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秀
甲:你看《三國》了嗎?
乙:“老不看《水滸》,少不看《三國》”,我沒看。
甲:我說的是大型史詩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
乙:我也沒怎么看。
甲:為什么?
乙:學習要緊嘛!
甲:原來如此。本來我想和你談談有關三國人物的歇后語,現(xiàn)在看來,我們缺乏“共同語言”。
乙:什么話?有關三國人物的歇后語早已家喻戶曉,本人不才,略知一二,什么“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甲:這哪里是歇后語,分明是句俗語嘛!歇后語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解釋,比方說“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乙:你怎么不早說?其實我也會,什么“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啦,什么“張飛繡花——粗中有細”啦!不過,我還是不明白,周瑜“愿打”還能理解,因為他不疼;黃蓋“愿挨”就讓人費解了,哪有甘愿挨打的?
甲:這你就不懂了,人家周瑜和黃蓋玩計謀,是為了火燒赤壁。東吳火種船要靠近曹操戰(zhàn)船,黃蓋詐降曹操,曹操怎么會輕易相信呢?他就采用“苦肉計”。為了東吳的利益,黃蓋情愿自己受苦。
乙:黃蓋這種舍己為國的精神真了不起。我聽說,曹操開始也不太信,派蔣干去東吳打探情報,周瑜將計就計,弄了個假情報,故意讓蔣干偷了去,交給曹操,曹操信以為真,不但殺了自己的水軍頭目,還以為黃蓋準備降曹是真,這才有赤壁之大敗。
甲:所以才有歇后語“曹操遇到蔣干——倒了大霉”呀!東吳以少勝多,也有蔣干的“功勞”。
乙:我認為在赤壁之戰(zhàn)中立功的還有一人,那就是諸葛亮。他有兩“借”。
甲:哪兩“借”呢?
乙:這你都不知道呀?還說我和你“缺乏共同語言”,原來“缺乏”的是你自己呀!這兩“借”,一是“草船借箭”,二是“借東風”。諸葛亮“借”了箭,吳國戰(zhàn)士才能向曹軍營寨發(fā)“火箭”;有了“東風”,黃蓋所率火種船才能駛向北岸,火燒曹軍戰(zhàn)船。
甲:不錯,是有這兩件事,就請你用歇后語說一說吧!
乙:沒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諸葛亮借東風——巧借天時”。
甲:可又有一種說法,叫“諸葛亮借東風——神機妙算”。
乙:都有道理,其實這東風根本不是“借”來的,老天要刮什么風,該刮還得刮。不過諸葛亮善于觀察、推測氣象不假。
甲: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事例有很多,你還能用別的 歇后語來介紹嗎?
乙:這有何難?聽著,有“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所料”……
甲:打??!這最后一個歇后語說的可是曹操呀!
乙:我說是諸葛亮就是諸葛亮,“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誰的“所料”?不就是諸葛亮嗎?
甲:這我就有一事不明了,既然孔明早就料到,為什么還派關羽守華容道,難道不知道曹操有恩與關羽,關羽靠不住?
乙:是啊,結果“關羽放曹操——不忘舊情”。不過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因為他知道劉備一方弱小,暫時還不想與曹操一方為敵。
甲:這事我也可以用上一個歇后語“諸葛亮不與曹操為敵——有自知之明”。
乙:哪有這個歇后語呀?
甲:我自己編的。
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