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鋒 蔡翔 楊紹麗 王萍 占穩(wěn)
萵筍原產于地中海沿岸,屬耐寒性蔬菜,又稱莖用萵苣、青筍、千金菜等,是菊科萵苣屬萵苣種能形成肉質嫩莖的變種,我國各地均有栽培。萵筍可食藥兩用,享有“春令萵筍似黃金”的美譽,是醫(yī)生推薦的春季“千金菜”。
隨著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萵筍病害的發(fā)生也日趨嚴重。霜霉病是萵筍生產中普遍發(fā)生的一種病害,該病流行性強、傳播快、發(fā)病重、毀滅性強,對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會導致菜農收入減少、種菜積極性下降。
萵筍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幼苗期至成株期都可發(fā)生,通常生長中后期發(fā)生較重。一般下部葉片先染病,自下而上逐漸蔓延,葉片上會形成淡黃色不規(guī)則形或受葉脈限制的多角形病斑,潮濕條件下病斑背面出現白色霜狀霉層。發(fā)病后期,病斑變?yōu)辄S褐色并且連成片,全葉發(fā)黃枯死。
萵筍霜霉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發(fā)病時期在春季或秋末冬初。病菌以菌絲體及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潛伏在種子上越冬,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下產生孢子囊, 借助風雨或昆蟲傳播,從寄主葉片表皮或氣孔直接侵入, 條件適宜時,可進行多次侵染。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對萵筍霜霉病的發(fā)生有促進作用,另外,地塊潮濕、肥水過量、排灌不暢、通風透光差的田塊發(fā)病重。
為了有效控制萵筍霜霉病的發(fā)生,要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預防、早防治,采取綜合防治策略。
一般紫紅色或深綠色的品種抗病,可根據生產需要和消費特點,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避免與菊科作物連作,可與豆科、百合科、茄科等作物合理輪作。
地塊深耕,勤翻暴曬,減少土壤帶菌;優(yōu)化種植密度,增強田間通風透光性;清除雜草,摘除老葉,及時清理病殘體,保持田園清潔;深溝高畦栽培,加強排灌管理,控制田間濕度;適當增施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防治霜霉病, 可使用的藥劑有1%申嗪霉素懸浮劑500 倍液、25%嘧菌酯懸浮劑1000 倍液、30%吡唑醚菌酯水乳劑2500 倍液、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500 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 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8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等。病害發(fā)生前或發(fā)病初期及時噴霧防治, 每隔7 天左右噴1 次,連續(xù)2~3 次,施藥時葉片正反面均要噴到,力求均勻周到。提倡合理輪換用藥,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