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春
【摘要】簡單重復的計算練習,過多地強調(diào)了學生運算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他們多方面數(shù)學能力的發(fā)展和計算知識的實際應用.為計算練習教學添“油”加“醋”,添點趣味,加點自主味,補點探究味,多點生活味,其實質(zhì)就是以人為本,在計算練習教學中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計算能力、思維品質(zhì)、應用意識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計算練習;趣味;探究味;自主味;生活味
提起計算練習教學,很多教師認為無非是出幾道題目讓學生算,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于是,教師在計算練習教學中設計的練習題型幾乎一成不變,計算練習的教學過程一般是“教師出題、學生計算、收集學生問題反饋”,整個過程簡單重復、枯燥無味.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這樣的計算練習教學,學生除了熟練了運算技能外還獲得了什么?計算教學的目標指向是什么?
計算教學的目標指向不能停留在運算技能上,而應該指向運算能力.運算能力是數(shù)學的重要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理念指導下的計算練習教學,不能僅僅關注學生運算技能的訓練,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能力、思維、應用意識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發(fā)展.
一、關注情感,為計算練習添點“趣”味
案例一:林教師在教學“三位數(shù)的連加”后,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
師:林老師的手機號換了,想知道新號碼嗎?
師出示:[ZK(](1)34+33+66 (2)436+308+215(3)127+397+407(4)16+19[ZK)]
我的新號碼就藏在這些算式的得數(shù)中,用你們喜歡的方法計算,把各題的得數(shù)按順序連起來,就是林老師的手機號碼.你能破譯嗎?
生(自信滿滿,響亮):能.
師:那么,請你們動筆試試看吧.
生埋頭計算,只聽到唰唰的聲音.
師:計算的時候可得仔細,算完的同學趕緊檢查,要是算錯了,你的電話就打到別人那了,找的可不是林老師哦!
生哈哈大笑,趕緊埋頭檢查.
師請四生上黑板板演.
做完的同學興奮地交流:我知道林老師的手機號碼了.
師生共同評點黑板上的四題.
師:現(xiàn)在,你知道林老師的手機號碼了嗎?大聲念出來.
生(響亮、自豪):13395993135.
分析:林老師只是用一句話“破譯老師的手機號碼”,使得原本單調(diào)無趣的計算,多了一些人情味和情趣.學生覺得太有意思了,只要算對,就能知道老師的手機號碼,這樣的計算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強烈地激發(fā)起他們的計算欲望.他們算的時候也特別用心.在計算正確,成功破譯老師的手機號碼后,他們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計算的樂趣.一名學生放學回家后,馬上用這個號碼給他們的林老師打了電話.可見,學生對“破譯老師的手機號碼”印象是很深的.
計算練習要講究一定的形式,這個形式并不需要很煩瑣,很花俏,有時只需要一點變化,教師多花一點點心思設計,讓我們的計算更可愛,更貼近學生心理.
即使是純計算的練習,只要利用學生的心理,講究一點形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曾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在班上刮起一股“挑戰(zhàn)風”,挑戰(zhàn)什么?挑戰(zhàn)計算速度,比一比看5分鐘以內(nèi)誰算對的題目多.挑戰(zhàn)誰?可以挑戰(zhàn)自己,全班測驗,給你5分鐘,你能算對多少題?記錄下成績,給你一周時間自己準備、練習,再次測驗,你戰(zhàn)勝自己了嗎?提高了多少?并根據(jù)進步幅度評選相應星級.還可以向同學挑戰(zhàn),向家長挑戰(zhàn),一個月內(nèi)挑戰(zhàn)次數(shù)最多的獲得“計算王子”稱號.學生在這種心理驅(qū)使下,不斷地練習,計算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學得十分輕松愉快.以前一聽到計算練習就懶洋洋,渾身沒勁兒,現(xiàn)在是沒人督促自覺地練,暗里也偷著練,憋著一股勁兒要“比”個高低呢!
為計算練習添點“趣”味,關注的是學生計算中的情感,擺脫了一成不變的計算練習,學生更容易愛上它!
二、關注能力,為計算練習加點“自主”味
案例二:看了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書中的一個教學片段深深吸引了我:
教師雷夫出示題目:63+28=
A. B. C. D.
雷夫:誰知道答案?
全班:91.
雷夫:很好.我們把91放在選項C.有誰可以告訴我選項A會是什么?
伊索:35.
雷夫:太棒了!為什么是35呢,伊索?
伊索:給把加法弄錯成減法的學生選.
雷夫:完全正確.誰來給選項B設計一個錯的答案?
凱文:81.給忘記進位的學生選.
雷夫:又說對了.班上有沒有很聰明的偵探給選項D設計答案?
保羅:811可以嗎?給亂加一通又忘記進位的學生選(全班大笑).
分析:讓學生參與選擇題的設計,他們說自己想說的話,編自己想編的題,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他們在設計選擇題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了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正確結(jié)果,也讓學生清晰地明白在計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時,需要避免哪些錯誤.這樣的課堂是有張力的,它已經(jīng)超出了簡單地掌握計算技能的要求,它體現(xiàn)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計算練習中多給學生自主空間,讓學生自主編題.例如,在師生共同完成新知識點后,讓學生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編出相應的口算練習,然后讓喜歡的同伴或朋友回答,或任意指定同學回答.這種練習具有挑戰(zhàn)性和自主性,學生在編題過程中既要掌握新課的知識點,也要綜合運用過往所學的知識,在判斷同伴的回答的過程中,再一次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
為計算練習加點“自主”味,在開放中讓學生的計算能力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
三、關注思維,為計算練習補點“探究”味
案例三:《小學教學》雜志上刊登了朱樂平老師的一節(jié)“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數(shù)學練習課,節(jié)選片段如下:
師:請看下面的算式:
(1)24×21 和 12×42 (2)62×13和31×26
師:請你們猜一猜,可能會發(fā)生什么結(jié)果?先冷靜思考,然后通過計算進行驗證.
生:(猜測并用計算驗證)24×21=12×42 62×13=31×26.
師:下面這幾組題,它們還相等嗎?
(3)14×82和28×41 (4)36×84和48×63 (5) 39×62和26×93
(學生經(jīng)過計算也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
師:經(jīng)過上面的猜測和驗證,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猜想:任意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從左往右讀和從右往左讀,它們的積相等.
師再出示:17×81和18×71,你認為這兩個算式的積會相等嗎?
生:會!
師鼓勵學生算一算.
(學生經(jīng)過思考、計算,初步得出乘法算式中存在的奇妙現(xiàn)象:在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中,有些算式從左往右讀和從右往左讀得到的兩個算式的積相等,而有些卻不是)
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達到空前高潮.大家積極地找這樣的算式并試圖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
……
分析:朱老師把“回文算式”作為練習的載體,在學生發(fā)現(xiàn)、認識、應用“回文算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計算、檢驗、發(fā)現(xiàn)、再計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練習鞏固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但并沒有感覺到是在做練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參與到一項研究中,即認識“回文算式”的特征并應用“回文算式”寫算式,不為了練習而練,而為了探究一種新的數(shù)學現(xiàn)象而練.學生在練中不斷探究,不斷思考,這樣的設計提升了學生練習計算的意義.
回想華應龍老師的《神奇的495》一課中,華老師放手讓學生寫不同的三個數(shù)字,組成的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相減,再將得到的差組成最大的三位數(shù)和最小的三位數(shù),繼續(xù)相減,以此類推,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老師為學生巧設了一個“套”,讓學生在探究數(shù)字黑洞問題、數(shù)學計算中的規(guī)律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多位數(shù)減法的練習.學生樂此不疲,并感受到了計算的神奇!
這給了我們啟發(fā):計算練習中應注意挖掘習題的思維含量,讓學生在思考中進行計算.如100以內(nèi)加減法學完后,我為學生提供了4個數(shù):25,78,63,14,請他們列出和最大、和最小、差最大、差最小的算式,并算出得數(shù).有的學生經(jīng)過觀察、比較、思考直接列出算式;有的學生把所有可能的算式都一一列出,通過計算結(jié)果比較,選出和最大、和最小、差最大、差最小的算式.方法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他們嘗試著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在得出結(jié)果后,教師要引導他們比較、體驗“和”與“加數(shù)”之間、“差”與“被減數(shù)、減數(shù)”之間的奇妙關系,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為計算練習補點“探究”味,讓計算練習不只是機械地操作,而是蘊含思維,變“操練”為“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思考!
四、關注應用,讓計算練習多點“生活”味
案例四:三年級“萬以內(nèi)數(shù)的加減法”單元練習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空調(diào)(原價:1010元 現(xiàn)價:960元) 錄音機(208元) 自行車(416元) 風扇(136元) 電飯鍋(199元) 電話(66元)
師:我?guī)?00元到商店,猜猜看,我可能買了什么?
生:你可能只買了一輛自行車,因為一輛自行車416元.
生:你可能買了錄音機和電飯鍋.
師:為什么?
生:錄音機大約200元,電飯鍋也將近200元,這樣才需要400元,不會超過.
生:你可能買了電話、風扇、電飯鍋.因為風扇和電話合起來大約200元,再加上電飯鍋,不會超過500元.
師:你們都很聰明,自覺地用估算來判斷是否超過500元.給你500元,你打算怎樣安排呢?需要找回多少錢?
生嘗試計算,并展示交流各種方法.
生1:夏天到了,我要買風扇.買一臺錄音機和一個風扇,208+136=342(元),找回500-342=158(元).
生2:買電飯鍋和錄音機,199+208=407(元),找回93元.
生3:我可以買三樣呢,我買電飯鍋、電話和錄音機,199+66+208=473(元),找回27元.
師:你們安排得可真巧妙!我發(fā)現(xiàn)你們都不再用估算的方法了,而是用準確計算的方法.在超市購物時,什么時候用估算,什么時候需要準確計算呢?
生1:想一下準備買哪些東西,要帶多少錢時可以估算.
生2:買單時需要進行準確計算.
……
分析:對現(xiàn)代公民來說,估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呢?
案例四中的購物情境是學生熟知的,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因此,學生興致高漲.在老師讓學生猜“老師可能買了什么”的過程中,學生紛紛猜測老師買了什么.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生便自覺地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解決問題.在解決“500元可以買什么?應該找回多少錢?”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進行準確計算.由此,何時估算,何時準確計算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在生活實際中領悟獲得的.在計算練習的教學時,教師要關注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在生活中滲透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計算與應用緊密結(jié)合.
總之,在計算練習的教學中添“油”加“醋”,添點趣味,加點自主味,補點探究味,多點生活味,其實質(zhì)就是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計算能力、思維品質(zhì)、應用意識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最終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2]臧曉梅,劉相俊.練習課,原來還可以這樣上——聽朱樂平老師的“練習課”有感[J].
小學教學(數(shù)學),2009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