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寶 甘德清 鄂鑫雨 陳 超 劉志義 張友志
(1.華北理工大學礦業(yè)工程學院,河北唐山063200;2.河北省礦業(yè)開發(fā)與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北唐山063009;3.河鋼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000)
尾砂膠結充填能夠起到保護采場的作用,降低地表沉降導致的次生危害,并降低尾砂堆排量[1-2]。限制膠結充填采礦應用的因素主要是充填成本以及充填體的性能,尤其是早期強度,應盡快使充填料漿硬化并達到要求強度,以縮短采充的工作周期[3-4]。國內外學者對充填體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多數(shù)研究針對的是具體礦山,不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尾砂粒度對充填體強度特性的研究愈發(fā)迫切[5-11]。
目前許多學者針對尾砂膠結充填進行了研究,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李立濤等[12]、董培鑫等[13]以砂漿沉降速率為評價指標,研究了超細全尾砂沉降規(guī)律;王帥等[14]、陳秋松等[15]針對全尾砂料漿的輸送,研究了充填料漿的流變和流動特性,提出了ELM臨界速度預測模型;康志強等[16]結合礦山L型管道充填現(xiàn)狀,研究了降低管道底部磨損的最佳管徑、流速及料漿配比方案;杜慧慧等[17]利用釩鈦礦渣、鋼渣及脫硫石膏,研究了不同釩鈦礦渣和不同養(yǎng)護溫度下新型膠凝材料的水化機理;楊超等[18]以銅鎳冶煉渣為試驗材料,在測定冶煉渣的物化特性基礎上,制備了SC型新型膠凝材料;張慶松等[19]采用水泥熟料、煤矸石、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為膠凝材料,研究了膠凝材料顆粒粒徑對充填體抗壓強度、孔隙結構和微觀結構的影響規(guī)律。上述研究主要針對尾砂絮凝沉降、充填料漿流變和輸送特性,以及新型膠凝材料制備等,關于尾砂粒度對水泥膠結充填早期強度影響的研究較少。
因此,本研究設計了不同條件下的強度試驗,分析粒度對充填體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建立強度預測模型,提出了適用于冀東地區(qū)尾砂膠結充填的配比方案,結合XRD和SEM,分析了粒度對水化產物以及微觀形貌的影響,為冀東地區(qū)尾砂高效利用提供依據。
試驗原料為冀東地區(qū)的3種鐵礦全尾砂。其化學成分主要是SiO2和CaO以及少量的Fe2O3、Al2O3和MgO,含量基本一致。3種尾砂的粒度分布和級配關系見圖1和表1,根據《尾礦設施設計參考資料》可知,3種尾砂分別為超細尾砂、細尾砂和粗尾砂,不均勻系數(shù)分別為9.12、13.22和9.04,曲率系數(shù)分別為1.46、0.90和0.61,級配良好。試驗所用的膠結劑為波蘭特水泥(325#)。試驗材料攪拌用水為普通市政用水[20]。
依據試驗要求,并綜合考慮礦山充填應用現(xiàn)狀,選擇灰砂比為1∶6、1∶12和1∶20,料漿濃度為 65%、70%、75%。本研究主要分析早期強度,因此確定養(yǎng)護齡期為3 d。按照試驗方案,將提前準備好的波蘭特水泥和尾砂混合,加入拌合水后攪拌以充分活化,制備成充填料漿。然后將制備后的料漿均勻置入長寬高均為7.07 cm的標準立方體模具內,經搗實、抹平后,放置于標準養(yǎng)護箱內(溫度20℃,濕度90%),24 h后經脫模、編號、貼簽,待測試試件置于養(yǎng)護箱中繼續(xù)養(yǎng)護。將達到養(yǎng)護時間的試件放置于WAW-2000型充填體壓力測試平臺,得出充填體單軸抗壓強度,相同配比試件測3次,取平均值。
取壓力試驗后試件樣品放入盛有無水乙醇密封瓶內,停止充填體內部的水化反應。取少量密封瓶內試樣,自然風干后磨至-200目,通過X-射線衍射儀測定充填體能譜(角度5°~70°,速度10°/min,步長0.02°)。取密封瓶內塊度完整試樣,自然風干后,通過JSM-6390A掃面分析原始斷裂面微觀形貌和水化產物(加速電壓15 kV)。
通過壓力試驗測得不同配比的充填試件的強度值,根據試驗結果繪制了關于充填體強度柱狀圖,如圖2和圖3所示。
由圖2、圖3可知:不同粒徑尾砂做充填體骨料,其早期強度變化符合普遍規(guī)律,即早期強度隨著灰砂比增大和質量濃度提高而增強。尾砂粒徑對早期強度的影響顯著,超細尾砂制備的充填體的早期強度最大,其次是細尾砂以及粗尾砂,充填體早期強度隨著粒度的降低呈增大趨勢,說明尾砂顆粒達到一定細度時,與水泥水化膠結的契合度能有效提高。
分析圖2知:質量濃度相同時,早期強度隨灰砂比變化呈先慢后快的增長趨勢,不同粒度下早期強度變化趨勢具有差異。當質量濃度為75%時,超細尾砂充填體早期強度隨灰砂比的變化量分別為0.446、0.729、1.765 MPa,增幅 63.5%~141.43%,對應的細尾砂和粗尾砂的早期強度增幅分別為8.1%~266.5%和11.8%~145.9%。說明當尾砂粒度增加到一定范圍,較低灰砂比范圍內早期強度變化較小,反映出該灰砂比區(qū)間內早期強度對于灰砂比的變化敏感度較低,但是繼續(xù)增大灰砂比,能夠顯著提高早期強度對灰砂比的敏感度。
由圖3可知:控制灰砂比不變,尾砂粒度對早期強度的影響差異性大,隨著尾砂粒度的增大以及濃度的提高,早期強度的增長速率呈加快的趨勢。在灰砂比1∶6時,3種尾砂的早期強度平均增加了0.63、0.29、和 0.17 MPa,增長率分別為 87.7%、43.3% 和34.3%,說明尾砂粒度越小,早期強度對質量濃度改變的敏感程度越大。
尾砂屬于顆粒集合體,因此對尾砂的描述通常用級配特征指標表達。根據強度試驗結果,考慮尾砂粒度、灰砂比和質量濃度3個因素,進行二次多項式回歸分析,得到了不同尾砂特征指標的早期強度預測模型,
式中,Sd10、Sd50和Sd[4,3]分別為基于有效粒徑(d10)、中值粒徑(d50)和加權平均粒徑(d[4,3])的充填體早期強度,MPa;x1為尾砂特征指標,mm;x2為水泥含量;x3為尾砂含量。
3組預測模型的相關系數(shù)R、P值見表2,基于不同級配特征指標預測模型的相關系數(shù)以及擬合程度符合要求。通過表3可知,早期強度預測模型的誤差率平均值小于2%,誤差率低,能夠根據礦山實際要求準確計算出配比方案。
根據回歸預測模型,計算得出基于不同級配特征指標的充填體早期強度最大值分別為2.09 MPa(Sd10)、2.13 MPa(Sd50)和2.14 MPa(Sd[4,3]),對應的配比為d102 μm、d5014.3 μm、d[4,3]18.7 μm、水泥 10.69%、尾砂71.34%??紤]到礦山充填對質量濃度、工藝以及成本的要求,推薦冀東地區(qū)礦山充填灰砂比為1∶6~1∶8,并采用全尾砂膠結充填,質量濃度依據充填系統(tǒng)實際狀況取值越高越好。
尾砂膠結充填體主要由3類物質組成,分別是未水化的水泥熟料、惰性物質和水化產物。由圖4可知:充填體SiO2含量最高,其組成物質為各種水化產物,主要為C—S—H凝膠、氫氧化鈣晶體和鈣礬石(AFt)。充填體水化早期,C3A在攪拌過程中即進行水化反應,生成AFt晶體,呈針狀或棒狀,長度為1~3 μm,多生長于各種顆粒表面;其次進行C3S的水化反應,生成結晶程度較低的C—S—H凝膠,并包裹在各種顆粒表面,呈纖維狀和網絡狀,隨養(yǎng)護時間增長而生長,C3A和C3S水化時同時產生大量Ca2+離子和OH-離子,導致溶液的Ca(OH)2過飽和,從而析出六方板狀Ca(OH)2晶體。
由圖4和圖5可知:在XRD能譜中,2θ為20°~45°之間的衍射峰存在寬泛的凸包背景,即無定形結晶C—S—H,超細尾砂充填體凸包面積較大,而且衍射峰較多,在SEM掃描圖像上能夠明顯看出,隨著尾砂粒度降低,生成的C—S—H凝膠數(shù)量越多,而增加早期強度的主要水化產物為C—S—H凝膠,因此,尾砂粒度越低,配比參數(shù)相同的早期強度越高。
由圖5可知:隨著尾砂粒度降低,充填體內部的大孔隙逐漸減少,在粗尾砂充填體內部可見尺寸在10 μm以上的孔隙,超細尾砂充填體內部多為亞微米和納米級的微空隙。充填體內孔隙的尺寸和數(shù)量同樣影響其強度,因此,隨著尾砂粒徑降低,充填體內部的孔隙在尺寸和數(shù)量上均呈降低趨勢,所以充填體的強度隨之增大。
為進一步驗證充填體早期強度預測模型的可靠性,選擇冀東地區(qū)某充填礦山進行驗證。對尾砂進行取樣分析,確定尾砂特征指標:d10為2.6 μm、d50為16.9 μm、d[4,3]為0.034 1μm,充填料漿灰砂比為 1∶6,充填料漿質量濃度為66%,采用自流輸送。圖6為采場充填現(xiàn)場,可知料漿濃度低,流動性好。
通過預測模型計算得到該礦山早期強度值,并與礦山充填實驗室測定數(shù)據對比分析,具體計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不同尾砂特征參數(shù)計算得到的預測值略大于實測值,預測誤差分別為0.46%、6.98%和3.03%,平均誤差為3.49%,表明所構建的模型可以準確地預測充填體早期強度。
(1)膠結充填的早期強度決定了礦山采充的工作周期,針對全尾砂的物化特性,從宏觀強度規(guī)律和微觀形貌特征方面分析了粒度對充填體早期強度的影響,構建了不同特征指標下的強度預測模型。
(2)尾砂粒徑對充填體早期強度影響顯著,隨著尾砂粒度的降低,尾砂顆粒與水泥水化膠結的契合度越高,強度呈增大趨勢,并且強度對灰砂比和料漿濃度的變化越敏感。從微觀角度分析,隨著尾砂粒度降低,水化產物C—S—H凝膠增多,充填體內部孔隙的尺寸和數(shù)量呈降低趨勢?;谖采疤卣髦笜?,建立了關于粒度、灰砂比和濃度的早期強度預測模型,相關系數(shù)R>0.95,平均誤差<2%,準確性高。結合礦山實際條件,提出了合理的灰砂比取值范圍為1∶6~1∶8,選擇全尾砂膠結充填,在冀東地區(qū)某礦山進行了試驗,誤差為3.49%,效果良好。
(3)尾砂粒度對充填體強度的影響機理、水泥和尾砂顆粒耦合關系等方面亟待開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