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亮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江蘇無錫 214000
2 型糖尿病在糖尿病病例總數(shù)中占比90%以上,多見于35~40 歲人群。 一般情況下,患者確診時并未完全喪失產(chǎn)生胰島素的能力,但處于相對缺乏狀態(tài)[1]。 研究顯示[2],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者、肥胖者是2 型糖尿病的高發(fā)人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多飲、多尿、疲乏等癥狀,對其生活質(zhì)量影響較大。 門冬胰島素屬于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皮下注射15 min 即可起效,吸收是人胰島素的3倍[3]。 鹽酸二甲雙胍片是一種常用的口服降糖藥物,常用于飲食、運動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增強肌周圍組織的胰島素敏感性,提高葡萄糖利用率[4]。為探索可靠的降糖方案,該文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9 月78 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2 型糖尿病治療中聯(lián)合應用基礎胰島素+鹽酸二甲雙胍片,并分析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過倫理會批準后,選取該院治療的7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 納入標準:①根據(jù)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得到確診;②可耐受二甲雙胍片、門冬胰島素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②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患者;③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④哺乳期、妊娠期患者等。 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兩組。 觀察組39 例,年齡41~73 歲,平均(59.88±5.73)歲;病程1~7 年,平均(3.33±0.79)年;男性19 例,女性20 例;合并癥:冠心病12 例,高血壓13 例,高脂血癥9 例。 對照組39 例,年齡42~72 歲,平均(58.79±5.96)歲;病程1~8 年,平均(3.42±0.81)年;男性18 例,女性21 例;合并癥:冠心病11 例,高血壓14例, 高脂血癥8 例。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guī)對癥治療,進行飲食、運動、心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使用門冬胰島素30 (國藥準字S20133006)治療,皮下注射,選取臀部、腹壁、大腿處、三角肌等位置進行注射,同一注射區(qū)域輪換注射點,2~3 次/d,0.5~1.0 mg/d,餐前注射;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量、血糖水平,按0.5 mg/kg 的初始劑量分配到全天,期間根據(jù)血糖水平隨時調(diào)整用量;治療3 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 應用鹽酸二甲雙胍片(國藥準字H31020246)治療,飯后服用,初始劑量500 mg,1 次/d,一般晚餐后服用,監(jiān)測其血糖水平,發(fā)現(xiàn)異常應立即調(diào)整劑量,總劑量不超過2 000 mg/d。 若服用至最大劑量仍無改善,則調(diào)整用藥次數(shù),2 次/d,1 000 mg/次。 治療3 個月。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 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 h 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均使用血糖測定儀測定。 ②對比兩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應用免疫比濁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 ③進行安全性評價,統(tǒng)計患者頭暈嗜睡、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FPG、2 hPG、HbA1c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s)
組別FB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2 h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HbA1c(%)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 值P 值9.39±1.33 9.42±1.27 0.102>0.05 6.03±0.68 7.29±0.73 7.887<0.05 15.55±1.89 15.67±2.01 0.272>0.05 6.36±1.11 7.67±1.24 4.916<0.05 10.59±2.22 11.62±2.79 1.804>0.05 7.16±1.33 9.32±1.27 7.335<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的CRP、TNF-α、IL-6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對比(±s)
組別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TNF-α(nmol/L)治療前 治療后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 值P 值1.55±0.23 1.57±0.34 0.304>0.05 0.72±0.15 0.18±0.20 13.489<0.05 1.79±0.24 1.80±0.28 0.169>0.05 1.06±0.18 1.47±0.15 10.928<0.05 142.25±8.78 144.46±7.79 1.176>0.05 113.33±7.79 124.47±6.68 6.779<0.05
兩組患者頭暈嗜睡、下肢水腫、惡心嘔吐、低血糖、血壓波動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安全性評價[n(%)]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復雜,一般認為[5],該病與年齡因素、種族因素、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均具有相關性。 該病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口渴、輕度乏力等癥狀,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則會造成多臟器損害,威脅患者健康及生命。 胰島素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的常用手段,可達到良好的降糖效果[6]。 該次研究應用門冬胰島素為70.0% 精蛋白門冬胰島素30% 可溶性門冬胰島素復合制劑,其特點在于作用時間長,可滿足機體的胰島素需求,其中,可溶性門冬胰島素成分還能夠迅速進入血液發(fā)揮作用, 與生理性餐時胰島素分泌的特點相符,因此,應用門冬胰島素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維持降糖作用。 同時,有證據(jù)表明,該藥還能夠改善內(nèi)皮功能, 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 此外,從安全性上看,由于其可維持較長時間的血藥高峰濃度,因此有利于控制胰島素釋放速度,有利于預防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發(fā)生。
鹽酸二甲雙胍片是一種常用的口服降糖藥物,可通過抑制葡萄糖吸收、肝糖原異生達到降糖效果。 使用二甲雙胍后,胃腸對葡萄糖的攝取明顯減少,肌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可減少肝臟、脂肪細胞、肌肉細胞的葡萄糖吸收,并加速葡萄糖分解[7]。 同時,最新證據(jù)表明[8],使用二甲雙胍后,隨著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的增加,可降低脂肪合成速度,達到降脂、降糖等多重作用。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FPG、2 hPG、HbA1c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與單純基礎胰島素治療相比, 聯(lián)合治療可發(fā)揮更為顯著的降糖效果。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兩者降糖機制不同,聯(lián)合應用可優(yōu)勢互補,一方面提高餐前、餐后、夜間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另一方面可抑制肝臟葡萄糖輸出,增強胰島素敏感性[9]。
同時,2 型糖尿病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 炎癥因子持續(xù)升高是其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機制[10]。 也有證據(jù)表明[11],CRP、TNF-α 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 而胰島素抵抗是2 型糖尿病發(fā)生的重要機制, 降低胰島素抵抗水平對控制其病情具有重要意義。IL-6 由T 淋巴細胞、纖維母細胞、上皮細胞生成,在免疫反應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CRP、TNF-α、IL-6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可見兩者聯(lián)用可更好地控制炎癥因子水平,有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發(fā)生,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 從安全性上看,兩組患者頭暈嗜睡、下肢水腫、惡心嘔吐、低血糖、血壓波動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者聯(lián)用安全性良好,具有可行性。 以往有報道指出[12],單用門冬胰島素不易控制低血糖發(fā)生次數(shù),因此建議聯(lián)用二甲雙胍治療。 而在該次研究中,兩者不良反應情況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胰島素劑量控制較好有關。
綜上所述,與單純基礎胰島素治療相比,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片治療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