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震華 華萍
1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 214002;2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鏡中心 214002
炎癥性腸病(IBD)屬于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目前,對于IBD 主要以控制病癥、促進腸道黏膜愈合、延長疾病緩解期為主要目的[1]。IBD 患者由于需要長期服藥、用藥依從性差,缺乏有效的系統(tǒng)管理方式[2]。研究認為,隨著IBD 患者病程延長,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逐漸下降,造成疾病活動度增加,生活質量下降[3]。因此,本研究以疾病活動度及自我管理水平為改進指標構建護理干預措施。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智能化系統(tǒng)應用于臨床護理領域[4]。本院采用信息化智慧系統(tǒng)用于IBD 患者的入院及出院后診療階段,獲得一定的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炎癥性腸病患者60 例,應用便利抽樣法,依據(jù)患者住院號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各30 例。常規(guī)組男19 例,女11例;年齡范圍為25~60歲,年齡(40.53±4.75)歲;IBD病程范圍為3 個月~4 年,病程(11.45±3.72)個月;潰瘍性結腸炎15 例,克羅恩病15 例。干預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范圍為25~60 歲,年齡(40.61±4.85)歲;IBD 病程范圍為4 個月~4 年,病程(11.51±3.82)個月;潰瘍性結腸炎15 例,克羅恩病15 例。納入標準:年齡范圍為20~60 歲;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符合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診斷標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定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肝腎臟器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予以IBD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對癥治療、心理護理及飲食指導等。干預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進行信息化智慧系統(tǒng)干預。(1)構建信息化智慧系統(tǒng)。本院結合自我管理理論為基礎,將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指導自身癥狀監(jiān)測、制定合理目標及行動計劃、協(xié)助決策制定、及時反饋疾病管理效果、提升解決疾病相關問題能力、院外延續(xù)護理7 個方面進行歸納,由消化科主任醫(yī)師1名、消化科主管護師2名、抽調責任護士5名共同構建信息化智慧團隊,采用頭腦風暴法設計并指導智慧系統(tǒng)錄入人員對智慧系統(tǒng)加以完善,最終構建由智慧醫(yī)療軟件為基礎的智慧門診預約指導、遠程智慧評估、家庭智慧管理3 個模塊。(2)智慧門診系統(tǒng)。于本院門急診外,張貼“智慧醫(yī)療”APP 下載二維碼,安排2 名導診人員,指導患者下載并熟練掌握門診預約掛號系統(tǒng)、體檢預約系統(tǒng)、查看專家排班表,由于本院的門診系統(tǒng)與智慧醫(yī)療APP 系統(tǒng)相連,患者可憑借手機號、住院號或門診號登錄智慧醫(yī)療軟件,查看預約記錄,并能夠查看后續(xù)醫(yī)生為患者開具的處方及影像學資料。(3)在院智慧評估系統(tǒng)。在患者下載智慧醫(yī)療軟件同時,為患者推薦炎癥性腸病同伴支持微信群,并通過微信公眾號將炎癥性腸病的治療須知、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復診指導、IBD 的科普知識、病例分享、團隊新聞等加以分類講解;如用藥指導中將美沙拉嗪、英夫利昔單抗、激素、家庭腸內營養(yǎng)、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環(huán)孢素、硫唑嘌呤的不良反應、用藥監(jiān)測及其他注意事項進行講解,患者可依據(jù)自身用藥情況自主選擇;患者在出院前采用本院自制的用藥知識、歸家注意事項考核問卷,涉及10 個題目,主要考核患者對微信公眾號、智慧醫(yī)療軟件、微信群的了解程度,考試合格后方可出院;護理人員依據(jù)患者用藥需求,在吃藥提醒模塊進行設置,幫助患者樹立按時用藥的好習慣。(4)家庭智慧管理系統(tǒng)。微信群內每周推送炎癥性腸病疾病活動度自我評估問卷小程序,患者可隨時進行自我評估,將結果用綠、黃、紅3 種顏色表示,分別代表安全、危險、需要立即就醫(yī)3 個級別,幫助患者明確自身疾病狀況;當患者處于“黃色”標志時,告知患者每日對病情進行評估,直到轉化為“綠色”時,才能降低評估次數(shù),改為1 次/15 d;智慧醫(yī)療軟件可以對體質量指數(shù)、貧血程度、運動程度、心理健康狀況、高血壓、高血脂、風濕性關節(jié)炎、精神狀態(tài)、疲勞程度、亞健康自測等30 余種健康評估工具,護理人員每周在微信群中指定患者應用健康工具對自身情況加以評價;如體質量指數(shù)增加,患者經(jīng)口攝食,應調整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補充膳食纖維,如韭菜、全麥面包、洋蔥、可溶性纖維等,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避免攝入動物脂肪等;公眾號中結合本院消化內科實踐經(jīng)驗,將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患者的飲食宜忌進行分類整理;并要求患者進行飲食日記,在下次復診時,醫(yī)生會根據(jù)日記記錄情況指定新的飲食計劃;飲食日記內容包括:日期、時間、地點、進食食物、量、烹飪方式、胃腸道反應、反應距離上次進食時間、用藥情況、整體感覺、大便情況等;本院同時推出“點贊最多”活動,組織炎癥性腸病患者,將自身得病后感受及治療后情況用文字或視頻形式發(fā)送至公眾號,經(jīng)智慧團隊整理,將治療效果明顯患者在公眾號的“病友之家”模塊進行分享,每周以微信短消息形式推送1~2 篇,鼓勵患者相互間點贊支持;對于治療后存在一定不適癥狀,轉交其就診醫(yī)生,及時糾正治療方案,緩解不適癥狀。
1.3 觀察指標 (1)疾病活動度。跟蹤隨訪6個月,采用IBD 臨床疾病活動指示對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動度進行評估。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活動指數(shù)(UCAI),主要評價腹痛、腹瀉、夜間腹瀉、肉眼血便、大便失禁、腹部觸痛6 個癥狀,總分0~15 分。克羅恩病疾病活動指數(shù)(CDAI),主要評價腹痛、腹瀉、腹部包塊、并發(fā)癥4個項目,當評價UCAI 或CDAI 總分≤3 分時處于緩解期(綠色)、總分為4 分時處于臨界緩解期(黃色)、總分≥5 分時處于活動期(紅色)[5]。(2)自我管理能力。跟蹤隨訪6個月,采用炎癥性腸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量表分為飲食管理、服藥管理、情緒管理、自我識別、直腸給藥5 個方面,共25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評分1~5 分,總分25~125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用于炎癥性腸病的Cronbach’α 系數(shù)是0.88[6]。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導入SPSS22.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應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活動指數(shù)比較 干預組護理后6個月的疾病活動指數(shù)為3.3%(1/30),低于常規(guī)組26.7%(8/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活動指數(shù)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組護理后飲食管理、服藥管理、情緒管理、自我識別、直腸給藥、總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別常規(guī)組干預組t值P值n 30 30飲食管理8.85±0.68 19.45±0.39 74.064<0.001服藥管理9.43±0.71 19.43±1.38 35.293<0.001情緒管理8.92±0.89 19.57±1.37 35.706<0.001自我識別8.82±0.77 19.45±1.41 36.241<0.001直腸給藥10.26±1.46 20.22±1.72 24.180<0.001總分46.28±2.18 98.12±2.99 76.733<0.001
IBD 主要以青壯年患者為主,臨床表現(xiàn)以腹痛、腹瀉、血便、食欲下降及疲乏為主,疾病遷延不愈,并發(fā)癥多,對家庭及社會產生沉重的疾病負擔[7]。調查證實,73.0%的IBD患者認為自身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緩解期仍有22.0%~40.0%患者感受到疲乏[8]。因而,對于IBD 患者需要進行癥狀控制及監(jiān)測管理。在IBD 的治療目標中,多方共識指出,應在治療1~3 個月進行癥狀、血清學指標、藥物濃度監(jiān)測,治療后6~9 個月進行內鏡復查,依據(jù)內鏡復查是否達到黏膜愈合程度,進而確立進一步診療方向[9-10]。因此,臨床上對于IBD 的監(jiān)測時間,已經(jīng)形成規(guī)范性建議。研究認為,IBD 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普遍欠佳,患者需要長期用藥,以降低復發(fā)程度[11]。確立科學合理的行為轉變干預,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IBD 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的關鍵。
智慧醫(yī)療軟件系統(tǒng)是利用智能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Oracle 數(shù)據(jù)庫技術設計并實現(xiàn)的智慧醫(yī)療系統(tǒng),能夠有效提升醫(yī)院的工作效率,促進護患溝通效率提高,提供即時推送消息,促進患者就醫(yī)滿意度提升的信息化工具[12]。本研究在智慧醫(yī)療基礎上,配合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幫助患者及時服藥、及時就醫(yī),改善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力不足情況,繼而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結果證實,采用信息化智慧系統(tǒng)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護理后6 個月的疾病活動指數(shù)。本研究采用配對樣本研究,常規(guī)組與干預組患者1 對1 等比例納入,且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患者比例一致,降低了數(shù)據(jù)來源方面所致的偏倚[13]。IBD 屬于慢性病之一,但智慧醫(yī)療軟件中并未將IBD 患者的疾病活動度進行評估的方式納入。本院結合IBD的臨床實踐情況,設計并整合了國內外IBD的相關權威資訊,與疾病活動度評估一并納入微信公眾號中,為中青年IBD 患者提供了更為科學、方便的學習方式,患者及時對自身疾病癥狀進行評估,避免由于飲食、心理等個人因素,對用藥產生不良影響,有效降低疾病活動度,這一結果與周冬梅等[14]研究結果相似。同時,干預組患者護理后飲食管理、服藥管理、情緒管理、自我識別、直腸給藥及自我管理能力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采用智慧醫(yī)療軟件可對患者每日飲食熱量進行計算,評估飲食量是否適中,同時配合吃藥提醒功能,幫助患者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達成飲食管理、用藥管理[15]。微信公眾號中將疾病自我識別、情緒疏導、直腸給藥的相關內容進行分類管理,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但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數(shù)仍處于智慧系統(tǒng)構建性文獻,缺乏實證性研究,本研究內容仍處于萌芽階段,文章難免存在一定的疏失,未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必將涌現(xiàn)出更多的具有實用性文獻。
綜上所述,信息化智慧系統(tǒng)干預用于炎癥性腸病患者,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疾病活動指數(shù),提升患者飲食管理、服藥管理、情緒管理、自我疾病識別及直腸給藥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