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媛 劉芳
1.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開發(fā)區(qū)海港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611 ;2.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中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501
面癱是發(fā)病率較高的周圍神經病變。是以口角向一側斜為主癥的病證,又稱口眼斜。本病發(fā)病急,以一側面癱發(fā)病多見,在急性期,乳突后區(qū),耳部,下頜角也可能出現(xiàn)疼痛,嚴重影響患者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時治療。
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周國性神經麻痹,最常見于貝爾麻痹,是因風寒致面神經血管痙攣,局部缺水腫,導致面神經受壓,神經營養(yǎng)缺乏引起神經變性而發(fā)病,亦有因皰疹病毒引起非化膿性炎癥所致,如亨特面癱。
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導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約而出現(xiàn)噼,手足陽經均上頭面,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可導致面癱的發(fā)生,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癥狀,眼險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而口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故口歪主要系此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面癱早期的病理為面神經缺血水種,受壓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神經水腫,改善免疫功能,以此達到治療目的,在臨床實踐中,西醫(yī)藥物治療可一定程度改善病情,如抗病毒.補充多族維生素、給予腎上腺皮質激治療等。而中醫(yī)認為面急性期乃是病邪初侵,病位尚淺,此時施以針灸,可及時引邪外出,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推動氣血運行并濡養(yǎng)筋肉,而進一步抑制病情進一步的發(fā)展。中醫(yī)針灸能夠有效的改善頭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面神經的炎性水腫及滲出,加速新陳代謝,并預防該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萬美萍、吳興振研究強的松、甲鈷胺、維生素 B1 聯(lián)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效果顯著。[1]
面癱中醫(yī)針灸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基本治療,針灸主要以手足陽明經和手足太陽經穴為主,主選攢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等;二其他治療:①皮膚針法,用梅花針扣刺陽白、地倉、頰車、顴髎以皮膚湖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適用于恢復期:②刺絡拔罐,用三棱針點刺陽白、顴髎、地倉每周兩次,適用于恢復期;③電針法;可選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接通電針儀通電十到二十分鐘,適用于面癱中后期治療;電針可通過加快受損周圍神經的再生速度,縮短 肌細胞的失神經支配時間,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huán),促進肌衛(wèi)星 細胞增殖、分化,抑制其耗竭,延緩失神經肌萎縮[2]。④穴位貼敷法,可選太陽、陽白,顴髎,地倉,進行穴位貼敷,五到七日換藥。穴位貼敷和針灸治療相互為用互相補充。如,蔡偉,潘志強研究面癱復正貼膏與針刺并用對對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療效的觀察,結果顯示針刺配合面癱復正貼膏在療效及對耳后改善方面優(yōu)于兩對照組。[3]⑤溫針灸法,張晴晴,王穎觀察中醫(yī)溫針灸和西藥強的松對周圍性面癱治療的療效對比,收集面癱患者 40 例隨機分成溫針灸組和西藥組 2 組,2 組均在接受治療時就進行營養(yǎng)神 經藥物治療并配合局部藥物點眼預防眼部感染等基礎治療。溫針灸組采取局部選穴與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的方法進 行針刺,西藥組以早期口服強的松治療。結果2 組患者在治療 1 周,3 周和 6 周的 H-B 量表評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溫 針灸組優(yōu)于西藥組。因此得出結論溫針灸對于促進面癱患者的恢復具有確切的療效,而且面癱急性期即可采用溫針灸治療。[4]此外,亦可選擇透刺、分期治療、穴位埋線、穴位注射及針藥結合療法,選擇最佳方案以提高臨床療效。
針灸治療面癱具有卓效,是目前治療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配合中藥治療祛風通絡、舒調經筋能高臨床療效。減少治療時間.面部應避免風寒,每日可點眼藥水2-3次,以預防感染。一般而言,由無菌性炎癥導致的面癱預后較好,但病毒導致的面癱,預后差。如果6個月至半年內不能恢復,多留有后遺癥。
中藥多以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予以牽正散加減,高超觀察加味牽正散配合針灸治療面癱的臨床療效,得出結論在治療面癱患者時使用加味牽正散配合針灸治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性更高,不良反應更小,應予以推廣[5]。中醫(yī)面癱中多用蟲類的藥,首先,需要明辨寒熱虛實以隨證立方。證屬風寒者多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加葛根湯等方:風熱多用銀翹散.桑菊飲化裁;氣虛多用四君子湯,甚者用補陽還五湯,血虛多用四物湯,甚者加阿膠補血養(yǎng)血;氣血俱需用八珍湯,隨證施治養(yǎng)血扶正不可少。風為百病之長,中醫(yī)認為面癱一證風邪為其先導,但在治療上不可一味祛風而忽視其他方面.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在配伍用藥方面應增加養(yǎng)血、行血之品,同時,益氣扶正之品亦應考慮在內。多病多瘀,久病入絡治療用藥時可加蟬蛻,蛇蛻、蜂房等蟲類藥,一般而言,發(fā)病三個月以內的患者,可選取全蝎,僵蠶,白附子、地龍、白花蛇、蜈蚣等來配伍治療,半年以內患者,病勢稍復雜,可用五虎追風散及大隊蟲藥合補益之品,多可奏效:病程超過半年的患者,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口角流涎等后遺癥俱見,應用中藥配合針灸、按摩、局部外敷等治療方法,可降低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治療,部分患者仍有康復希望。
此外,中醫(yī)方面有七情治病的理論基礎應結合臨床盡早應用到面癱的治療當中,重視心理干預對疾病的影響,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tài),縮短疾病療程和減輕患者身心痛苦。
中醫(yī)藥及針在治療面癱疾病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和療效,通過大量系統(tǒng)研究中醫(yī)藥在治療上的優(yōu)勢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shù)民族族醫(yī)藥亦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和療效。李國徽,楊世剛等將不同民族醫(yī)藥治療面癱 的研究及中醫(yī)藥治療面癱的方法總結歸納,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臨床參考和借鑒[6]。