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軼群
《帝王之色茶具》 胡勇/作
茶洋窯,一顆民間藝術(shù)明珠,幾度被時代遺忘,又幾次恢復熠熠光彩……
茶洋窯產(chǎn)自福建省南平市葫蘆山村的茶洋,屬于廣義的建盞范疇,又與傳統(tǒng)建盞有許多顯著區(qū)別,以其自然、冷寂、古樸、野趣等特色聞名,深受古今藏家青睞。
據(jù)傳,茶洋窯起源于宋初,由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閩北“建窯”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慢慢遠近聞名,蘇東坡、蔡襄、黃庭堅等宋人的詩文中,都有不少文章和詩詞對建盞進行記錄,可見當時建盞的影響力。
茶洋驛因處于交通要道,一度非常繁華,茶洋窯也趁勢而起,進入鼎盛時期。由于福建是產(chǎn)茶之地,斗茶成為地方風尚,對茶具的旺盛需求,也刺激了茶洋窯建盞的不斷發(fā)展,在宋末元初進入“高光時刻”。當時被日本茶道極力推崇的“灰被天目”茶碗,就源自茶洋窯。
明清時期,茶洋窯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20 世紀80 年代后才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榮光。茶洋窯能夠恢復、傳承,離不開一批批手藝人的堅守。福建南平手工藝人胡勇,便是這樣一位“接力手”——接過具有厚重歷史底蘊的茶洋窯建盞,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胡勇與茶洋窯建盞生長于同一片土地,自幼受茶洋窯文化的熏陶和影響。胡家有許多口口相傳的故事,據(jù)傳,祖輩早在明朝之前就曾從事茶洋窯經(jīng)營、生產(chǎn),遙遠的歷史已不可考證;從胡勇的曾祖父開始,茶洋窯技藝在胡家傳承至今,這份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足夠厚重。
出于對這一民間藝術(shù)的熱愛,也為了將家族技藝薪火相傳,2008 年,他投身于建盞名家張建忠門下,在師傅張建忠的啟蒙和教導下,執(zhí)著追求,刻苦鉆研,十幾年如一日,技藝日臻成熟。
胡勇的茶洋窯建盞作品,以生活日用器為主,涵蓋碗、盤、盞、碟、杯等,薄胎古樸,傳承建陽水吉建盞之古風,杯盞器型淺腹斂口盞,形體偏矮,個性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胡勇介紹,茶洋窯以當?shù)靥赜械狞S(黏)土、高嶺土、礦石釉等為主要原料,燒制時加入草木灰,因為原料含鐵量較高,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會析出大量氧化鐵結(jié)晶,經(jīng)窯火淬煉,產(chǎn)生千變?nèi)f化的效果,事先并不能準確預測,因此是一種意外的、玄幻的美感,可謂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茶洋窯之美,美在低調(diào)樸實,釉色以青釉、青白釉、黑釉、綠釉、青花等為主,以黑釉盞最為有名,在琳瑯滿目的陶瓷世界里,不張揚,不嘩眾取寵,恰似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千百年來的默默堅守。代代傳承,匠心獨運,只為將純粹的泥與火之美流傳千古,以福澤后人。
古老的技藝也需要“時代感”,茶洋窯傳習也需要與時俱進,為該項目保護傳承、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胡勇成立了胡氏茶洋窯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更加科學地發(fā)掘茶洋窯歷史文化源流,傳承茶洋窯古法制作技藝。
胡勇的努力得到了市場和行業(yè)的認可,2019 年,胡勇的作品在安徽歷史文化博物館展出,同時,他還積極參加南平市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宣傳茶洋窯文化,在推動茶洋窯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捧著一抔瓷土,眼睛閃爍光亮。茶洋窯建盞已然成為胡勇一生摯愛的事業(yè),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連同這里的瓷土、瓷坯、古窯,已經(jīng)融入了他的生命。他堅守著一份藝人的執(zhí)拗與樸實,與他心愛的藝術(shù)一同走在前進的道路上。
《玉露杯》 胡勇/作
《深灰被杯》 胡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