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雪芬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形態(tài),為進一步了解“互聯網+”教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優(yōu)缺點,本人通過調查問卷了解最真實反饋,尋找問題所在,探尋解決途徑。此次調查對象為支援方、受援方三所學校的學生和老師,采用紙質問卷調查共收到400 來份問卷。
通過問卷調查,“互聯網+”教育的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如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能使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學生接觸到城區(qū)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資源容量大,能更好地開闊學生的眼界。教學模式新穎,學生比較喜歡。拉近時空距離,拉近農村學校和城區(qū)學校學生間的情誼。但“互聯網+”教育互動性差,對于受援方學生而言,有問題不能及時解答。網絡環(huán)境差,因未實現5G 網絡,在上課的過程中會出現聲音延時的現象,影響學習效率。關注面較為單一。授課時總人數較多,因此支援方教師不能及時關注、了解到受援方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做不到因材施教。支援方教師對受援方學生的了解程度不夠,因此,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刀切的情況。
一年多來,在如何實打實地解決“互聯網+”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實打實地提升“互聯網+”教育實效路上不斷探尋可用、有用的一劑良方。
經過反復探索與研討,根據兩所學校實際情況及小學生特有的心理需求,一致準備從學生的評價入手,將支援學校實施五年之久,極為完善,深受孩子喜歡、家長認可、社會贊譽的“毛蟲能量圈課程式獎勵”評價介入“互聯網+”項目。
該評價體系構建“毛蟲級別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全過程評價、全課程評價、全崗位評價、全選擇評價”,將毛蟲作為統一“貨幣”在校內流通,全學科采用“卵寶寶”卡片獎勵,級別評價基本流程包含“卵寶寶→青毛蟲→銀毛蟲→金毛蟲→七彩蝶”晉級體系。將毛蟲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統整到“毛蟲爭章”評價活動中,調動全體教職員工(含教師、后勤人員、校外輔導員等)參與評價。
“毛蟲能量圈課程式獎勵”變傳統的獎勵方式為課程化的獎勵方式,獎給孩子的不再是一張獎狀,是一系列活動化的、體驗式的、有意義、可選擇的微課程,以及在課程中經歷過程、體驗情感、習得知識、獲得能力。以“金毛蟲能量圈”為例,學校根據不同年齡特點就開發(fā)了“品學”與“游學”兩大系列課程式獎勵。春季分年級開展“品學”課程,分別為禮孝家宴、品茶禮儀、生日禮儀、待客禮儀、中餐禮儀、西餐禮儀,品中學,品中樂,品中得;秋季分年級開展“游學”課程,東城樂園、博物館、儒學館、城市展覽館等,還有學校周邊區(qū)域的均瑤集團、夏王紙業(yè)等公司,都成為小毛蟲們學習知識,體驗生活的課堂。
受援方和支援方教師在課堂中,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運用毛蟲獎勵,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獎勵毛蟲貼,大大激勵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調動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有效地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優(yōu)化程度又上新臺階。隔著的是屏幕,點亮的是兩校的孩子,幫助每位孩子找到主角的感覺。
當然,毛蟲獎勵式課程體系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它運用地范疇應該更廣,維度更深,如何將評價體系與互聯網技術相通,也是需要不斷去探索的新領域。
“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盎ヂ摼W+”同步課堂、網絡研修轟轟烈烈開展以來,在“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的預期目標中,的確對教育均衡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不難發(fā)現課堂的實際效度,以及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與教師的親近感等的不足。怎么破解這個普遍問題呢?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學生最為感興趣的是道德與法治課,市《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率先試水。
一課雙研,多角研討。角色互換,受援學校的教師來支援學校給自己的學生上課,并對學生做好課后訪談,回看課堂實錄,記錄一節(jié)課與對方學校孩子交流的頻率等。支援學校的教師嘗試當輔助教師,根據課堂實錄,探究輔助怎樣做到“有輔更有助”。幾次研討后,兩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性,重難點的適切性,課堂把控的靈活性都有了不錯的提升。這樣的換位研討,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教研思維發(fā)生了質變,嘗試去找準自己在課堂中的不同主角的感覺?!耙徽n”,來自不同學校的名師工作成員基于兩校模式,立足整課研究,內容按需選擇,共研同一課例,共上一節(jié)課。在研課時充分考慮雙校學生的學情,考慮不同區(qū)域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和前期基礎掌握程度的差異性。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充分滿足不同學校、不同授課教師的已有經驗?!半p研”研究,是受援方教師和支援方教師,同時從主教方和助教進行施教,找準為雙方課堂提質增效的最佳途徑。工作室每學期至少進行3 次“一課雙研”活動,通過團隊的幫扶,合作共進的方式為“互聯網+”教育提供范式。
依托“云端”,多邊研討。提升“互聯網+”教育,關鍵在教師。疫情期間,工作室在市區(qū)教研室的引領下選取一部分思政課骨干教師組團研討,以單元為單位,整體研討,集體備課,錄制高質量的思政微課,制作秀米,通過微信公眾號按教學進度推送,供全區(qū)教師學習、使用。在后期,還制作合集,建立了優(yōu)質資源庫,為“互聯網+”教育的資源庫提供了優(yōu)質資源。同時,通過線上聆聽了省、市、區(qū)各級專家解讀思政課教材,高效思政課堂打造策略等專業(yè)知識,現場觀摩了區(qū)外送教課、區(qū)內展示課、全市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比賽等實操引領,具體課例的觀摩、討論、評價,實現移動評課,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大大開闊了思政教師的教育視野,提高了專業(yè)水平,在新型的“復式”教學模式中,為提升“互聯網+”教育師資提供了保障,教師的駕馭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主角”定位,于教師,于學生,都是提升“互聯網+”教育實效的根本。每個孩子都是只美麗的蝴蝶,包括鄉(xiāng)村學校的孩子,堅信每個孩童都有無限的可能?!按龠M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輻射面,有力推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边@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堅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