泌血管活性物可調節(jié)血管功能,增加NO 合成表達,可使腺苷環(huán)化酶激活舒張血管,血壓降低可提高NO 的分泌,減少對NO 的滅活,從而改善內皮功能。ET-1 可調節(jié)心血管功能、保持血管基礎張力,是作用最強的縮血管因子,腎上腺素、AngⅡ均可刺激ET-1 的合成,是降壓治療的靶點所在。厄貝沙坦可阻斷AT1受體增加腎血流量,抑制AngⅡ表達從而降低ET-1 合成,并降低腎血管阻力從而增加ET-1 釋放。貝那普利可在肝臟內水解為ACE 抑制劑貝那普利拉,抑制AngⅠ轉換成AngⅡ,還可減少降解緩激肽,減少血管阻力進而降低血壓。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干咳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表明貝那普利長期服用可導致干咳,這可能因ACE 抑制劑降低降解緩激肽,導致緩激肽在體內積累過量,繼而增多產(chǎn)生可導致干咳的前列腺素及血栓素所致,需引起心血管內科臨床重視。
表3 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綜上所述,厄貝沙坦與貝那普利均可降低CHD合并EH 患者血壓水平,但厄貝沙坦可顯著提升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水平,且不易發(fā)生干咳等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適宜于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