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妍,石志華,周曉靜,高 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可導致呼吸困難的肺部疾病,大多由吸煙所致的長期肺損傷與慢性支氣管炎引起,以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點[1]。COPD主要表現(xiàn)為長期、反復且逐漸加重的咳嗽,伴有氣促、咳痰、喘息并反復加重等癥狀。多數(shù)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會經(jīng)歷急性發(fā)作期或加重期,導致患者癥狀加重并不斷惡化,呼吸功能損害也逐步加重,當發(fā)生嚴重的通氣功能障礙時,可能會出現(xiàn)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進而發(fā)展成代償性慢性呼吸衰竭。因此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控制病情、改善癥狀為當務之急。目前臨床治療COPD以支氣管擴張劑、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皮質(zhì)類固醇等藥物控制患者病情和改善肺功能為主[2]。多索茶堿為支氣管擴張劑,是甲基黃嘌呤的衍生物,可直接作用于支氣管,松弛氣管平滑肌,從而達到緩解呼吸困難的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多索茶堿片聯(lián)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能夠改善肺功能[3]。故本研究就布地奈德混懸液聯(lián)合多索茶堿治療對COPD患者臨床效果、肺功能及血氣分析的影響展開探討,旨在為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提供思路,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04例。納入標準:符合COPD急性發(fā)作期或加重期診斷標準[4];患者近期未使用激素治療;患者病歷資料完整且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對本研究相關(guān)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zhì)者;精神狀態(tài)不穩(wěn)定者。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104例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2例。研究組中男25例,女27例;年齡65~90(71.20±1.32)歲;病程5~16(9.80±1.10)年;肺功能分級[5][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70%為Ⅰ級,60%~70%為Ⅱ級,50%~60%為Ⅲ級,35%~50%為Ⅳ級,<35%為Ⅴ級]:Ⅰ級10例,Ⅱ級35例,Ⅲ級7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65~90(61.10±1.40)歲;病程5~17(10.20±1.20)年;肺功能分級:Ⅰ級12例,Ⅱ級34例,Ⅲ級6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入院后予止咳、化痰、抗炎、補液、營養(yǎng)支持、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防治并發(fā)癥等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chǔ)上,對照組加用多索茶堿葡萄糖注射液(AstraZeneca Pty Ltd生產(chǎn))100 ml緩慢靜脈滴入,每日1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再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0763)每次1 mg、每日3次。以連續(xù)治療7 d為1個療程,2組均用藥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6]:顯效:患者咳嗽、咳痰、氣促、喘息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咳嗽、咳痰、氣促、喘息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無效:患者咳嗽、咳痰、氣促、喘息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治療前后使用肺功能測定儀(浙江億聯(lián)康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測定2組最大自主通氣量(MVV)、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及呼氣中斷流速(MMEF)。
1.3.3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治療前后使用RAPIDPOINT 500型血氣分析儀Rapidpoint 500 Instrument(美國西門子醫(yī)學診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測定2組動脈血pH、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3.4不良反應:比較2組惡心、嘔吐、頭痛、失眠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MVV、FEV1%、MME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MVV、FEV1%、MMEF水平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MVV、FEV1%、MMEF水平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3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2組動脈血pH、PaO2均有升高,PaCO2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動脈血pH、PaO2升高幅度和PaCO2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2.42組不良反應比較 2組不良反應均出現(xiàn)于治療2周后,程度較輕,患者能耐受,堅持用藥或療程結(jié)束后不良反應均緩解或消失。2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COPD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均逐漸上升,給患者及家庭、社會帶來很大負擔[7]。COPD主要癥狀為長期、反復、逐漸加重的咳嗽,咳嗽后通??瘸錾倭炕野咨こ硖狄海瑲舛袒蚝粑щy,喘息和胸悶,晚期可有體質(zhì)量下降、食欲減退、精神抑郁等表現(xiàn)。COPD的發(fā)病機制還未明確,目前普遍認為其以肺血管、氣管等部位的慢性炎癥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加,部分患者有嗜酸粒細胞增多[8]。激活的炎癥細胞釋放多種介質(zhì),包括白三烯B4、白細胞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等[9],這些介質(zhì)能破壞肺結(jié)構(gòu)和(或)促進中性粒細胞炎癥反應[10]。除炎癥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與抗氧化失衡及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等也在COPD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4]。吸入有害顆?;驓怏w可導致肺部炎癥,吸煙能誘導炎癥并直接損害肺臟;COPD的各種危險因素都可產(chǎn)生類似的炎癥過程,從而導致COPD的發(fā)生[11]。COPD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發(fā)作且逐漸加重,目前臨床對于COPD患者主要使用藥物治療。
布地奈德是一種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質(zhì)激素,它能增強內(nèi)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溶酶體膜的穩(wěn)定性,抑制免疫反應和減少抗體合成,使組胺等過敏活性介質(zhì)的釋放減少和活性降低,并能減輕抗原抗體結(jié)合時激發(fā)的酶促反應,抑制支氣管收縮物質(zhì)的合成和釋放從而減輕平滑肌的收縮反應[12]。布地奈德吸入后,主要在氣管及肺組織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起作用,抑制致炎致敏介質(zhì)和細胞因子等活性物質(zhì)生成,收縮擴張的黏膜血管,提高支氣管平滑肌和炎癥細胞對β2受體激動劑的敏感性等,對COPD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可產(chǎn)生良好治療作用[13-14]。除解除哮喘、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及改善肺通氣功能外,布地奈德更突出的是其抗炎作用[15]。布地奈德藥理作用為:①誘導脂皮素的合成而抑制磷脂酶A2活性,減少由該酶催化膜磷脂水解生成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類、前列腺素類等脂類炎癥介質(zhì)的產(chǎn)生和釋放[16]。②誘導血管緊張素Ⅰ轉(zhuǎn)化酶、中性肽鏈內(nèi)切酶的表達,分別加速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及緩激肽、速激肽的降解滅活;抑制氧化亞氮合成酶的表達,減少氧化亞氮的生成,從而收縮血管或減輕除血管緊張素Ⅱ外的其他多種活性物質(zhì)的擴張血管、致炎、誘發(fā)神經(jīng)源性炎癥反應等作用[17]。③抑制多種細胞因子的表達,如白細胞介素-1、3、4、6、8及腫瘤壞死因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減輕上述因子在氣道炎癥特別是慢性炎癥中的作用[18]。④促進腎上腺素β2受體的表達,提高對內(nèi)源性及外源性β2受體激動劑的敏感性[19]。⑤對從抗原的吞噬處理,淋巴細胞的分裂增殖、分化,到效應期的整個免疫過程均有抑制作用[20]。本研究給予COPD患者不同治療方式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MVV、FEV1%、MMEF水平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MVV、FEV1%、MMEF水平亦高于對照組。這表明聯(lián)合用藥能大幅提升COPD患者治療效果,且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顯著的治療優(yōu)越性。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與治療前相比,2組動脈血pH、PaO2均有升高,PaCO2均下降;治療后,研究組動脈血pH、PaO2升高幅度和PaCO2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果表明聯(lián)合用藥能改善COPD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情況,提高動脈血pH,且并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布地奈德混懸液聯(lián)合多索茶堿能提高COPD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動脈血pH、PaO2,降低PaCO2,且耐受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