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媛
(中交和美環(huán)境生態(tài)建設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
在20世紀50 年代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被稱之為“綠化”,明顯有著對園林植物景觀在藝術性上的輕視與忽略,隨著人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重要性認知的提升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強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不再是簡單“綠化”,而是更加重視其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1]。如今“植物造景”“園林植物景觀規(guī)劃與設計”等說法的提出正說明了植物材料的運用對營造景觀氛圍的重要作用。
景觀氛圍即環(huán)境呈現(xiàn)的意境、烘托的氣氛,能夠帶動人的情緒起伏發(fā)展。植物景觀設計需要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特性,利用色彩、形態(tài)、空間等要素,實現(xiàn)景觀場地的氛圍營造[2]。
植物是景觀元素中色彩變化最豐富的元素之一,不同的色彩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暖色系的植物色彩容易調動積極情緒,例如,冬天里火紅的楓樹給人溫暖熱情的感受,陽光下黃色的綴花草坪給人愉悅奔放的感受[3]。冷色系的植物色彩多運用在靜謐、莊重肅穆的環(huán)境之中,例如,私家花園中常用鼠尾草、鐵線蓮等藍紫色花境烘托一種寧靜幽遠的氣氛。綠色為主的植物組團給人生機盎然的感受,紅色為主的植物組團給人熱烈奔放的感受。
植物的個性形態(tài)千變萬化,包括球形、傘形、垂枝形、尖塔形、紡錐形、圓柱形、自由形等。不同的植物形態(tài)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景觀氛圍,球形植物親切可愛、傘形植物輕盈舒展、尖塔形植物穩(wěn)定向上、垂枝形植物婀娜多姿[4]。因此,城市公共空間一般采用主干筆直,姿態(tài)舒展,個性形態(tài)相對整齊一致的高大喬木如櫸樹、銀杏等形成樹陣廣場;私家庭院則更傾向于選擇姿態(tài)飄逸的植物材料作為主景,如雞爪槭、龍爪槐及各類樁景等。
植物搭配組合形成了植物空間,不同的植物空間營造不同景觀氛圍。一般而言,開敞空間開闊、無明顯邊界感,半開敞空間限定視線、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覆蓋空間具有邊界感,垂直空間引導視線,完全封閉空間具有隱蔽性。即使同樣的一條園林道路,利用植物配植形成不一樣植物空間,可以營造完全不同的景觀氛圍[5]。
園林植物景觀空間和建筑空間最大的區(qū)別是植物景觀空間的第四維界面“時間”,從而形成變化的植物季相,時間因素包括時期、季節(jié)和朝夕等。植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的時間段里表現(xiàn)不同;不一樣的氣候特點下,同一植物景觀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光影的變化也會帶來植物景觀的異質性[6]。
通常植物不會發(fā)出人耳能直接聽見的聲音,但植物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可以產生 “雨打芭蕉”“松濤柳浪”的聲音,利用植物材料枝葉的質感特點,再通過設計師的合理配置,植物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從聽覺層面烘托景觀氛圍。
芳香植物和觀果植物在景觀中的運用不僅具備良好的觀賞特性,同時獨特的氣味和果實往往能夠增強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性,讓景觀生動起來。例如柿樹,不僅可以觀葉還可以觀果,秋天柿樹紅葉不輸紅楓,落葉后掛紅果也十分靈動可愛。
紫陽公園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建于1951年,是武昌區(qū)內唯一擁有自然湖泊的城市綜合公園,也是武昌古城主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與變遷,紫陽公園面臨著面貌破舊、生態(tài)退化、功能缺失等問題,通過公園綜合整治讓紫陽公園重新煥發(fā)活力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其中包括對公園植物景觀梳理與重新設計[7]。
改造前,紫陽公園上層植被茂密蔥蘢、郁閉度較高,中層灌木和下層地被或生長雜亂、或退化露出黃土。通過對公園傳統(tǒng)風貌與現(xiàn)代功能的綜合研究,對公園內部的植被進行了空間梳理與改造設計,使得紫陽公園植物景觀在傳承其古典韻味的同時,也滿足了現(xiàn)代城市居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
紫陽公園北門廣場,見圖1,是公園北部入園第一個活動場地,改造設計時保留原來場地內高大喬木,進行適當疏枝,為其預留足夠的樹池空間,樹池中重新鋪植麥冬作為地被,原生喬木開展的冠幅形成典型的覆蓋空間,保持游賞視線通透,給人強烈的歸屬感,營造入口廣場輕松愉悅、安全親切的景觀氛圍[8]。
圖1 改造后的北門廣場植物景觀
紫陽公園主園路周邊綠地在保留原生大樹的基礎上,結合景石的布置,中層點綴少量紅楓、桂花、茶梅、銀姬小蠟、女貞、海桐等,鋪植毛鵑、鋪地柏、南天竹、龜甲冬青等常綠灌木,搭配紫嬌花、火焰南天竹、金葉佛甲草、迷迭香等色彩艷麗的地被形成花境組團,豐富的品種和鮮艷的色彩營造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觀氛圍[9]??拷鲌@路兩側則向后退讓出空間鋪植常綠草皮,讓空間變得整潔大氣,給人陽光開闊的步行體驗。詳情見圖2。
圖2 改造后的路旁綠地植物景觀
聚景園是紫陽公園內一座小巧精致的園中園,改造前聚景園被長期對外租賃導致古典風貌被雜亂退化的植被所掩蓋,本次改造保留園中大喬木,補充少量小喬木,對中下層植被重新進行設計。
3.3.1 雨打芭蕉
在聚景園的窗前墻邊,搭配景石,二、三株芭蕉叢植。芭蕉色澤翠綠,葉片碩大輕盈,形態(tài)美麗優(yōu)雅,營造雨打芭蕉的愜意與閑情。
3.3.2 閑亭雅致
聚景園有一處四角亭,圍繞四角亭植物配置豐富而精致,保留原有的喬木香樟、雞爪槭,增加紅楓,景石地被選擇一葉蘭、六道木、毛鵑、沿階草、金線菖蒲、南天竹、佛甲草等,打造中式花境延續(xù)古典園林的韻味。
3.3.3 清池涵月
聚景園中有一處人工水池,改造保留池邊榆樹,改造設計將熊掌木、毛鵑等自然形態(tài)的灌木與仿古石燈相配,點綴景石周邊種植低矮地被麥冬、絡石,利用垂挑植物黃馨、井欄邊草等種植在池邊軟化硬質水池邊界。營造“虛閣蔭桐,清池涵月”的意境,虛閣掩映在樹蔭里,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3.3.4 竹林幽幽
聚景園內有一處竹林,改造前小亭完全呈現(xiàn)在竹林之前,改造后,以竹林為背景,小亭之前點綴景石與三五株紅楓,小亭半藏于紅楓之后,營造“猶抱琵琶半遮面”含蓄幽靜的景觀氛圍。
紫陽公園改造新增兒童活動場地,分為游樂器械區(qū)和陽光草坪區(qū)。游樂器械區(qū)主要是環(huán)繞場地周邊進行種植設計,植物按照喬、灌、草搭配,在豎向上有一個圍合和分割的作用,種植毛鵑、紅葉石楠、女貞等綠籬,形成一個自然的植物圍欄。陽光草坪區(qū)植物保留場地內高大喬木,整理場地形成起伏地形,改良土壤后鋪植常綠草坪,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都可以奔跑嬉戲的需求;簡潔開敞的植物配置,則讓城市的孩子能夠在安全的戶外環(huán)境中感受更多的自然趣味[10]。
改造前紫陽湖中的小島植被繁雜郁閉,改造設計通過疏簡樹木,精選姿態(tài)優(yōu)美的秋色葉樹種作為主景,梳理地形鋪植草坪,駁岸由疊石與水生植物圍合,改造后小島清爽生態(tài),營造湖中仙島神秘寧靜的意境。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氛圍營造需要設計師將自己融入場景之中,通過運用不同的植物材料、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間來營造不同的景觀氛圍,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植物景觀設計師專業(yè)技能提升與經驗積累,更需要培養(yǎng)設計師對空間環(huán)境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