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丹
摘要:目的:重點分析在腹腔鏡手術之后患者患側上肢的早期功能鍛煉方法和效果,希望為臨床提供一定的參考。方法:選擇我們醫(yī)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這個階段內(nèi)所收治的腹腔鏡手術后患者166例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護理方法的不同針對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針對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而針對觀察組是以對照組為基礎進一步實施患側上肢早期功能鍛煉護理模式,然后針對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對比。結果:由對比能夠明顯看出,觀察組的患者所呈現(xiàn)出的康復效果要比對照組有十分明顯的改善,(P<0.05)。結論:針對胸腔鏡手術后患者而言,在對其進行護理干預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做好患側上肢功能的早期訓練干預,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使患者得到及早的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推行。
關鍵詞:胸腔鏡手術后;患側上肢;早期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6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132-02
引言
胸腔鏡手術之后,可能導致患者的各類組織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損傷,進而在上肢功能等方面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障礙,因此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術側上肢功能早期訓練方法,著重做好早期活動和訓練工作,這樣才能呈現(xiàn)出良好的恢復效果,因此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重點選取我們醫(yī)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間內(nèi)收治的胸腔鏡手術患者166例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上肢早期功能訓練方式所呈現(xiàn)出的療效?,F(xiàn)針對具體內(nèi)容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jīng)統(tǒng)計,在本次研究中重點選取我科室2019年全年收治的胸腔鏡手術患者166例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中包括男性100例,女性66例,年齡最大的是79歲,年齡最小的是38歲,平均年齡是49.35歲。按照護理方法的差異性將所有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有患者88例。在本次研究之前,針對所有患者都進行相對應的宣導工作,對于具體研究內(nèi)容和注意事項都知情同意,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于相關內(nèi)容批準通過。對于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治行比較,沒有看出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大于0.05,可以對比分析。
1.2方法
針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模式,針對觀察組是以對照組為基礎進一步實施患者的患側上肢早期功能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從根本上有效緩解其術后疼痛情況。針對護理人員進行相對應的培訓,使其充分掌握疼痛評分的相關內(nèi)容,有效評價患者的患肢不適疼痛評分,并制作出相對應的疼痛評分尺如圖1,然后結合具體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評價。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效應用(德百寧)利多卡因凝膠貼膏,以此使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惡心嘔吐等情況得以有效緩解。
其次,在具體早期功能康復訓練過程中,要構建標準化的宣教內(nèi)容,使患者掌握相關的標準。要建立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標準,分別為一日、三日、五日活動標準,以此進一步有效強化術肢鍛煉。詳見以下組圖:
手術當日:麻醉清醒后進行五指屈伸、握拳運動。每次3-5分鐘,術日≥3次。
術后第1日:進行肘部屈伸運動,術側上肢進行洗臉、刷牙、持碗筷吃飯等動作,每次3-5分鐘,每日≥3次。
術后第2日:術側上肢進行梳頭動作,保持頸部直立,用健側上肢托住術側上肢進行上舉運動、爬墻運動,每次3-5分鐘,每日≥3次。
術后第3日:進行摸耳朵練習,保持頸部直立,術側上肢舉過頭頂摸對側耳朵或繞過頸后摸對側耳朵動作、肩關節(jié)旋前/旋后運動,每次3-5分鐘,每日≥3次。
術后4-5日:進行擺臂運動、雙上肢交替上舉、煽動雙臂運動(雙手十指在腦后疊加,兩肘在面前開合,每次3-5分鐘,每日≥3次。)
在實際的功能訓練過程中,要貫徹落實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逐步進行擴胸運動,使其患肢功能得以相對應的鍛煉。
第三,著重針對護理人員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培訓,確保護理人員能夠進一步把握好細節(jié)內(nèi)容,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同時要做好規(guī)范化的培訓工作,使護理人員能夠充分學習新知識,掌握權相應的技能,同時把護理人員的操作內(nèi)容當作具體的考核標準。確?;颊咴趯嶋H的護理過程中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疼痛耐受度等等采取針對性的功能訓練措施。
1.3觀察標準
針對兩組患者進行相對應的護理干預之后,對比其護理效果和治療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26.0軟件,計數(shù)資料使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代表兩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觀察組的100例患者中有98例患者有比較明顯的好轉,治療總有效率為98%,而在對照組的66患者中只有50例患者有一定的好轉,其治療總有效率為75.75%,觀察組患者所呈現(xiàn)出的治療總有效率和護理效果要有十分明顯的改善,兩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胸腔鏡手術之后對患者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甚至可能留下一定的后遺癥,胸腔鏡手術的情況下采取側臥體位,在手術的過程中患者的患側上肢通常情況下要托舉或者懸吊,在這種情況下患側上肢長時間保持懸吊或托舉,會有很大的張力,進而可能使患者的上肢出現(xiàn)牽拉性損傷。針對這樣的情況,針對此類患者,在手術之后切實有效的采取上肢的早期功能訓練方法,進行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這樣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對本次研究中的觀察組患者采取手術后患側上肢的早期功能鍛煉方法,呈現(xiàn)出良好的效果,觀察組患者的相關指標要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4結論
針對腹腔鏡手術后患者而言,在對其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患肢上側的早期功能鍛煉方法,這樣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和恢復效果,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因此這種方法值得推行。
參考文獻
[1]全風瓊,李輝.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6):3352,3357.
[2]王代波,張遜,王冬濱,等.雜交式單操作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臨床研究[J].天津醫(yī)藥,2013,41(6):561-564.
濱州醫(yī)學院煙臺附屬醫(yī)院胸外科?山東煙臺?2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