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安,何曉清,梁漢歡,鄒亞毅
(高州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高州 525200)
骨折內固定術是指當發(fā)生骨折時用金屬螺釘、鋼板、髓內針、鋼絲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斷骨內將斷骨連接固定起來的手術[1]。但當患者術后復查影像學時,其體內固定金屬器材線束硬化所造成的偽影嚴重影響了臨床醫(yī)師對骨痂形成及內固定器材是否有斷裂等情況的判斷[2]。既往,臨床常使用X 線、常規(guī)CT 以及MRI 等影像學方法對患者預后進行判斷,但是其存在的圖像重疊、偽影嚴重以及信號缺失等缺陷限制了上述方法的廣泛應用[3]。而雙源CT 因其獨特的雙能量成像技術故從理論上而言能顯著改善骨關節(jié)金屬內固定術后的影像學質量[4]。故基于此,筆者通過系統(tǒng)的文獻學習并基于多年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采用雙源CT 單能譜成像技術用于內固定術后患者的臨床診斷,并對其臨床應用潛力進行系統(tǒng)評估。期或哺乳期的患者;(4)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門子C T 掃描,西門子C T 掃描設置參數(shù)為:球管管電壓為80 k V 以及140 k V,管電流為80 m A s 以及210 m A s。并且將旋轉時間設為0.33 s,掃描螺距設置為0.5,重建間隔設置為06m m。設置好相應儀器后進行掃描,所有患者經(jīng)掃描后均獲得80/120/140 k V 融合圖像,隨后將所得圖像數(shù)據(jù)傳至Siemens MM 工作站實施處理,并使用單能譜成像程序對偽影進行消除。在偽影消除后,分別選取60/80/100/120/140/16/180 KeV 處理圖像,并在每組K e V 中篩選出偽影最少圖像,取平均加權120 K V 融合數(shù)據(jù)實施MPR 重組。
本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于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行關節(jié)金屬內固定術的患者15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腰椎金屬內固定術后的患者50 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患者50 例,四肢骨關節(jié)金屬內固定術后的患者50 例。在所有150 例入組對象中,男性78 例,女性72 例,患者平均年齡(59.4±6.2)歲。所有患者均明確研究意義,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需行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2)行常規(guī)掃描及雙源CT 單能譜成像技術檢查的患者;(3)明確研究意義,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1)意識不清或合并精神病的患者;(2)合并心腦血管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3)處于妊娠
本研究采取圖像質量評分評估圖片質量,每組KeV圖像質量采取四分法[5]:最低為1 分,最高為4 分,分數(shù)越高偽影越少,結構更加清晰。影像學質量優(yōu)良率=(評分為3 分/4 分患者人數(shù))/患者總人數(shù)×100%。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基于平均加權120 Kev 的條件下,研究組影像學質量優(yōu)良率為100%(150/1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54.7%(82/150),P<0.05)。相關研究結果提示,較之于常規(guī)CT 掃描,雙源CT 單能譜成像技術能顯著提高內固定術后影像學圖像質量,減少偽影。見表1。
表1 兩組影像學方法質量對比
在使用低能譜如60 K e V 時,偽影較多,圖片質量較差,影像學質量優(yōu)良率僅為52%,當能譜值增加至80 K e V 時,影像學質量優(yōu)良率增加至70.7%。當能譜值進一步增加至140 K e V 時,影像學質量優(yōu)良率為100%,顯著高于60 KeV、80 KeV 以及100 KeV 的能譜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研究結果提示,雙源C T 單能譜成像技術用高能譜值處理,能顯著降低偽影,提高影像學圖片質量。見表2。
表2 雙源CT 不同光子能量影像學圖片質量比較
1)120 Keva 為平均加權光子能量;
2)影像學質量優(yōu)良率右上角字母表明在LSD0.05 水平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骨關節(jié)金屬固定術因其具有能良好保證骨折的復位情況以及防止骨折端的剪式或旋轉性活動等優(yōu)勢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6],但金屬異物的侵入,可能出現(xiàn)金屬固定物松動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感染,阻礙傷口和骨折愈合。因此,因此實施內固定術之后,患者需要定期進行影像學復查,以及時了解愈合情況。但鑒于X 線以及常規(guī)CT 等方式會存在較多的偽影[7],常影響臨床醫(yī)師對愈合情況的客觀判斷。故基于此,筆者基于多年臨床實踐經(jīng)驗,采用雙源C T 單能譜成像技術用于內固定術后患者的臨床診斷,并對其臨床應用潛力進行系統(tǒng)評估。
研究結果表明,較之于常規(guī)掃描而言,雙源C T 能顯著提高影像學質量,并且雙源C T 單能譜成像技術用高能譜值處理,能顯著降低偽影,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雙源C T 單能譜成像技術作為近年來C T 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其通過80 K e V 以及140 K e V 兩種不同的能量的X 線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并使用不同的重建方法顯示內固定裝置,去除金屬植入物產(chǎn)生的偽影,從而更為清晰展現(xiàn)人體組織(骨、關節(jié)等)。事實上,國內張洪[8]等研究者亦系統(tǒng)研究了雙源C T 單能譜成像技術對于去除偽影的臨床應用潛力,研究結果表明單能譜成像技術能夠通過消除金屬偽影,能更為清楚顯示患者金屬置入物的形態(tài)、骨折愈合情況以及椎小關節(jié)等結構[8],相關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雙單能譜成像技術在骨關節(jié)金屬內固定中能有效去除金屬偽影,能清楚顯示骨關節(jié)金屬內固定的具體情況,為臨床提供了更加準確的影像學資料。最后,本研究不足之處主要在于納入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指標不足,故相關結果的嚴謹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后續(xù)建議納入更多的研究對象以及更多的研究指標,以期為相關結果的驗證奠定更為堅實的數(shù)據(jù)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