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尚卿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種輔助性技術應運而生,微視頻則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將其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有助于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順便彌補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確保整體的教學效果。對此,物理教師應該認識微視頻資源的時間優(yōu)勢,合理應用于物體實驗、概念和規(guī)律教學中,通過真實、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點問題,提高教學水平。
微視頻資源的選擇應該符合科學性原則,物理是講究以事實為依據(jù)的學科。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微視頻資源愈加豐富,所以教師在選擇的時候,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視頻內(nèi)容的真假,切忌單純?yōu)榱颂岣呓虒W質量,忽視了教學的客觀性,不要違背“求真務實”的本質。
微視頻資源最大程度豐富課堂形式,提高教學質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相關的活動中,學生在觀看微視頻后,可以學有所得,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從課堂教學情況、課后評價和反饋等方面都能看出微視頻在物理中的有效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確保教學工作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嘗試利用新型的教學媒介,拓寬物理教學的范圍,深化課堂內(nèi)涵。微視頻資源的合理利用,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需要重復物理內(nèi)容,而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利用動態(tài)的畫面描述物理原理,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形成,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中物理教學中涉及的概念知識眾多,由于知識連接比較緊密,學生如若在某個章節(jié)中對概念不夠清楚,容易對后續(xù)階段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需求,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看微視頻資源的時候,基于情境的角度探索物理概念,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在“加速度”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應該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區(qū)分速度、變化量和變化率的關系,從生活角度分析加速度的概念。教師在課上為學生播放微視頻:操場上有4 名學生處于同一水平進行田徑賽跑,還有一輛摩托車和兩輛助力車,處于同一水平從靜止到加速度運動。由此可見,高一物理中的“加速度”屬于概念教學,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播放微視頻,為學生構建對應的學習情境,分析車和人的賽跑速度。摩托車和助力車的性能不同,所以在相同時間內(nèi)的變化速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學生通過畫面進行對比分析。逐漸認識到不同車輛從用一個位置出發(fā),時間相同,但是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區(qū)別較大,這便是加速度,是速度變化大、變化快的區(qū)別,從而深刻理解物理意義,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不同的學生,在田徑賽跑中的加速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除了加速度外,高中物理中還包含了許多概念知識,教師通過微視頻資源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方便學生看到更多生動、多元化的知識點,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
物理學科和其他課程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它自成體系,極為復雜,所以教師應該通過有效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增強學生對復雜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從教學目標出發(fā),解析物理規(guī)律,從而設置一些拓展內(nèi)容,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規(guī)律教學中,利用物理規(guī)律處理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認知到物理知識在自然過程中的價值性。教師播放視頻內(nèi)容:神舟十號中有一臺“質量測量儀”,宇航員將其固定在一端,連接彈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通過彈簧回到了原本的位置上,這樣就能測出物體的質量。在關于“力學”的內(nèi)容中,物理教材中介紹了動力學的測量方法,這實際上也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所以結合神舟十號的微視頻資源展開授課。為學生展示失重條件下物體的變化情況,其中不僅有牛頓定律,還有重力、單擺等知識,所以教師通過視頻剪輯軟件,將關鍵知識點銜接在一起,方便學生課上觀看和理解。例如在測試物體質量的時候,方式眾多,但是在太空環(huán)境下,所有問題完全處于失重的情況,如何進行物體的質量測試,則可以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利用彈簧結構,產(chǎn)生恒定的力,最終測試出宇航員的體重。
實驗教學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重難點問題,教師通過微視頻資源頻,讓學生在仔細觀看的時候,掌握到相應的步驟和方法,反復觀看某些細節(jié)點,深化對知識的具體感知。將錄制好的視頻提前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不同階段的學生下載學習,靈活選擇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自主操作的積極性。
例如在“摩擦力”的實驗教學中,為學生播放《走路時踩到香蕉皮》,將播放的一段視頻展示在屏幕上,學生觀察,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自然過渡到重點知識的教學中。物理教學本身就是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過程,同學們做物理實驗的時候,借助微視頻資源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為后續(xù)階段的討論活動奠定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其次,教師設計簡單的視頻,鼓勵學生分析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當學生在觀看“傳送帶輸送貨物”的視頻時,教師順便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直接反映出了摩擦力? 學生回答出:走路、吃飯……,從微視頻資源,結合現(xiàn)實生活發(fā)現(xiàn),如若缺失了摩擦力,我們幾乎什么也做不了。最后,學生合作完成實驗—“測試摩擦力的最大值”,利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感受靜摩擦力,讀出最大值;在木塊上增加鉤碼,重復幾次操作。通過實驗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基于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展示學生實驗操作的視頻,并對每個小組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點評,深化課堂教學效果。
結束語: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微視頻資源在高中物理中的合理應用,讓教學方式更為多元化,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視頻資源的使用應該適當、適量,基于視頻的輔助優(yōu)勢,為物理課堂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